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料 > 勵志哲理 > 三字經里的故事

三字經里的故事

  三字經里的故事

  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這是一個小故事。孟子小時候家裡很窮,家裡只有幾畝薄田,父親激公宜在孟子三歲時就外出謀生,以後就音訊皆無了,家裡全靠母親仉氏紡線織布生活。孟子家是今天山東省鄒縣鄉下的一個小村莊,村外不遠處是一片墳地,總有送葬出殯的人家在那裡吹吹打打。孟子好學,看了以後回來就學人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非常擔憂,小孩子從小就學這些事,將來怎麼得了呢?於是決定搬家,給孟子換了個環境。

  孟家遷到了廟戶營,這裡是個大鎮店,母親的原意是讓孟子多長一些見識,開闊眼界。但這裡十天趕丙個集市,喧鬧異常。孟子倒是興高采烈,看了回來不是用棍子挑兩塊石頭學賣菜,就是用木頭作刀子比比劃劃地學殺豬。孟母覺得不對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呢?於是決定再次搬家。

  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個學堂,周圍都是讀書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學的人舉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學著讀書演禮,孟母這才放下心來。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十分聰明,上學以後什麼東西都一學就會,慢慢就覺得學堂的課實在沒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規三天沒有上學,早上出門說去上學,下午還準時回家,孟母以為他是放學了,三天不去學堂老師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裡探問,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這下子孟母才知道獨生子逃學了。下午孟子又回來了,母親問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說上學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織布機上的經線齊著機杼給剪斷了。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為他們維持家計的唯一來源就是母親織的布。孟母讓他將斷了的線頭全部接上,幾百根經線全剪斷了,哪裡還接得上。孟母於是將道理廛出來,讀書與織布一樣不能截斷,截斷了就接續不上了。即使能接續上,但織出的布滿是疙瘩,還有人要買嗎?你貪玩逃學,荒廢時光,怎麼能學到安邦定國的本領呢?千萬不要走你遠祖孟僖子的老路,給祖宗丟臉,抹黑。孟子的遠祖孟僖子曾任魯國的司空,有一次陪魯昭公出訪楚國。楚王在郊野舉生盛大的歡迎儀式,孟僖子不學無術,不知如何演禮,急得滿頭大汗,自己丟醜不算還給魯國也打開了黑。以後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為師,成為七十二賢。孟子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決心刻苦學習,終於成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亞聖。

  2、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名禹鈞,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屬於燕國,燕國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稱他為竇燕山,就像詩聖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稱為杜少陵一樣。

  竇燕山是五代後晉時的人,年輕的時候不學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兩、昧心行事,雖然賺了錢,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有一天夜裡,他死去的父親給他託夢,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不但無子而且無壽。你要趕快改過遷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還有可能挽回。」

  竇禹鈞醒來以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決心改邪歸正。從前之惡不敢再犯並且廣行善事,在家裡興辦義學、積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裡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爾今陰功浩大,善名張注天曹,後有五子齊登科甲,爾壽至八十九歲」。他醒來以後,行善更為積極,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儀、儼、侃、爾、僖。

  竇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按照古禮進行,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耕女織,和睦孝順,所以才有五子聯科。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二兒子做到禮部侍郎,其餘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3、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黃香是東漢江夏人,即三國時期東吳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冬天睡覺前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暖被窩,夏天睡覺前用一把小扇子給父母扇枕頭。他對父母能盡孝道,是為人子者的好榜樣。執是執持、不鬆手的意思,嚴持孝道,永不放棄,叫做「孝於親,所當執」。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將歷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編輯了一本書,就是《二十四孝》,「黃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4、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讓梨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孫,魯國人,生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時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寬容好士,經常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焉」。

  孔融四歲就知道長幼有序,吃梨的時候,自己年紀小就吃小的。所謂「三歲看老」,四歲的孩子謙遜之禮如此,方知其後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講到「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兄弟之道是五倫中的一倫,為悌道。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友愛,彼此氣息相通,因為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悌道屬於五常中的「禮」德,其原則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如果將利益放在第一位親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錯特錯了。不但有違兄弟之道,也有違孝道,因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5、昔仲尼,師項橐(音駝)。古聖賢,尚勤學。

  這裡說的是孔子勤學的故事。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就把自己給毀了。孔子是聖人,也還是活到老學到老,他曾向七歲的項橐請教問題,給後人做了好榜樣。

  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所以被後世尊為「聖公」。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東遊。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的時候,大道邊上有幾個戲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於路中不動。子路見狀,停車呵斥道:「小孩子怎麼不讓車呢?碰到你怎麼辦?」童子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通過?」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童子說:「築於足下。」孔子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瓦片擺成的「城」中。童子問:「是城讓車馬,還是車馬讓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小兒答道:「我叫項橐,年方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項橐驚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孔子覺得項橐小孩很有意思,於是笑道:「一言為定」!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項橐得意道:「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項橐再問:「請教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不成樹,沒有枝又哪裡有花呢?」項橐聽後晃著腦袋說:「不對,是井水沒魚,螢火沒煙,枯樹沒葉,雪花沒枝。」

