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比中藥有毒還可怕的,是……

比中藥有毒還可怕的,是……

導讀:用藥的關鍵是質量要穩定,這樣醫生才好把握權衡。中藥有沒有毒?應該這樣講,中藥是有毒的。所謂的毒,是指中藥的一種偏性。古今細辛的用量是有變化的,一般來講,用作散劑時的劑量要小於湯劑。了解中醫理論是使用好中藥的前提。比中藥有毒還可怕的,是不懂中藥的安全劑量!

用藥講劑量

日本的《日本藥局方》中收錄的一味常用中藥「國老」甘草,應用率最高。哪裡的甘草好?西北的?新疆的?日本進出口管理部門曾有一條明確的規定,中國新疆的甘草不可以進口。為什麼?有些人當時還抗議,說他們是貿易保護。為什麼寧夏的甘草、山西的甘草就可以用呢?理由很簡單:新疆甘草質量太好了。為什麼說它好?新疆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酸含量太高了。《中國藥典》規定甘草中甘草酸含量不低於1.8%,而新疆甘草甘草酸含量超過8%。我們換一個角度看,西藥大家都吃過,阿司匹林,成人吃一片,小孩減半吃半片。中醫藥也一樣,一般山西甘草、內蒙甘草含量為2%的話,新疆甘草含量一下加了幾倍。用藥的關鍵是質量要穩定,這樣醫生才好把握權衡。新疆甘草的事例,提醒我們一定要關注中藥劑量,有下限也要有上限。

有一次一個日本朋友問我,趙先生你說韓國有什麼好東西可以買?我說有個東西不錯,他們叫紅參,也就是高麗參,你可以買來嘗嘗。過兩天他旅遊回來了,我又見到他時,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我問:「韓國的旅行不錯吧?」他哭喪著臉說:「趙先生,你告訴我那個信息不對,韓國的高麗參不好。」我說:「為什麼不好?」「吃了以後流鼻血」。我問:「你吃了多少啊?」他說:「吃了三根。」我笑著說:「你吃的少了一點,吃十根還得送醫院看急診呢。」這說明什麼問題?東西好不好,關鍵在一個詞,「劑量」。西藥也好、中藥也好,包括食品,饅頭好吃,一次吃十個試試?

中藥有沒有毒?應該這樣講,中藥是有毒的。所謂的毒,是指中藥的一種偏性,早在兩千多年前,中藥理論的奠基著作《神農本草經》已經明確規定了中藥上、中、下三品,上品養命,中品養性,下品治病。上品養命,街面上有一個很流行的日本產品「養命酒」,名稱是取自中國《周禮》里的一個概念。《神農本草經》凡是上品都會提到:久服下氣、輕身、耐老。什麼意思呢?久服指安全性,可以長期服用。下氣,氣以降為順。輕身,好多人減肥,概念應該是從《神農本草經》來的。如果你能做到氣也順了、身也輕了,那自然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古人把中藥分成上、中、下三品,現在有沒有這個概念呢?有的,香港在1999年開始實行中藥管理,把中藥分為兩類,毒劇中藥31種,常用中藥574種。最近有關中藥中毒的投訴比較多,我們不妨來做一個對比。西藥有沒有毒副作用?西藥一定有毒副作用。那為什麼現在好像大家容忍的程度比較高,西藥中毒就是應該的,中藥中毒就是不應該的呢?我們對於中藥藥性要有客觀的認識。再有一個中藥的管理方面,有些西藥管理的方法和制度是值得參考借鑒的。西藥已經有了一個嚴格的法醫學的管理體制(Forensic Classification System),西藥被分為五類,比如常見的非處方葯OTC葯(Over The Counter,非處方葯),又如抗生素類一定要拿到醫生處方,還有嗎啡類葯在一般情況下不可以用,在戰場上救急、在生命垂危之際、在醫生的指導下,止痛的嗎啡依然是一個非常好的藥物。

南轅竟北轍

如今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字面上看應該是從青蒿裡面提取出來的。如果大家按現代的概念去找青蒿,去提取,一定沒有青蒿素。為什麼?因為古人指的抗瘧的那種植物是黃花蒿,不是青蒿。Artemisia annua L. 叫黃花蒿,是現代分類的概念,所以古今藥名確實需要一個核實考證的過程。

