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全國史學理論研討會議程
原標題:第20屆全國史學理論研討會議程
開幕式
時間:11月4日8:30—8.50
地點:報告廳
主持人:吳英(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致歡迎詞:汪朝光(世界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史學理論研究》雜誌主編)
第一場大會發言:8:50—10點10分
主持人:吳英(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30年河東30年河西(15分鐘)
發言人:陳啟能(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2、堅持維護唯物史觀的科學品格的必要性(15分鐘)
發言人:龐卓恆(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3、淺談中西馬克思主義史學之交匯(15分鐘)
發言人:張廣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4、歷史分析法的運用(15分鐘)
發言人:陳其泰(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5、歷史真理的認識和判斷——從歷史認識的闡釋性談起(15分鐘)
發言人:於沛(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第二場大會發言:10點20—11點55分
主持人:景德祥(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近年來世界史研究的新範式(15分鐘)
發言人:何平(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2、關於「長時段」問題的幾點認識(15分鐘)
發言人:李學智(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3、錢穆與呂思勉(15分鐘)
發言人:陳勇(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4、歷史時間與厄爾瑪斯的「節奏時間」觀念(15分鐘)
發言人:鄧京力(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5、文化史是什麼?——兼論新舊文化史的內在一致性(15分鐘)
發言人:張昭軍(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6、重視全球視野下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潮的理論反思與實證考察(15分鐘)
發言人:梁民愫(上海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分組討論
(分組發言每人10分鐘,點評10分鐘,剩餘時間自由討論)
第一組:(大會交流代表:李勇)
地址:栗林山莊第一會議室
(一)11月4日(周六)14:00—15:30 第一組第一場研討
主持人:李勇(淮北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
點評人:劉耀輝(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
主持人:李勇點評人:劉耀輝
吳英:唯物史觀:一門真正的實證科學
王勇:唯物史觀視野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沈斌:論普列漢諾夫俄國公社觀的嬗變
張傑:蔡和森在革命實踐中對唯物史觀的研究與運用
(二)11月4日(周六)15:45—17:45 第一組第二場研討
主持人:王勇(中國民航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點評人:范國強(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劉耀輝:群眾與歷史:喬治·魯德史學思想探析
時培磊:試論唯物辯證法在中國史學史研究中的運用
賈鵬濤:楊寬與馬克思主義史學
初慶東: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群體的史學觀念與實踐
(三)11月5日(周日):8:30—10:30 第一組第三場研討
主持人:王貞(《天津社會科學》副編審)
點評人:梁民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勇:文獻與文物互證:米海里司和王國維對郭沫若的共同影響
范國強:思潮遞嬗下20世紀晚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重塑問題研究
韓炯:歷史因果關係的基本類型及及其特徵
朱春龍:唯物史觀與「舊史家」理論道路的初步探索(1949-1952)
黃璐:論義大利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與實踐哲學:一種交織的思想史
第二組:(大會交流代表:宋學勤)
地址:栗林山莊第二會議室
(一)11月4日(周六)14:00—15:30 第二組第一場研討
主持人:陳勇(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點評人:錢茂偉(寧波大學文學院教授)
牛潤珍:古今本無間——古都鄴城研究之思悟
王嘉川:《十七史蒙求》:最早以「十七史」命名但並非通常所說十七史的人物典故辭書
陳立柱:趙盾事迹與董狐「書法」
楊翔宇:陳慶年史學思想及成就考論
湯瑩:顧頡剛「中華民族少壯說」初探
(二)11月4日(周六)15:45—17:45 第二組第二場研討
