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董並生:亞歷山大大帝故事源於阿拉伯傳說考略

董並生:亞歷山大大帝故事源於阿拉伯傳說考略

原標題:董並生:亞歷山大大帝故事源於阿拉伯傳說考略


董並生:亞歷山大大帝故事源於阿拉伯傳說考略



亞歷山大傳說流傳於10-18世紀


中世紀後期最流行、影響最大的亞歷山大傳奇故事為《征服者的故事》,而《征服者的故事》是那不勒斯大祭司利奧(Archpriest Leo)從一本被稱為「偽卡里斯提尼手稿」翻譯為拉丁文的(約950年左右)。

「在13、14世紀,從《征服者的故事》衍生出大量散文體的亞歷山大傳奇,在當時廣受歡迎。散文體的義大利語亞歷山大傳奇多是在1472-1502年間出版的,3個流傳下來的版本都是在威尼斯印刷的。1433年,《征服者的故事》被翻譯成捷克語,於1513年在比爾森(Pilsen)出版。此外,它還被譯成波蘭語,於1550年在克拉科夫出版,並在1611-1766年期間9次重印。……


有關亞歷山大的各種書籍成了中世紀後期的歷史學家、百科全書編纂者、詩人、牧師和神話收集者的素材來源。……」[ [美]唐納德?F.拉赫《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中譯本第2卷第2冊第119頁,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偽卡里斯提尼手稿」


「艾薩克·卡索邦(Isaac Casaubon)在巴黎見到一本希臘文的亞歷山大傳奇手稿,上面註明是亞歷山大時期逍遙派哲學家卡里斯提尼撰寫的。艾薩克·卡索邦堅定地認為這是一部打著卡里斯提尼旗號的手稿,並在1605年寫給J.J.斯卡利傑的信中認為這是一部偽卡里斯提尼手稿,這一稱謂被後世探討希臘文本的學者沿用。」[ [美]唐納德?F.拉赫《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中譯本第2卷第2冊第146頁注,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何以見得卡利斯提尼手稿是偽書呢?


原來,據說卡利斯提尼是亞里士多德的侄子,《亞歷山大傳奇》敘述了亞歷山大最後的日子,而得卡利斯提尼據說在亞歷山大離世前4年即已亡故。


「在偽卡利斯提尼的著作中,已經先後彙集了一大批最為荒誕不經的故事。其中某些故事深受描述過亞歷山大真實生平的史學家們的啟發,如斯特拉波、阿利安(Arrien)等人。其他都是些晚期的和已經經過潤色的著作。我們還應從中加入那些偽托書信:亞歷山大致亞里士多德,或是致其母奧林匹亞斯(Olymp?as)王后的書信。[ (註:人們寫了許多偽托的馬其頓人菲利普致漢尼拔[Hannibal]的書信。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19世紀)]《亞歷山大傳奇》也從埃及、波斯、東方的史料中汲取素材,諸如有關塞米拉米斯[Sémiramis]的傳奇故事。」[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42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亞歷山大傳奇》沒有任何創新的東西,而是將一切都混合在一起,使所有的魔怪都在世界的邊緣地帶遊盪,收集了對所有神話地區全部的描述。半人牛馬的神人、搜尋金剛石的巨鳥、女仙子、世尊、鋸掉腿的人、探測海底的玻璃盒子、大象墓地等。」[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43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亞歷山大東征」何其遙遠、神速也


「我們來看一下地圖:在亞歷山大之前,沒有任何人從西方到東方走得那麼遙遠,也未曾走得那樣疾速。

公元前335年,亞歷山大在21歲時,就已經成為希臘之主。


次年,他越過了赫勒斯滂(Hellespont),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佔領了小亞細亞、腓尼基(Phénicie)和敘利亞。他繼續進軍到埃及並奪取了此地。他甚至還贏得時間,在那裡的尼羅河兩岸建立了諸多亞歷山大城(Alexandrie)中的最著名者,而所有這一切只用了不足兩年的時間。


經過向南方的這次推進之後,他又轉向了東方,先渡過幼發拉底河,又渡過尼尼微(Ninive)附近的底格里斯河(Tigre),以進攻阿契尼德帝國的心臟地區。


大流士在高加米(Gaugamel)被擊潰,希臘人奪取了巴比倫、蘇薩(Suse)、柏斯伯利斯。這支軍隊然後又向梅底亞(Médie)出發,一直到達裏海。


亞歷山大再從那裡興師,進入了絲綢之路網的中心---中亞地區,如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土庫曼人、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和和阿富汗人的領土。


