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越長大越難以交到新朋友?

為什麼越長大越難以交到新朋友?

新媒體管家

文 | Juno

文章轉載自 心理公開課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北京,有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刷屏朋友圈,作者說北京沒有人情味,在相當於27個首爾大的北京,交換過名片就算認識;一年能打幾個電話就算至交;如果還有人願意從城東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頓不談事的飯,就可以說是生死之交了;至於那些天天見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飯的,只能是同事。

人情淡薄是大城市的標誌,沒有人會關心你昨天晚上吃了什麼,也沒有人會停下來問妝都哭花的你發生了什麼事,城市越大,我們活得越孤立。

老家在四川、大學在廣東,畢業後來到了上海,家人在老家,朋友都在異地。比起一起逛街吃飯,一起看電影吐槽,朋友成為分享資源鏈接、一起組隊打遊戲的存在。

凌晨打開微信,發現通訊錄裡面已經有1500多人了,朋友圈翻了半天,也沒翻到一個熟人的身影。

與之相反的是,電話通訊錄里的人,寥寥無幾,自從去年換了手機後,裡面只有家人、朋友的聯繫方式,在電話聯繫人列表裡住得寬敞。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生活中沒有新的人進來,日子漸漸變老變舊。

· 01 ·

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越難以交到新朋友?

▎「上班那麼累,哪有時間交朋友?」

大學的時候,課不多,朋友遍地都是,只需要蹲下來撈一把。

那時候的我們,大把大把的時間泡在學生會、興趣社團,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在那裡,都是興趣相似、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漫無目的地聊天扯淡,喜歡的歌手、看過的電影、對食物的痴迷一一道來,然後拍一拍大腿說:哦,我也是!三兩句聊嗨就覺得相見恨晚。

大四實習的時候,曾有工作幾年的前輩告訴我說:「好好珍惜學生時代的朋友,等你畢業工作以後,就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了。」

那個時候覺得奇怪,交朋友難道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么?

畢業後才發現,你每天會和很多人擦肩而過,卻沒有時間停下來與他們發生交集。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時間被工作填滿,剩下的時間,只想留給戀人和好友浪費。

我們開始意識到時間的短促和吝嗇,所以沒有餘閑為邂逅和偶遇埋單。

尤其是當你結婚生子以後,為了接孩子上學放學不得不推掉同學聚會,老友幾年沒見卻因為承諾了孩子帶他去海洋公園而不得不改期,屬於自己的時間約等於零,人生被密密麻麻的事項排滿,哪裡有時間去交往新朋友?

▎「我很難再對別人坦誠相待」

以前總是被父母說「單純,做人沒有一點防備心」,遇到個聊得來的,恨不得把家住哪裡都跟對方講。

畢業以後,由於身邊接觸的人成分更複雜了,我們往往擁有幾個不喜相交的圈子,在不同的圈子表現出不同的特質,為了不使對方感到困惑,也為了使自己看起來一致,我們往往不會隨便把其他圈子裡的人帶到自己的另一個圈子。

拿工作的圈子來講,我們很少會把同事發展成為生活中的朋友,由於工作上具有利害關係,你很少會和同事說一些「私密」的話題。

然而從陌生人變成朋友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加深:當你們保持經常的見面後,有一方會先冒著暴露個人信息的危險,去「測試」對方是否有回應。如果引發了對方的自我暴露,那友誼就會開始建立起來。

工作以後,我們往往會減少自我暴露,透露自己的情感生活、分享比較私密的話題往往被認為是危險的,當在交往中採取了防備的姿態,對別人的自我暴露不予回應,或者較少的自我暴露,便會讓對方有「不公平」的感受,從而使關係退回到互相防備的地步。

▎「當每次在問自己值不值得時候,就殺死了一個新朋友」

成年人的友誼比起學生時代的友誼往往更為複雜,往往不那麼「純粹」,不可避免地夾雜著資源置換的成分。

朋友和人脈有時候混為一談,朋友只有在「有用」或者「將來有用」時,我們才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去維護。

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機會成本,一個人在選擇做一件事的時候,是有機會成本的,你選擇去見一個朋友所花費的半天,你本可以用來看電影、或者看書的,而這些,就是機會成本。

去見一個網友要一整個下午,你不知道這個網友會讓你驚喜還是大失所望,但是你知道,如果不去,這個下午可以躺在空調房蓋著薄被睡個午覺,再悠悠閑閑看部喜歡的電影。用一個下午換一個未知的網友,值不值?

