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相:人民日常生活史
原標題:眾生相:人民日常生活史
導讀:
將物質文化與人的日常生活相聯繫,以此考察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已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趨勢。「日常生活史」研究有怎樣的特點?在由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史上的日常生活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1
將日常生活納入研究視野
唐宋的遊園文化背後有怎樣的政治意蘊?車在夏商經過了怎樣的製造和發展歷程?清代的宗族祠堂與城鄉關係的演變有何聯繫?在此次研討會上,這些有趣的問題都成了學者的關注對象。
傳統史學家往往關注「大事」和「大人物」,比較忽視日常生活和普通平民百姓之類的「小人物」。而對考古學者來說,則可能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黃義軍長期致力於考古研究。在她看來,一些尋常器物,往往既能表現芸芸眾生的外在行為,又能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黃義軍表示,如古代的枕在充當實用生活器具的同時,也有著文化傳播的價值。在金朝,瓷枕上出現了大量的詩詞、繪畫,甚至有大段的記事文字。日用瓷器上詩文的流行,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社會動蕩的感受和祈求安定的心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者將「日常生活」納入了研究視野。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華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術的發展日益呈現嶄新的面貌。一些歷史研究者發現對於過去人們生活的細節關注不夠,於是出現了研究對象下移的情況。此外,民間文獻的大量發現、歷史人類學的引入都與日常生活史的興起有關。
2
探尋歷代日常生活狀況
近年來,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舉辦了多次與日常生活史研究主題相關的研討會。目前,以常建華為首的學術團隊正致力於撰寫一部大型的中國日常生活史,力圖反映從先秦至今的日常生活歷史畫卷。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夏炎承擔了魏晉南北朝部分的寫作工作。他告訴記者,這樣一部跨斷代著作的寫作並不容易,每一個斷代的日常生活史研究都有不同的難點。他比較關注的中古史部分由於材料的缺乏,需要更強的問題意識和建構能力。「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日常生活史,尤其需要結合時代的特點,考察空間和人群的不同特點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比如南北差異、胡漢衝突所造成的日常生活的差別。對於唐代而言,則需要充分利用唐人文集和筆記小說。」夏炎說。
目前,明清時期的日常生活史研究已經成為研究熱點。明清時期大量的民間文獻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便利。不過,在夏炎看來,「海量」的文獻也可能帶來碎片化和片面化的風險,如何將其加以整合,探尋隱藏於歷史細節中的大脈絡,也是研究者需要探索的課題。
3
建立日常生活與歷史變動的聯繫
夏炎認為,日常生活史研究需要有更大的歷史關懷。「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關注不完全是我們的研究目標,過去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就已經關注過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日常生活來看社會變遷。」
學者認為,尋找日常生活與社會變遷的聯繫,避免研究的「碎片化」是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在常建華看來,日常生活史研究應避免局限於日常生活本身,還要建立其與歷史變動的聯繫。「從大量日常生活現象和行為當中來看它和歷史的關聯,這樣會產生更具有整體性的研究效果。」
常建華認為,日常生活史研究不僅僅是關注某一部分人的生活,也是看待制度的非常好的角度。傳統的中國史研究以制度史為主,日常生活史研究也可與之互為補充。「日常生活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實際上人們生活在制度之下。制度有形或無形地制約著生活,對生活認識的深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制度認識的深度。從制度和生活的關係來看,制度史的研究非常需要生活史。」
人類學研究給日常生活史研究帶來了很多新思路。廈門大學教授劉永華從布羅代爾的研究中得到啟示,他認為,日常生活之重複性為日常物質生活成為微觀權力運作與微觀政治抗爭的基本場所提供了必要條件。在未來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中,應當引入人類學的分析路徑,書寫物的傳記,或對物的生命史進行研究,以此把握物的日常特性與社會文化特性,深化日常生活史與物質文化史研究。
——本文編輯來自《日常生活史重在反映社會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1月04日
編輯
素咫
※小歷史與大歷史的對話:王笛《茶館》之方法論
※楊渡:以「溫度感」書寫歷史
※國內有關生命歷程理論的研究綜述
※地方史與公共史學的完美結合——評孫躍的杭州歷史文化寫作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