這些地區後來都以帕拉亞(Parthie,安息)、索格底亞納(Sogdiane,康居)、巴克特里亞(Bactriane,大夏)之名而著稱。


亞歷山大向東北方的這種推進,一直將他帶到了今霍真特(忽氈,Khodjend,前列寧納巴德)地區,並在那裡修造與整個城市網聯繫起來的遠東亞歷山大城,包括商行、軍鎮。斯基泰人販運的許多產品,都從賽里斯國輸到了位於世界另一端的這座城市。


在喀布爾附近,也有一座亞歷山大城,但它卻獲得一個奇怪的名字---高加索的亞歷山大城。


馬其頓人明顯是沿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脈向阿富汗以北延伸,與高加索相混淆了。他們堅信其首領可與狄奧尼修斯(Dionysos)相媲美。據傳說認為,狄奧尼修斯曾經通過高加索而進入印度。」[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26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這些傳奇故事起源於何時、何地呢?

亞歷山大東征」的故事來源於中世紀探險家們的遊記。「實際上,這些奇蹟或殘酷行為中,沒有一種不是我們在中世紀探險家們的遊記中,阿拉伯文手稿中、一種大教堂的震耳喊叫聲中、在賽里斯國中……早就遇到過的。」[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43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15、16世紀關於亞歷山大傳說資料不斷滋生


「歐洲人對亞歷山大的認識在15世紀發生了轉變,這時,許多希臘歷史著作被重新發現,並譯成歐洲各國文字。這些材料明顯地分為兩類,一類是在中世紀就廣為人知或部分為人所知,並被各國撰寫亞歷山大傳奇的作家使用過的材料;另一類是僅在文藝復興時期被發掘出來,但很快傳播開來的材料。


第一類,中世紀已有材料


第一類材料中有昆圖斯·庫爾提烏斯·魯福斯的著作;龐培·特羅古斯(Pompeius Trogus)的《腓利史》(Historiae Philippicae),後來賈斯廷把它摘錄、刪減、壓縮成《<腓利史>概要》(Epitome of Pompeius Trogusm);以及保盧斯·奧羅修斯(Paulus Orosius)的《反異教史七卷》(Seven Books of Histories Directed against the Pagan,5世紀初)。庫爾提烏斯撰寫的亞歷山大傳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但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該書1438年由人文主義者皮埃爾·坎迪多·德辛布里奧(Pier Candido Decembrio)翻譯成義大利語,不久又從義大利語轉譯成卡斯蒂利亞語和瓦倫西亞語(Valencian)。1468年,盧塞納的顯要瓦斯科·費爾南德斯(Vasco Fernandez)將庫爾提烏斯的著作翻譯成法文一,瓦斯科·費爾南德斯出身於葡萄牙望族,和勃艮第宮廷有淵源關係。費爾南德斯在翻譯時有意刪去了那些浪漫虛構的內容,充實了古代歷史學家真實的描繪。他的譯本不管是手抄本還是印刷版,都非常受歡迎。1500-1555年期間,費爾南德斯的譯本以昂貴的插圖版重印7次。主要是滿足歐洲皇室、貴族的需要。索利努斯和奧羅修斯的著作在文藝復興時期仍然受到歡迎,在15、16世紀多次重印。」[ [美]唐納德·F.拉赫《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中譯本第2卷第2冊第123頁,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第二類,15、16世紀新發掘出的材料


15世紀發掘出來的亞歷山大故事包括阿里安的亞歷山大史,依然被視為關於這位征服者的生平、普魯塔赫的《希臘羅馬名人傳》(Parallel Lives)、狄奧多羅斯·西庫魯斯的巨著《歷史文庫》(Bibliotheca historica)第16卷和17卷的可靠來源。阿里安的亞歷山大史在大約15世紀30年代,由皮埃爾·帕奧羅·維格里(Pier Paolo Vergeri)首次翻譯成拉丁語,在15世紀後半葉,由巴托洛梅奧·法齊奧(Bartolomeo Facio)和賈科莫·柯羅(Giacomo Curlo)進一步修訂完善。從14世紀末到15世紀中期,普魯塔赫的《希臘羅馬名人傳》陸陸續續地翻譯成其他語言,最後由瓜里諾·達·韋洛納(Guarino da Verona)形成一個拉丁文定本。現存的希臘語權威版本是1517年出版的,16世紀初期,克勞德·德·塞瑟爾將狄奧多斯·西庫魯斯的《歷史文庫》第18卷至第20卷翻譯成法語,命名為《亞歷山大大帝的豐功偉績》。