我再舉一個發生在香港的例子,是個非常嚴重的事件。我2004年親自參加過這個事件的處理。就是由於別名相同而被混用導致中毒的事件。有一味民間草藥叫「白毛藤」。顧名思義,「白毛藤」表面一定是毛茸茸的。原植物應該是哪一種呢?是茄科的白英Solanumlyratum Thunb.。但是馬兜鈴科的綿毛馬兜鈴Aristolochiamollissima Hance有一個別名也叫白毛藤,是含有馬兜鈴酸的,服用後出現了藥用安全事故。

中藥細辛是什麼葯?辛溫解表葯。細辛、細辛,是指它的根很細,口嘗有非常辛辣的感覺。細辛應該用什麼部位呢?應該是用它的根。我調查了一下,市場上有些人眉毛鬍子一把抓,把細辛的地上部分也做藥用,結果出現了馬兜鈴酸中毒事件。我們課題組對它進行過研究,發現細辛應該藥用的是地下部分。地上部分葉子中馬兜鈴酸的含量是很高的,超過地下部分的幾十倍。為什麼細辛地上部分會被混入呢?這要從植物的鑒別談起,因為細辛的花開在植物的基部,只有看見花才容易分清是哪種細辛,一種叫華細辛,一種叫遼細辛,還有一種是漢城細辛,來自東北。當時為了鑒別,有些人就把地上部分一起運過來了。

細辛不過錢

對於細辛的用量限制,有人考證,漢代張仲景的湯劑方中,細辛的用量較大,以公制計量單位算,由最低13.92g至最高41.76g。宋代的陳承認為細辛研末內服不能超過半錢匕。「匕」,音同「比」,錢匕是古代量葯器具,亦為取食器皿,後代的羹匙由它演變而來。宋代的半錢匕相當於0.3g,明代的李時珍將「半錢匕」改為「一錢」,相當於3.73g。此後,人們常忽略了這是細辛在用作散劑時的劑量限制,逐漸演變成「內服細辛均不宜超過一錢」的定論。臨床上也流傳有「細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的說法。以上說明,古今細辛的用量是有變化的,一般來講,用作散劑時的劑量要小於湯劑。2015版《中國藥典》規定的劑量是湯劑每次用1~3g,散劑每次服0.5~1g。

是葯三分毒

古人云,是葯三分毒。一聽到葯里有毒,不少人就避恐不及了。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藥理的「毒」呢?

梅全喜教授:我們講的「毒」,中醫裡面的「毒」,如何理解?其實指的是藥物的一種偏性,或者是一種治療作用。2000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已經將葯分成上、中、下三品,毒性也分成大毒、中毒、小毒。有毒並不代表人使用這個藥物會中毒。是不是中毒,一個關鍵點,也是中藥和西藥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使用量。即使是食品,吃多了,也會發生一些不良的反應。所以關鍵是用藥量是關鍵的問題。還有一個是,內服還是外敷,也有影響。

安全用藥是古今中外都很重視的問題,作為藥物應用的三大要素:安全、有效、可控,安全是第一位的。

中藥的偏性與毒性是客觀存在的。中藥大多數來自於天然,質量容易受到品種、藥用部位、產地、採收季節、炮製方法、貯藏條件、用量的影響。配伍禁忌不容忽視,把握好劑量至為重要。與此同時,對於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的新課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解中醫理論是使用好中藥的前提。制定中藥標準,推動中藥的標準化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臨床安全用藥的根本保障。

作者簡介

趙中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講座教授。1982年獲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士,1985年獲中國中醫科學院碩士,1992年獲東京藥科大學博士學位。1992年至1999年任日本星火產業漢方研究中心研究員,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任哈佛大學醫學院歐莎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兼任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中藥材標準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香港衛生署榮譽顧問、美國藥典委員會草藥綱要東亞專家組成員、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傳統醫藥臨時顧問等職。主要研究方向:本草學、中藥鑒定學、世界傳統藥物學。

本文來源於《中振說本草》。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中藥合理應用二十講》,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編輯推薦

本書從辨證用藥、辨體質用藥、辨藥性用藥、辨品種用藥、辨部位用藥、辨產地用藥、辨採收時節用藥,以及注意貯存,掌握炮製加工,嚴格用量,合理配伍,選擇適當劑型、煎服方法,加強服藥後病人護理等方面,針對十九類不同功效的中藥臨床合理應用做了詳細的介紹。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可供中醫師、中藥師、中醫藥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

END

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來源於《中振說本草》。

投稿及諮詢郵箱zyyxscb@163.com

覺得不錯請點贊!

大家都在看↓

這幾本中醫書,一定有你沒有讀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來看看中藥減肥的危害有哪些
馬兜鈴的「黑歷史」——中藥的安全性暴露無遺?中藥該何去何從?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