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守黑」方能「知白」
當下中醫教育憂患不少。很多人認為,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中醫,基本上是粗淺的中醫和粗淺的西醫相加,原因是中醫教育出了問題,諸多優秀中醫文化沒能得到傳承,導致院校教育不能培養出優秀的中醫。前路茫茫之時回頭一望,傳統的師承教育似乎能走下去。但,一味倡導師承教育也有弊端,也未必適合現代社會需求。
究竟應該如何傳承中醫優秀文化?這首先要搞清楚中醫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什麼。中醫學是從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生髮出來,歷經數千年培育而成的參天大樹。中醫學完整遺傳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成為當代還活著的一種科技與人文完美結合的文化形態。
中醫學不僅與儒釋道有相同的共性,而且還有與儒釋道不同的個性。就易與醫的關係論,自古就有「醫易同源」「醫易會通」的命題,也就是說,中醫學與作為中華文化主幹的「易道」不僅存在縱向的同源關係,而且存在橫向的同理關係,兩者是相生相成的,都建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
中醫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音律等多學科知識的營養,同時又融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血脈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醫學發展提供了深厚土壤與思想源泉,這是中醫學千年不衰的根本。
這樣形成的中醫哲學主要特徵有:一為整體觀。中醫哲學的核心精神著重在對生命複雜現象的整體直覺把握,以及「天人合一」之綜合調節的診治方法。二為價值觀。中醫哲學的核心價值壓縮成四個字就是,「仁、和、精、誠」。這四個字每一個字都有豐富的內涵。三為象數思維,即採用陰陽五行、取象運數的思維方式。
基於此,中醫文化的傳承要做純正的傳承,也就是說要把中醫的整體觀、價值觀傳承下去,要保持中醫思維不走樣。我曽提出中醫傳承的八字原則:「堅持主體、發揚優勢。」中醫思維這個主體千萬不能丟。老子「知白守黑」的思想其實已經告訴我們怎樣傳承中醫文化了,那就是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文化(黑),但一定要了解西方文化(白)。也就是說一定要好好學習、吸收現代科學技術,但要守住我們中醫的優勢與特色。
作為傳承中醫藥文化的重要陣地——中醫藥高等院校,幾十年來中醫教育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文化自信不足,西化傾向加劇。中醫課時被壓縮,中醫教材西化,培養模式西化。西醫課程大量增加,傳統文化課程越來越被邊緣化。難怪有國醫大師說現在已經很難培養真正意義上的中醫了。
我一直認為,中醫的發展只能按照中醫本身的規律發展,而不能按西醫模式發展。中醫「花果飄零」,必須「靈根再植」。不能僅僅學習中醫的方葯、技術,而是要連整個樹根一起再植,從文化根本上傳承,要築牢國學知識的土壤。在這方面,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習業》為現代中醫傳承教育指出了一條很好的道路。
孫思邈培養「大醫」的模式,我概括為兩門專業課、六門專業基礎課。兩門專業課是醫學與易學。醫學包括《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典籍及各家醫方;易學包括《周易》典籍及各類數術。六門專業基礎課是:五經、三史、諸子、內典(佛經)、老莊、天文。「秀才學醫,籠中捉雞」。當代兩屆國醫大師基本上都是照此模式培養的。
中醫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重新找回中醫自己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自己的價值理念,進而給中醫學提供適合的優良土壤,輸送培養優秀中醫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但中醫教育絕不能排斥現代科學,從中醫發展的歷史看,都是吸收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如天文、曆法、音律、化學等等。當代中醫教學也要及時吸收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中醫的傳承上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發揚自己的優勢所在,對自己的劣勢則直接用現代醫學來彌補。如中醫在調整亞健康狀態、養生攝生、防老抗衰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應當「大有所為」,而對一些明顯處於劣勢的疾病則可以「有所不為」。但要注意中醫的優勢發展應當始終堅持中醫思維,而不是盲目追隨西醫。當然如何在思維方式層面發揚中醫整體生態醫學、功能調節治療學方面的優勢,修補其缺乏量化、精細化、形態化的不足,還需要多學科且長時間的探索研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張其成 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編輯/半夏。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望聞問切的「切」診,難道只有切脈嗎?
※「住培」制度,怎樣化解中醫教育短板
※看透針灸醫案,也是需要技巧的哦
※漢方醫學並不等同於中醫學
※最強中醫斗圖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