「亞歷山大形象」的逐步構建


「『歷史上的亞歷山大形象』從希臘歷史學家,特別是義大利和法國的人文主義者的翻譯和著作中,一步一步建構起來。對於那些痴迷於希臘古典著作的人來說,亞歷山大是一位為了希臘文明而遠征印度的使者,瓦斯科·德·盧塞納宣稱亞歷山大的東征顯示出東方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就能夠被征服;當然,他的話也暗示出,一個用基督思想武裝起來的西方王子更容易讓東方屈服於他的意志。對文藝復興初期的歐洲人來說,亞歷山大不僅僅是一個具有騎士精神的英雄,而且越來越變成一個精通戰爭藝術的哲人王,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天賦才華,完美地詮釋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 [美]唐納德·F.拉赫《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中譯本第2卷第2冊第124頁,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人文主義者」明知「亞歷山大故事」為虛構、卻喜愛有加

「儘管人文主義者們否認亞歷山大故事的真實性,但被神化了亞歷山大的故事和傳說依然受到普通讀者和文人學士的喜愛。13世紀時,奎里奇烏斯·第·斯波萊托(Qualichius di Spoleto)首次將《征服者的故事》翻譯成義大利詩句。此後,在公眾聚會的場合每每被傳誦或吟唱,成了大眾娛樂的一項內容。1430年,古比奧(Gubbio)的一位匿名作者寫了一首詩---《亞歷山大韻文傳奇》(Alessandreida in rima),這首詩由12節組成,1512年首次發表。在16世紀多次重印。」[ [美]唐納德·F.拉赫《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中譯本第2卷第2冊第124頁,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亞歷出大傳奇是16世紀義大利宮廷的娛樂主題


「博亞爾多的《熱戀的奧蘭多》(Orlando Innamorato)可能有幾處不經意地借鑒了亞歷山大故事中的人物和主題,讓他的觀眾有一種熟悉感。這完全有可能,因為從1472年到1502年,義大利至少出版了6部關於亞歷山大的書,而這期間,博亞爾多正創作他的《熱戀的奧蘭多》。亞歷出大傳奇是1521年的一個詩體滑稽模仿劇的主題,是當時供羅馬教皇利奧十世宮廷娛樂而創作的。多美尼科· 法魯吉奧(Domenico Falugio)將亞歷山大的故事寫成《偉大的勝利》(Trionfo Magno),現存版本的封面上是一幅精彩的木版畫,畫面上亞歷山大坐在大象拉的車子上,凱旋歸來。幾年之後的1529年,威尼斯出版了一本關於亞歷山大的政治諷刺作品。顯而易見,在義大利,除了那些對收藏保存下來的亞歷山大故事感興趣的人文主義者外,人們不再以嚴肅的目光看待亞歷山大了。」[ [美]唐納德·F.拉赫《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中譯本第2卷第2冊第124-125頁,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北歐人將亞歷山大故事作為真實歷史


「與義大利不同,北歐對亞歷山大故事的興趣和信任要長久一些。喬叟(Chaucer)的《教士的故事》中有這樣的詩句:


