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港中大大腸癌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港中大大腸癌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新社香港1月16日電 (記者 曾平)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近日憑藉「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負責該項研究的中大校長沈祖堯及其團隊16日在港舉行記者會分享研究成果。


除沈祖堯外,該團隊成員還包括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於君、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胡嘉麒、外科學系教授吳兆文、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為了解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大腸癌流行病學現狀和高危族群,研究團隊在2003年領導亞太地區15個國家和地區有關機構進行研究,首次證實區內大腸癌發病率高速增長,並推動亞太地區實施大腸癌篩查工作。同年,團隊提供直接證據闡明,家族史是大腸腫瘤高危因素之一。

2007年,研究團隊領導制定亞太大腸癌風險評估標準和篩查指南工作,助力篩查工作普及化,該指南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大腸癌篩查和防治重要指南之一。


另外,研究團隊的成果還包括首次發現大腸癌新的遺傳學機制和華人大腸癌基因組突變圖譜、發現全新抑癌基因及其機制、發現新的大腸癌無創診斷標誌物。


2009年,團隊為血液microRNA無創診斷奠定基礎,隨後又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別將有關成果應用至糞便檢測方法。


沈祖堯表示,以往檢測大腸癌的方式是通過入侵式的大腸鏡,病人需承擔0.1%的穿腸風險,大腸鏡本身也帶有少許創傷性,研究應用後,病人只需抽血或檢測大便即可進行檢測,前者準確率為70%,後者為80%。

研究團隊已申請美國和中國的專利9項,在期刊發表論文222篇。截至2016年1月,研究的20篇核心論文被期刊引用2638次,單篇最高引用601次。


2016年,香港展開為期三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預計可為30萬人次進行大腸癌篩查。陳家亮表示,計劃結束後將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再決定下一步的計劃。(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腸癌 的精彩文章:

痔瘡還是大腸癌分不清楚?這個指標讓你明白究竟是痔瘡還是癌症

TAG:大腸癌 |

您可能感興趣

湖南大學在讀研究生獲美國頂級設計大獎
中國科學史上最大騙局?三流大學副教授做出諾獎級研究成果,卻被13位科研大咖聯名質疑
復旦大學統戰理論研究基地榮獲「流動獎盃」等兩項大獎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領域,中國科學家有哪些研究成果
英國中學自然科學教育排世界第十五、研究海豹的水中生活
研究營養防衰老 美國華裔學生獲加州科工展大獎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派員參加第七屆全國森林文化學術研討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啟動「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
全國高校首家「道教與術數學研究中心」於中央民大揭牌
北理工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獲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創新獎」技術一等獎
黃汝錦研究員獲亞洲氣溶膠研究青年科學家獎
科學研究:椰子蟹擁有動物王國中最強大的鉗力
華人科學家石墨烯研究在德獲獎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招聘博士後
中國科學家在愛爾蘭取得幹細胞研究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家研究毒品成癮機制獲突破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招募令
我校國際翻譯學院研究生許旭東同學在全國口譯大賽總決賽中榮獲一等獎
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