主持人:張昭軍(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點評人:宋學勤(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錢茂偉:記憶、口述與文本:當代公眾歷史記錄流程
李友東:什麼是中國?——西方「中國認同」研究中的歐洲歷史經驗及其局限
趙滿海:文化人類學與中國上古史研究的契合——以李玄伯為中心的考察
楊倩如:中國古代帝王執政能力研究及其現實啟示
卓立:清季民初中國史學記實傳統的知識論轉型
曹小文:馬克思主義史學全球化的中國探索
(三)11月5日(周日):8:30—10:30 第二組第三場研討
主持人:牛潤珍(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點評人:王嘉川(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謝貴安:傳統史學的近代轉型:《明實錄》「近代」價值的發現與賦予
宋學勤:思想在場: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基點
李銳:由《詩〈生民〉解》論戴震的疑古及史學地位
吳原元:略論民國史家與美國漢學家的學術合作
李衛民:論口述歷史研究中的人生史闡釋模式——兼論如何完善「生命歷程理論」
李長銀:「新證」成就「疑古」:王國維與「古史辨運動」
第三組:(大會交流代表:孟鍾捷)
地址:栗林山莊第三會議室
(一)11月4日(周六)14:00—15:30 第三組第一場研討
主持人:姜芃(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點評人:劉文明(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景德祥:黑格爾與蘭克歷史認識論之辯
李隆國:歷史記憶與中古史學
張文濤:歷史哲學的科學進路
呂和應:柯林武德「重演論」評析
范丁梁:納粹體驗與聯邦德國歷史學家的代群性
(二)11月4日(周六)15:45—17:45 第三組第二場研討
主持人:景德祥(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點評人:孟鍾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文明:文化人類學視角下全球史研究微觀化的兩條路徑
王利紅:再論柯林武德「一切歷史都是史學史」
陸啟宏:格爾茲式歷史人類學及其困境
劉志來:歷史修辭與國家認同的建構——以蘭克等史家為例
李根:詮釋多樣性,還是象徵共性——從卡羅?金茲堡微觀史理路的變化看文化史研究的合理性
李桂芝: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西方男性和男性氣質研究
(三)11月5日(周日):8:30—10:30 第三組第三場研討
主持人:李桂芝(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點評人:李隆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姜芃:文明的起源與文明特色的形成
孟鍾捷:從「德累斯頓大轟炸之爭」談二戰記憶的真實性問題
馬萬利:堅守與重塑:評約翰·菲爾林的「國父史學」
徐前進:微觀史與實踐歷史學
余偉:「碎片化」歷史與全球史:當代西方史學的歷史版圖——一項並行研究
苑莉莉:法國反女權/女性主義研究初探
第四組:(大會交流代表:張旭鵬)
地址:栗林山莊第四會議室
(一)11月4日(周六)14:00—15:30 第四組第一場研討
主持人:王旭東(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點評人:夏繼果(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孫岳:斯皮爾的大歷史思想
張旭鵬:觀念史的過去與未來
張艷茹:2000年以來的日本學界明治維新史研究動向
梁道遠:中國的阿拉伯史學史研究:回眸與展望
李俊姝:馬歇爾·霍奇森的文明研究
(二)11月4日(周六)15:45—17:45 第四組第二場研討
主持人:徐良(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
點評人:張旭鵬(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王旭東:信息史學:社會信息化驅動之歷史學「信息轉向」
董欣潔:什麼是全球史
柳若梅:歷史哲學、司馬遷與波利比阿:以俄羅斯學者的《史記》研究為中心
張井梅:現代西方史學的衍變:從湯因比到斯皮爾
翟韜:超越冷戰史:美國冷戰宣傳史研究的新趨勢
魏濤:大西洋視野與美國早期史領域的移民史研究:以伯納德·貝林的史學為例
(三)11月5日(周日):8:30—10:30 第四組第三場研討
主持人:宋鷗(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點評人:董欣潔(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夏繼果:探索區域史研究的新路徑——霍登和珀塞爾的地中海史研究
徐良:早期美國國家史的歷史撰述
張作成:國際史學理論界關於歷史表現問題的論爭
周俊超:口述史本體論研究——口述史的分層
張艷玲:美國歷史協會與美國史學專業化
會議閉幕式
時間:11月5日10:50——11:45
地點:栗林山莊報告廳
主持人:董欣潔(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第一小組總結:李勇 (10分鐘)
2.第二小組總結:宋學勤 (10分鐘)
3.第三小組總結:孟鍾捷 (10分鐘)
4.第四小組總結:張旭鵬 (10分鐘)
大會總結:吳英(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口述史與文化中國建設
※眾生相:人民日常生活史
※小歷史與大歷史的對話:王笛《茶館》之方法論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