亞歷山大大帝聲名遠播,


任何人,除非白痴,


都會聽說一點或熟知他的故事。


1472年, 約翰·哈特利布(Johann Hartlieb)在奧格斯堡出版了他翻譯的《征服者的故事》,譯名為Das Buch der Geschichte des grossen Alexander,他的譯本多次重印。後來又出現了德語版的《王子之鏡》,或曰〈道德指南手冊〉,其中「婆羅門教教主丁第瑪斯」和他的教導被提升為王子的楷模和行動指南。不過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卻沒有以丁第瑪斯為榜樣,這一點正如哈特利布指出的,讓亞歷山大遺憾不巳。1558年,漢斯·薩克斯撰寫他的悲劇《亞歷山大》時,主要參考了哈特利布的著作。同樣,德國人文主義者威利巴爾德·皮克海默坦承自己在閱讀了台阿納的阿波羅尼烏斯與印度聖哲的關係以後,對婆羅門教徒非常感興趣。在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裡面,「gymnosophaon」用來指哲學家,塞巴斯蒂安·明斯特被他同時代的人稱為德國的斯特拉波,他在著名的《宇宙誌》(德文版,1544年;拉丁文版,1550年)中描述亞歷山大在印度的歷險以為亞歷山大遇到亞馬遜女戰士、婆羅門教徒時,把尤利烏斯·瓦勒里烏斯的《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記》概要、亞歷山大和亞里士多德的通信、《亞歷山大與丁第瑪斯書信集》,作為真實的材料加以引用。明斯特這樣寫道:「古人杜撰了很多可能生活在印度的怪物……但沒有一個歐洲人曾經看見過這些怪物。不過,我不怪罪於上帝,上帝造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上帝的智慧也是難以道盡的。」這似乎是最後一次把亞歷山大傳奇當作歷史來源。」[ [美]唐納德·F.拉赫《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中譯本第2卷第2冊第125-126頁,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德語「亞歷山大故事」的書名為《真實的謊言》

「米蘭希頓曾允諾要撰寫一部亞歷山大史,但一直沒有動筆,他公開質疑把亞歷山大傳奇當作歷史。16世紀末,作為一次語言練習,加布里埃爾·羅倫哈根(Gabriel Rollenhagen)將亞歷山大故事翻譯成德語,名為《真實的謊言》(Wahrhaffte Lüge),而這本書在17世紀竟非常流行!」[ [美]唐納德·F.拉赫《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中譯本第2卷第2冊第126頁,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亞歷山大的傳說林林總總,存在於幾乎所有民族之中


「作為伊斯蘭教支柱的亞歷山大,列於佛陀身旁的亞歷山大,基督教聖人亞歷山大,亞伯拉罕的後裔亞歷山大,法老的兒子亞歷山大,大流士的兒子亞歷山大,大海深處的亞歷山大,空中的亞歷山大,坦誠的亞歷山大,哥特人的亞歷山大,狡猾的亞歷山大,衣索比亞人的亞歷山大,塞爾維亞人的亞歷山大……


沒有任何一種神話的變種不會出現,……從古斯洛維尼亞語(Vieux-Slovène)到泰語,這種傳說一直在用所有的語言講述,這位馬其頓王始終被所有宗教、所有民族和所有事業納入自我之中。沒有一項事業,不被歸於他的名下:他不斷將一切都推向了可能性和可信性的極限,標誌著人類能力的限度。他是全世界的正面英雄。」[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41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既然是存在於所有民族之中的故事,就不是一個民族的故事,因此一定不是所謂「古希臘」或馬其頓的故事。


亞歷山大大帝故事的中東版


現存各種語言的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不下八十個版本。在波斯的史詩里,亞歷山大變成了突厥帝國的國王了。


「講到波斯人,斐爾都西所著的史詩《沙那美》,特別值得提起---這是一首英雄敘事詩,計有六萬詩節,革勒斯曾經從裡面摘譯出來很多。斐爾都西生於西曆紀元十一世紀的初葉,在麥瑪特大帝朝廷上做事,這個朝廷在加斯拉,在喀布爾和堪達哈爾的東面。這首著名的史詩以伊蘭(就是西波斯本部)的古英雄傳說為題材;但是它的內容既然是詩,它的作者又是一個穆罕默德教徒,所以它並沒有信史的價值。伊蘭和都蘭的衝突經過,這首英雄詩里也描寫到了。伊蘭是波斯本部---烏滸河以南的山地;都蘭是指烏滸河流域以及烏滸和古葯殺兩河之間的地方。它提起亞歷山大,把他叫做意希庚大或者是魯姆的斯庚大。魯姆是指突厥帝國(現在這個帝國還有一省叫做魯米利亞),但是同時也指羅馬人;在這首詩里又把亞歷山大的帝國同樣叫做魯姆。……詩中敘述伊蘭國王和馬其頓王菲力普交戰,把後者打敗了。伊蘭國王於是要求把菲力普王的女兒娶為妻室;等到他和她同居一個時期以後,卻因為她的氣息難聞,把她打發回去。她回到她的父親那裡,生產了一個兒子---斯庚大,他當他的父親伊蘭國王去世的時候,便趕忙到伊蘭去接位。」[ [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中譯本第187-188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9月]