  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又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孔子心中實在是敬佩這個七歲的孩子,於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歷史上確有孔子向項橐請教有關音樂問題的記述,「三難」則純屬傳說故事。山東紀城碑廓鎮東北八公里處有一山,名叫躲子山,傳說項橐就是在此山避難時遇害的。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各國諸侯都派人打探項橐的住處,以便為我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裡,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了。兩國武士為爭奪項橐打鬥起來,吳人看劫持不成就將項橐刺死了,其時項橐年僅十二歲。

  6、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趙中令是宋朝的中書令(宰相)趙普,這段話講的是趙普半部《倫語》治天下的故事。趙普與趙匡胤是小時候的同學兼朋友,他出身比較艱苦,少年時期沒有好好讀過書,以後跟隨趙匡胤打天下。宋朝開國後,趙普歷任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兩朝的宰相,自稱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論語》幫助趙匡義治理天下。趙普白天忙於處理國家政務夜晚則讀《魯論》,所謂「魯論」就是魯國通行的《論語》二十篇。據說每當遇到重大問題,趙普總是說:「明天再做決策。」晚上回家以後,他從箱子裡面拿出一本書仔細地讀,第二天准能夠提出一個很高明的見解。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覺得趙普家裡一定藏有什麼秘籍寶典,於是買通他的家人打探這個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書拿出來一看,原來是《論語》。可是誰也不相信,怎麼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論語》呢?趙匡胤得知此事,親自到他家來探問,趙普就把那本《魯論》拿了出來。趙匡胤說:「此為朕幼年所習,如今卿家還在讀嗎」?趙普回答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盡在其中」。宋太宗繼位以後仍然想用趙普為宰相,有人說趙普的壞話,說他只能讀《論語》。太宗如實以告,趙普說:「臣實不知書,只能讀《論語》。我輔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論語》,尚有半部可以輔助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談。

  7、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西漢時候有個人叫路溫舒,字長君,山西潞州人,小時候給人放羊,家貧沒有錢買書。中國在漢以前,非世家沒有藏書,非自己下功夫抄錄,就無書傳學。那時候還沒有紙張,非絹帛皮簡無以為書,所以家貧就自然沒有書可讀了。

  路溫舒放羊時經常路過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邊上長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與竹簡一樣尺寸,並將其編聯在一起,然後借來《尚書》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編書,他就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後做了獄吏,最後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西漢著名的法律專家。

  「削竹簡」的是西漢的公孫弘。他出身貧賤,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縣監獄的小官,後因過錯被免了職。公孫弘本來就不甘心平庸,因為家境貧寒只好替別人放豬。他五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簡,把借來的《春秋》和各家的註解,抄在竹簡上面。漢武帝時期,公孫弘官至左內史、丞相,封為平津侯。

  8、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頭懸樑」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髮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髮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孫敬憑藉其獨特的「頭懸樑」的苦讀精神,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晉時知名的大儒。後人對孫敬的苦讀精神極為敬仰,並將此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並談,用以教育孩童。

  戰國時候的洛陽人蘇秦,遊說秦惠王,上書十次而遊說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黃金用光了,回到家裡「妻不下飪,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家裡人都不理睬他。蘇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讀姜太公的《陰符經》,研究其中的奇謀策略。至更深夜半,頭迷眼閉,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恥大辱,就拿一把錐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後再讀。()如此苦讀,一年以後出山,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完成了合縱大計,自己也腰掛六國相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

  9、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

  「囊熒」的典故說的是晉朝的車胤,「映雪」講的是晉朝人孫康的故事。他們雖然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卻能立志苦讀,沒有因為讀書的條件差就停止學習。唐朝李渤有詩說:「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說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國藩也說過:「讀書乃寒士本業,切不可有官家風味。吾於書箱及文房器具,但求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異也」。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志苦讀,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他就捉些螢火蟲放在紗布縫製的袋子裡面,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苦讀。

  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晉秘書監孫盛的曾孫、長沙太守孫放之孫。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躺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裡,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几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大地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裡,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昏黃的油燈要亮得多!

  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

  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麼,沒有了,吳同心裡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禪經里的真理,不只是故事!
三千年前的歌 詩經里的秋色
【易經】易經里的十大警示名句
詩經里最美的十句,句句經典
道經里的兩種地仙
詩經里的五個美女
佛教小故事:從佛經里看身體中的四大毒蛇
他們復活了山海經里的妖怪!但背後的故事卻讓所有中國人深思
詩經里的那些情詩
詩經里那些詩意滿滿的名字
佛經里的秘密!
佛經里的十種懺悔法門
從佛經里看身體中的四大毒蛇
大家認為山海經里的異獸曾經存在過嗎?
舌尖上的神話,山海經里幾種人吃了有奇效的怪獸
四季之外,來自詩經里的美好顏色
詩經里,最美的一首詩,流傳了千年,冠絕古今
詩經里的植物,美如其詩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細數詩經里的愛情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