所以,你選擇不去。

我們的頭腦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信息處理器,不停計算著得到與付出,如果一件事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就去做,如果它未知,還必須付出既定的代價,那就不做。

記得以前大學放假坐大巴去機場,因為方向一致就覺得有緣。路上50分鐘,卻早已聊透了感情生活和夢想。

現在過年回家,即便別人主動搭訕問話,也表現出一副被打擾的模樣,不就是老鄉嘛,有什麼用?浪費一兩個個小時聊天,還不如好好睡一覺。

可是,到現在玩得要好的朋友,似乎都沒有什麼用。每當在問自己值不值得的時候,就殺死了一個新朋友。

▎「微信聊天就可以,還需見面做什麼?」

隨著人們越來越依賴對微信使用,漸漸模糊了網友和真實的朋友的界限。

通訊錄里有家人、老友,也有才見面不久就加上微信的「朋友」,然而,你認為的朋友中,有多少人把你當做朋友?

你不知道他們在哪座城市,生活中喜歡混搭還是名媛風,吃到蒜時會不會吐掉......

友誼和談戀愛一樣,需要雙方都承認了,這段關係才算正式成立。

你以為在朋友圈裡給你點個贊,就能代替朋友的一個擁抱?你說你生病了他發了一個表情,就比一杯溫水管用?

你們隔著電腦、手機屏幕,用打字代替聲音,用60秒的語音代替唾沫橫飛的見面,除了他想告訴你的,你對他,一無所知。

而友誼的確認往往是從細節中進行的。

當你談到自己的朋友,你卻無法說出關於他的細節,這樣的朋友還是朋友么?只見過對方的照片,不知到他是胖是瘦,是急脾氣還是慢性子,如果僅僅停留在微信聊天,那麼這些細節永遠無法得到確認。

可是見面不一樣,即便她的自拍被磨皮被瘦臉,在見面的一刻粉再厚妝再濃也依然無法掩蓋真實的自己,微信聊天的時候話接得剛剛好,表情包一甩分分鐘炒熱氛圍,見面的時候卻一言不發,木訥拘謹。

見面使我們得以接近最真實的對方,唯有在一個個細節被確認的前提下,友誼才能轉正。

▎「更可怕的是,我已經失去對別人的興趣了」

他是什麼樣的職業,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又與我何干?

我一點也不想知道你的喜好和夢想,你的童年和成長,比起沒有時間和機會認識新朋友。

更可怕的是,我們早已關掉了讓別人進入生命中的門。

每到一個新環境,便豎起厚厚的牆,阻擋陌生人的好奇和接近,不是低頭玩手機,就是冷若冰霜三言兩語結束話題。

在舒適區里,我們的不確定、匱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們認為自己擁有足夠額愛、食物、才能、時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欣賞,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

每天走同一條路,做同一號線地鐵,知道現在出門50分鐘後就能達到公司,和老朋友見面,不用特別打招呼,就能點你們都喜歡的菜,然後扭頭告訴服務員不要蔥多加醋。

然而每天身處的環境、接觸的人事都是自己熟悉的,讓人感覺到安全,但是如果每天接觸到的都是熟悉的人事,便斷絕了認識新朋友的可能性。

· 02 ·

如何才能交到新朋友?

▎學一點自我暴露的小技巧

如果想得到一個新朋友,一定的自我暴露必不可少。

自我暴露包括兩個維度:廣度和深度。

廣度是指你們聊天範圍、話題的廣泛性。

深度是你們聊天內容的深刻性。

兩個人的關係變得親密的過程一定是伴隨著自我暴露廣度的擴展和深度的下掘。

當和對方聊天時,不僅僅停留在表情包的決鬥上,更可以試著就不同的話題:大熱的電視劇、剛上映的電影、新看的小說、成長經歷、情感問題、工作問題進行交流、傾訴。

大家早都知道的事情,你卻沒聽說過?
火力全開地向孩子發飆,是因為孩子好欺負嗎?
有多少中國人,在假裝內心強大?
生活陷入無助無力模式,還能怎麼辦?
吃貨心理學:人的性格和吃的食物有什麼關係?

TAG:小崔不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