亞歷山大大帝在這裡是菲力普的外孫,成了伊朗國王。


亞歷山大大帝故事的阿拉伯版

「亞歷山大在一次罕見的戰鬥中殺死了敵手。他接著又向中國中原地區和吐蕃進軍。那裡的國王也承認了他的宗教主權,向他奉獻納貢。他迫使所有的國王歸附並在他所征服的小王國中安置了人員和官吏之後又沿呼羅珊大道而進入突厥草原。這樣一來,他在吐蕃建立了自己的駐軍,在中國內地也是這樣乾的。他在呼羅珊設縣制並在其整個遠征途中築城。」[ [古阿拉伯]馬蘇第《黃金草原》中譯本上冊第339頁,青海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中國中原地區、吐蕃及突厥草原,亞歷山大大帝自由馳騁侵佔,故事講起來輕鬆草率,無以復加。


《古蘭經》傳播地區都有亞歷山大故事的流傳


「在《古蘭經》傳播的所有地方,亞歷山大的傳奇故事都在流傳,並由此而產生了其他傳說。波斯詩人奪佔了這種神話。這些詩人中名聲最大者費爾都西(Firdousi),便於公元1000年左右,寫過一部很長的史詩《列王記》,他為亞歷山大專設一章。在真實的英雄事業之後的13個世紀時,亞歷山大大帝不再是摧毀阿契美尼德人的破壞者了,而是變成了一個民族英雄、穆斯林和波斯人。」[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58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亞歷山大」來源於《古蘭經》的「雙角王」


「亞歷山大」本來是阿拉伯民族英雄,在阿拉伯語中「亞歷山大」叫「伊斯坎達爾」(Iskandar)。


「通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是通過海員、商賈和征服者,由於安拉的朝覲人,特別是由於數百萬人不斷重複的一部書,亞歷山大也出現在伊斯蘭教的大路上了。他現在於通向麥加的大道上,到處都被奉為伊斯蘭教的英雄、先知或先知摩西的啟示人。這完全是由於《古蘭經》中最神秘的經文之一——第18章《山洞》的原因,馬其頓王於其中成了「左勒蓋爾奈英」,本意為「雙角王」。」[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53-54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真相:這裡時間順序顛倒了,應該說阿拉伯的故事早於在歐洲流傳的故事,或者毋寧說,是阿拉伯的傳說傳到歐洲變成了中世紀亞歷山大的故事。


我們今天所見的《古蘭經》是8世紀定版的,屬於西亞、歐洲最早的可信文獻,且大致保證了原版的面貌,這由來自伊斯蘭教對《古蘭經》官方正版的統一政令所確保。其他西方手稿,包括猶太的塔木德,每次轉抄都是一次新創作,舊的內容被刪掉,新的東西不斷被加入……


亞歷山大大帝圍攻中國的戰鬥

「在《詭計書》[ 《詭計書》為阿拉伯文的匿名故事集,成書於13世紀末。]中,又出現了一位特殊的使者。當時正值那名征服者的軍隊向東進軍的時間。一天晚上,當亞歷山大圍攻一座中國城市時,他於其帳篷中督戰,一名使者出現了。使者要求密談。人們搜查了他,然後同意他進入中軍帳。當他獨自一人與馬其頓國王在一起時,陌生人泄露了其身份。他就是中國的國王,前來與希臘人議和,當然是藉助於納貢而議和了。他們長時間地談判,賽里斯人作為臣服的保證金而應交納貢銀。在開始時,盛氣凌人的亞歷山大索求巨額款項。但其談判對手機智而又有耐心,每次都迫使他減少其索求的貢銀。如果亞歷山大索求更多的黃金,那將會有混亂、暴動……最後,馬其頓王被那個中國人的外交藝術說服了,僅滿足於一筆幾近於象徵性的貢銀了。他們互相道別。次日,中國國王率領一支大軍出現了,並包圍了希臘人。」[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24-25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古都長安」和「萬里長城」為亞歷山大大帝創立與修造


