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心性,你的價值觀,必然局限於現實生活
周國平對話濟群法師
尋心問路
文/濟群法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似乎覺得佛法離生活很遙遠。其實,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存在的各種問題,佛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認識,並提供究竟的解決途徑。因為世界的所有問題,無非是人的問題。很多時候,事情對我們產生多大影響,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我們具備什麼認識,以什麼心態來處理。
佛法自古被稱為心學,是引導我們認識並改善心性的一種智慧。過去的許多文人士大夫,往往既是儒者,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依此安身立命,修心養性。而對普通百姓來說,佛教則承擔著心理撫慰和指點迷津的作用。當他們不知何去何從,就會到寺院燒香禮佛,祈求佛菩薩加持,或直接請求法師開示。所以,出家眾的職責就是內修外弘,一方面精進修行,令自己明心見性;另一方面要傳播佛法,為信眾排憂解難。相比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西方心理學,佛教對心性的認識更為透徹。所以近幾十年來,西方心理學界也在不斷吸收佛法的理論和禪修方法,用於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及臨床治療。相關書籍正在陸續介紹到國內。
從文化傳統來說,西方哲學早期關注對世界本體的認識,其後才重視認識論及人的問題。因為我們能認識什麼樣的世界,是取決於我們的認識能力。就像一面鏡子,如果它是哈哈鏡,或破碎而布滿污垢的,就不可能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認識能力極大提高,對浩瀚太空有了越來越多的發現,對微觀世界也有了越來越深的了解。這就說明,你的認識達到什麼程度,世界就在你面前展現相應的廣度和深度。
那麼,人有沒有能力認識無限的宇宙?佛法認為,人的認識有兩個層面。一是來自經驗積累,即通過教育和生活學到的。在這個層面,再多的有限還是有限,不可能認識無限。但佛法也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和宇宙是相通的,所以生命內在還蘊含無限的智慧。在沒有開發無限性之前,生命是渺小而短暫的。不必說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也是微不足道的。唯有開發無限的智慧,我們才有能力認識無限的世界。這種對無限性的認識,需要通過禪修向內開發,而不是向外尋求。
此外,佛教關於輪迴和心性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中國文化的不足。儒家關注的重點在於現世,不太關心死後的問題。但不關心,是不是死後就沒問題?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迴避「死」,從來不願正視它,一旦死到臨頭,就被巨大的恐懼所淹沒,死得痛苦、掙扎、毫無尊嚴。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始終是人類永恆的困惑。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
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嚮往的成功,是通過寒窗苦讀,求取功名,由此光宗耀祖,揚名後世,都是在現實層面的。而印度文明關注的核心,是輪迴與解脫。當我們立足於現實,所見永遠是局部的,是沒有來龍去脈的片段。就像人生,哪怕蓋棺定論時,也只能看到今生的起點和終點。而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這個起點和終點不過是一片浪花的生滅。只有成就無限的智慧,才能真正看清,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輪迴的思想,重點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長度。如果不認識輪迴,生命只是一個短暫的片段,是沒有長度的,對生命的認識也是不完整的。除了輪迴,佛教也很關注心性,這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深度。生命的存在到底是怎麼回事?古希臘哲人在三千多年前就警醒世人:「認識你自己!」那麼,什麼代表你自己?如果不了解心性,我們又何以認識自己?而認識世界真相乃至成賢成聖,同樣離不開對心性的了悟。
我曾在北大參加「佛學與心理學」的對話,也涉及到這個話題。為什麼佛教如此關注心性,而西方宗教卻不太關注這一點?因為西方宗教屬於他力信仰,不需要對生命有太多了解,只要信仰、聽話、多做善事就行了。至於能不能升到天堂,那是上帝的事,不需要你關注。而佛教偏重自力,要靠自我拯救。這就必須向內探究,了解心性的真相和運作規律,才能知道我們到底有沒有自我拯救的能力,以及如何開發這種能力。
此外還有價值觀的問題。人生究竟蘊含多少價值?如果不了解心性,所謂的價值觀,必然局限於現實生活,以現前的利益和感受為導向,註定是膚淺而渺小的。就像在孩子眼中,最有價值的往往是一粒糖或一個玩具,為此,他願意拿自己的全部去交換。如果不能找到人生的最大價值,我們未必比一個孩子看得更遠,也難免做出荒唐的選擇。所以說,價值觀絕不是形而上的抽象問題,而是直接關係到我們的人生選擇,關係到今生的幸福與否。
我們能認識什麼樣的世界,是取決於自身的認識能力。就像望遠鏡,每一次改進,都使人類的觀察範圍擴大一步。但不論怎麼發現,相對無限的宇宙,仍是滄海一粟。而佛法對心性的認識是向內開發,一旦打開我們本來具足的無限智慧,就天上天下,無所不知了。因為心的本質就是宇宙的本質,兩者是一體的,沒有能知和所知的分別,也沒有已知和未知的界限。正如《大般若經》所說:「一切世界一切有情色相差別,及余物類種種不同,如來皆見,如觀掌中阿摩洛果。」
人類創造了文明,文明也改變著人類命運。今天,人們有了夢寐以求的舒適生活,可很多人過得並不幸福,社會、生態等問題日益尖銳。問題到底在哪裡?我想,還是要回歸到人類自身來思考。佛法提供的角度,是充分認識心性,造就健康的心態、人格及生命品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濟群法師
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主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近二十年來,法師在修學之餘發表了數十萬字的佛學論文,並積極從事弘法事業,時常在歐洲、澳洲、港台及大陸各地高等院校、信眾團體、寺院應邀演講。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心經的人生智慧》、《學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佛教系列叢書。2015年出版了與周國平先生合作的《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
2017年我們邀請了濟群法師為大家帶來心靈自由的課程
(長按識別下圖的二維碼)
閱讀往期經典文章
※愛是我心靈的唯一殘疾
※真正高情商的人,是怎樣談戀愛的?
※想要快樂就得自給自足
※如何讓他忍不住聯繫你
TAG:周國平 |
※生活的真諦:不局限,不執迷
※減肥當然不能夠僅僅局限於某一個部位,因為別人給你的評價是針對你的整體形象而言的!
※腿老是抽筋,不只局限於缺鈣,可能血管出現了問題
※生活不再局限於瑣事,更多的是給人愜意和浪漫的意境
※做過什麼不重要,不局限才是王道!
※海賊王:再現一個另類自然系果實,自然系不再局限於自然元素
※你的局限思維,正在摧毀你的努力
※蘋果要搞事情:自動化並不局限在無人車上
※你所仰仗的 最後都會變成你的局限
※養花有那麼多好的創意,其實種花完全沒必要只局限的陽台。
※有氧運動只局限於跑步嗎?其實還有其他項目可以代替!
※我們該如何認識到自己的局限與狹隘,進而克服對外界的偏見?
※李楠曝光魅藍未來野心,不僅僅局限在手機!
※不要讓房子局限你對家的期望
※本可以活得很精緻,你卻局限於混日子
※齋戒,讓我們感悟被造物的局限性
※B超具有局限性,這5種異常是查不出來的,你知道幾個?
※唐宋時期最流行的冥婚,其實不局限於死人,太殘忍
※動漫來源於現實的靈感之歷史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