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史學研究任重道遠
原標題:中國影像史學研究任重道遠
「左圖右史」,古已有之。中國也不乏圖像研究的傳統,但現代意義上的影像研究應始於20世紀80年代。西方「新史學」的傳入及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興起,帶來對影像的革新性認識,影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影像史學」也成為炙手可熱之詞。綜觀近40年來的發展狀況,雖然國內整理出版了大量以「影像」、「圖像」冠名的作品,不過是影像史料的彙集;不少學者在研究中利用了影像史料,或發表了一些有關影像的研究成果,但嚴格來說,尚未有一部具有學術意義的影像史著作出現。中國影像史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下面,對目前的研究狀況略作分析,以期促進相關研究的深入發展。
國內學界對影像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實際受到西方有關影像史學及圖像研究理論的雙重影響。二者雖然有相通之處,但所涉領域並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學所指視覺材料,主要還是歷史影像,即歷史記錄片和歷史照片。而西方圖像研究,特別是視覺文化研究所指視覺材料,範圍卻廣泛得多,不僅包括傳統藝術史研究中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品,也包括攝影、電視、服飾、廣告、景觀等一切當代社會的視覺產品,涉及當代文化的各個領域。這些視覺產品又可通過攝影等技術手段轉化為供學術研究的影像。受西方圖像研究理論的影響,體現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和趨向,是史料邊界的不斷拓展和擴大,不僅體現在影像本身對於傳統史料邊界的拓展和擴大,在影像領域內部,其邊界也不斷延伸,而不同發展階段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自20世紀80年代影像研究興起,近40年來,國內學術界與出版界對影像史料進行了廣泛的發掘,出版的影像資料可謂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此外,網路媒體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資料,極大地拓展了史料的範圍。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綜觀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張冠李戴、解讀錯誤的問題較為突出,粗製濫造、重複出版不在少數。這一方面反映出相關整理者的學術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嚴謹求實的態度,缺乏學術目的,為圖像而圖像,甚至於單純追求商業利益的現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雖然為學術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礎,但目前真正將影像資料引入歷史研究的學者並不多,影像出版呈現火爆之勢的背後,凸顯的是學術研究的貧乏,影像的學術價值並沒有得到真正發揮。究其原因,除了對影像的意義認識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方法和操作原則,面對作為異質的影像史料,無論是解讀還是書寫,歷史研究者尚無法像對待文獻材料那樣遊刃有餘。而目前被國內學者引入的西方圖像學理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跨學科性,其核心是要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其理論難免龐雜,歷史學所具有的學科特性,又使得歷史學者在面對這些理論時往往顯得無從下手。除了以上兩點妨礙了對影像的利用,在目前的研究中,還存在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對西方相關影像理論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盲目炒作概念。二是在實際操作經驗缺乏及相關理論研究薄弱的情況下,急於建立影像史學學科。這無疑是學術研究的大忌。
在構建影像史學理論時,影像史學的代表人物、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羅森斯通希望創立一種新的歷史敘事方式,這種方式與傳統書寫史學的重要區別,是以歷史影視片為載體,以視聽為閱讀方式。海登·懷特將這種方式概括為影像史學。1988年,海登·懷特在《美國歷史評論》上發表《書寫史學與影像史學》一文,綜合分析了「新史學」家有關影像史學的觀點。海登·懷特首先將視覺影像看作歷史研究的材料,並希望影像能夠成為書寫史學論述的主要媒介,但對於能否構成文本形式的影像史學,並沒有明確指明。
同時,目前西方圖像學研究的反學科性,使影像研究並不具有任何傳統的學科性特徵。實質上,不同學科背景對影像的理解有所不同,如果忽略了歷史學的學科特點,難免會陷入緣木求魚的陷阱。影像史學是否能夠成為一門學科或何種意義下的學科,受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受歷史發展的特點及歷史學研究的特點所制約,另一方面受影像史料的特點所制約。人類歷史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留存下大量的歷史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文獻檔案,也包括遺迹遺存、口碑傳說以及繪畫影像。歷史研究的目的,即是全面利用這些資料,最大限度地逼近或還原歷史的真實,任何單一的史料均無法真實地反映歷史或還原歷史。這是任何以史料類別冠名的史學,如影像史學、口述史學等所面臨的難題。更何況人類歷史的記錄主要以文字為主,攝影技術的出現也不過一百多年,所留存下來的影像數量難以與文字史料的數量抗衡。
從史料學的角度考察,影像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雖然能夠抓住歷史的細節,但其能夠提供讀者解讀的信息卻有限,如人物身份、背景,以及反映的史實等。英國歷史學家彼得·伯克在《圖像證史》中,曾比較各類影像史料的優勢與局限,對我們認識影像不無啟發。所以,影像必須與其他類別的史料一起,才能構成較為全面的史料系統。在史料學學科下,將影像作為一種與傳統史料同等重要的新的史料類別,從最基礎的概念和問題入手展開研究,如影像史料與文獻史料、口碑史料的關係,影像史料的類別和價值,影像史料的搜集、考訂方法、存儲形式,以及書寫形式等的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從對圖像的實際研究中,探索本土化的理論方法和操作原則,也許是較為契合歷史研究的一種途徑。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探討其學術屬性問題,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可以考慮建立一門與歷史文獻學並列的影像史學學科。
總之,影像史學研究任重而道遠。具體而言,應規範影像史料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加強影像史學的學科理論建設及實際研究。同時,應加強影像資料庫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在學術之外,也應制定對影像的整理研究成果的認定標準和辦法,並呼籲更多刊物發表影像研究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0月17日第1310期
※用思想拍照 用圖片記錄歷史
※你知道照相館照片在中國的誕生與成長嗎?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