「民間的迷信?文人們講述得更加與眾不同。最早有關地理科學的重要論著之一,便是阿米安·瑪爾塞蘭(Ammien Marcellin,公元350年左右)的那部著作(《羅馬史》——譯者),書中提供了這位大征服者在中國的存在「證據」:根據翔實可靠的史料記載,作者清楚地知道這位馬其頓國王在中國豎起了一根鐫刻著其名字的柱子。公元4世紀的修道人帕拉第烏斯(Palladius,《勞蘇的歷史》的作者——譯者),也是一部導遊書提到了另一種證據:埃及阿杜利斯(Adoulis)的主教繆斯(Musée)曾訪問賽里斯國。他證明了由大征服人亞歷山大建築起來的一座具有歷史文物特徵的建築。阿拉伯文文獻甚至將建築長安帝京的功勞也歸於這位馬其頓國王。更有甚者,公元10世紀的阿拉伯大學者和輿地學家馬蘇第(Masoudi)將修造中國萬里長城的功勞也歸功於亞歷山大名下,而且這一切還形成一種持續時間悠久的傳說。馬蘇第認為,世界共分成了幾個大區,『東方區包括中國和新羅(Silla)。它以萬里長城為界,長城系由亞歷山大王所築,這是為了保護其人免受雅朱者人和馬朱者諸種族的人攻擊。』」[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22-23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亞歷山大故事在歐洲的流傳晚於在伊斯蘭地區的傳播


「亞歷山大遠征史是一部由最優秀作家們寫成的歷史,但也是一部在港口和沙漠駱駝隊客棧講述的故事集。……從11世紀起,有關亞歷山大東征史的通俗語言譯本日益增多,其中包括庇卡底(Picard)方言和法文-普羅旺斯(Franco-provencal)方言的譯本。那些信撰寫的著作也都彼此之間互相交錯和互相借鑒,但它們全部都取得了一種巨大成功。這些編譯本之一,也就是12世紀末的伯奈(Bernay)的亞歷山大和彼埃爾·德·聖-克魯(Pierre de Saint-Cloud)的編譯本,實際上是用12音步的庇卡底方言詩寫成的。這種方法取得了成功:人們無可爭辯地發明了一種亞歷山大文體;或者我們更應該說12音節的詩剛剛被正名。


在這種中世紀的史詩中,亞歷山大具有了勇士或勇敢騎士的一切特徵,他們那些娓娓動聽的冒險故事把他引向了一個最具神話特色的地區,即天際的最高界,或是深淵的最底處,帶有古代史中和較晚或具有外國情調的一大批可以預料到的財寶、怪獸、巫士。傳奇故事變成了所有幻覺的匯聚處,也是對所有神奇故事的彙編。


在這種文學內部,始終是12世紀的沙提雍的高狄埃(Gautier de Chatillon)的《亞歷山大傳》佔據著一種特殊的位置。它被奉為一部經典著作,一部不朽的書。人們毫不猶豫地賦予它一種諸如維吉爾(Virgil)的作品那樣的史詩價值。」 [ [法]F·-B·于格、E·于格《海市蜃樓中的帝國---絲綢之路上的人神與神話》中譯本第60頁,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歐洲的亞歷山大故事層累造成


最早版本《征服者的故事》是那不勒斯大祭司利奧(Archpriest Leo)從一本被稱為「偽卡里斯提尼手稿」翻譯為拉丁文的(約950年左右)。


在13、14世紀,從《征服者的故事》衍生出大量散文體的亞歷山大傳奇,散文體的義大利語亞歷山大傳奇多是在1472-1502年間出版。

15、16世紀關於亞歷山大傳說資料不斷滋生。亞歷出大傳奇是16世紀的宮廷娛樂主題。


「亞歷山大形象」逐步構建而成,「人文主義者」明知是虛構、卻喜愛有加。


亞歷山大傳說的形成、衍變過程與歐洲紙張及印刷術的傳播過程相伴而行。


阿拉伯造紙術的興起與流傳


現存最古老的記載阿拉伯文字的埃及紙屬於公元796-814年,而目前發現最早的紙屬於公元874年。然而,我們也了解到巴格達地區的造紙廠在8世紀末即已建立,根據科學史家羅伯特?福布斯的考證,在10世紀,底格里斯河上已有水上造紙廠。那時,造紙已傳播到了敘利亞,在大馬士革、太巴列(Tiberias)、的黎波里和其他地方,造紙廠紛紛建立。隨後,在埃及開羅建起了一家造紙廠,之後傳至北非,非斯成為著名的造紙中心。最後,造紙傳到穆斯林統治下的西西里和西班牙,馬倫西亞的哈提瓦(Jativa)造紙名噪一時。」[ [敘利亞]艾哈邁德?優素福?哈桑、[英]唐納德?R.希爾《伊斯蘭技術簡史》梁波、[紐西蘭]傅穎達中譯本第160頁,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造紙術導致阿拉伯的「文化革命」


「造紙引起了一場文化革命。它促進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書籍生產,不到100年,成千上萬的抄本在伊斯蘭國家傳播。書籍隨處可見,書販(warraq)作為一種職業蓬勃興趣,僅在巴格達地區9世紀末就有100多處制書場所。私人圖書館數目繁多,公共圖書館比比皆是,在1258年蒙古人發動大浩劫之際,巴格蘭擁有至少36家公共圖書館。在近東歷史上,所有穆斯林國家的知識分子首次可以隨心所欲接觸科學、文學、哲學和其它學科。」[ [敘利亞]艾哈邁德?優素福?哈桑、[英]唐納德?R.希爾《伊斯蘭技術簡史》梁波、[紐西蘭]傅穎達中譯本第160頁,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紙張是書面語言的理想載體,紙張的使用是文化積澱的物質條件,紙張的使用及隨後印刷術的引進是阿拉伯語普及的客觀物質條件。因此可以說紙張的使用及印刷術的引進對於阿拉伯的興起與政治、文化統一起了推動作用。


《古蘭經》統一文本的制定


「被後世追認為實體《古蘭經》之父的人,是穆罕穆德的女婿奧斯曼(Uthman),他於644年成為哈里發。中世紀的穆斯林史料里,有時候會稱奧斯曼為『編輯者』,有時候稱他為『收集者』,有時候乾脆稱他是謄抄者的上司,又有的時候,則稱其為《古蘭經》的裝幀者。所以,綜上所述,奧斯曼就是那個成就經典的人。……

根據伊斯蘭的口傳史敘述,奧斯曼指派薩伊德?伊本?薩比特,也就是本章開頭那位坐在默罕穆德身旁,在一塊駱駝肩胛骨板上雕刻下輔音字母的抄寫者,出任哈里發新編纂計劃的總編纂一職,負責編定一部標準版的《古蘭經》。……


於是奧斯曼留給後世的,便是一部格式統一、能夠維繫帝國團結一致的經書,一部能夠替代穆罕默德,扮演宗教權威角色的經典。」[ 亞歷山大?孟洛《紙的大歷史——從蔡倫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世界之旅》廖彥博中譯本第245-246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3月第1版。]


對比舉例:猶太教《塔木德》的成書過程


按照猶太傳統的成說,上帝在西奈山共頒給摩西兩套律法:一套是成文律法,另一套是口傳律法。成文律法即是《托拉》(摩西五經),口傳律法被彙編成了《塔木德》。[ 張倩紅、張少華《猶太人千年史》第71-7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拉比作品多半是口耳相傳的,這種『文本流動性』(textyal fluidity)難以保證其準確性:『那些對拉比文獻的文本進行謄抄和再謄抄的人並不覺得有義務像對待之前所接收的文本那樣來精確保存。他們樂於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當時的需要對其進行再創作。他們可能刪去不感興趣的部分,並同時增加其他材料,也可能改變不喜歡的或是覺得模糊的字眼。對他們而言,文本是不斷流動的與發展演變的。每一次的再謄抄即是一次再創作。這是這部『開放性經典』的普遍現象。』」[ 張倩紅、艾仁貴《猶太史研究入門》第51-5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9世紀紙張成就了伊斯蘭文明的知識學問高峰


「總之,紙張協助創造出一個疆域如帝國般廣闊的知識網路,並且學會成為伊斯蘭文明的發動引擎,而它所帶來的效益,則鞏固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採納紙張做為知識學問寶庫的地位,而這個地方在過去僅能倚靠口說的傳統來傳承文化。如果說,紙張在8世紀末葉經歷了在伊斯蘭帝國各地興起的過程,那麼在9世紀時,它的潛能則成就了伊斯蘭文明裡最偉大的知識學問高峰。」[ 亞歷山大?孟洛《紙的大歷史——從蔡倫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世界之旅》廖彥博中譯本第272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3月第1版。]


紙張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在阿拉伯世界流傳了5個世紀之後,「造紙才緩慢傳播到歐洲,直到1276年第一家造紙廠才在義大利的法布里亞諾(Fabriano)建立。100多年以後的1390年,在德國紐倫堡(Nümberg)建起了一家造紙廠。」


英語中「紙」(paper)這個詞本應源於阿拉伯語,也本應以此作為對於阿拉伯人將之傳入歐洲所做偉大貢獻的認可,歷史學家喬治?薩頓對於事實竟然相反深感驚詫。他所找出的可能原因是:人們錯誤地認為紙與紙草(papyrus)相似,因為阿拉伯語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詞,所以最後採用了「paper」。然面,造紙業有有一個術語提醒我們,是阿拉伯人將紙的發明傳入歐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ream」,在西班牙語中為「resma」,在義大利語中為「risma」,其它歐洲語言中也有相似的詞。這些詞均源於阿拉伯語的「rismah」,意為一包或一捆紙,現今這個詞指480張紙,通常為500或516張紙。[ [敘利亞]艾哈邁德?優素福?哈桑、[英]唐納德?R.希爾《伊斯蘭技術簡史》梁波、[紐西蘭]傅穎達中譯本第160-161頁,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中國紙記載了12-14世紀歐洲的口語


「早自12世紀起,拉丁語就不再是獨立存在的語言了;基督教世界同時擁有眾多語種的日常口語;大約從12世紀至14世紀,這些日常口語紛至沓來,競相綻放。早在印刷術產生之前,它們有的就被謄寫到了紙上,並爭先恐後地創建起各自的語言文學……」[ [希臘]娜希亞?雅克瓦基《歐洲由希臘走來》中譯本第45頁,花城出版社2012年3月。]


亞歷山大故事的歐洲版本源於阿拉伯版本


歐洲最早的版本是10世紀的一部偽書——「偽卡里斯提尼手稿」。


阿拉伯的亞歷山大故事見於《古蘭經》,《古蘭經》文本的形成在8世紀,早於歐洲偽書版本200年。


亞歷山大故事中有與中國進行戰爭的情節,從歷史上來說,與中國交過手的是阿拉伯。


亞歷山大故事中有古都長安與萬里長城的內容,阿拉伯人知道中國的這些建築,因此編故事時可以輕鬆自如。


造紙術與印刷術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在歐洲使用紙張比阿拉伯晚500年。


16世紀時亞歷山大故事在歐洲廣泛流傳,歐洲人只是將當作娛樂內容,而不是真實歷史。


今天喜馬拉雅山還有人自稱是亞歷山大的後裔


「亞歷山大在回教裡面繼續做為傳說中的一個英雄而流傳著;直到今天,喜馬拉雅山的一些小酋長們還自稱是亞歷山大的後裔。(也許這在今天已經不再是事實,因為懷有這種信仰的人們的兒子已經在伊頓公學受教育了)沒有任何別的真正歷史上的英雄,曾經提供過如此之豐富的神話想像的材料。」[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中譯本上卷第283頁,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


結論


在虛構古希臘文明的過程中,杜撰了「希臘化」的概念,說古希臘被馬其頓所滅之後,馬其頓蠻王亞歷山大發動了長達10年的東征,其間征服了包括印度在內的波斯、埃及、兩河流域、中亞、西亞、南亞——當時所知全世界——的廣大地區。東征的結果就是希臘化時代的形成。


然而,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故事脫胎於阿拉伯傳說,事實上不存在一個古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及其帝國。


參考文獻: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歐洲「古典歷史」辨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及林鵬/諸玄識/董並生《西方中心論批判》(三卷本)(預計2018年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時事 的精彩文章:

何新:《論語》及「四書」都非孔子所作
燕江:《紅樓夢》經濟史(2)
何新世界史札記:偽冒的「神聖羅馬帝國」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