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日復一日,片又復片的評審時光——我在山形紀錄片電影節做評委的感受

日復一日,片又復片的評審時光——我在山形紀錄片電影節做評委的感受

此文原發佈於The Conversation網站,經網站和作者本人授權翻譯轉載

日復一日,片又復片的評審時光——我在山形紀錄片電影節做評委的感受

可曾想像過做一名電影節的評審委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當紅毯萬眾矚目、禮服奢華萬億、名流佳人爭嫣,卡斯留影合照……真是魅力至極,對嗎?

但也不盡然。我對電影節所進行的深入研究,讓我們得以了解到電影領域裡這一隅又截然不同的一面,這其中就包括了電影節的「評審工作」。若是對我體驗過的這項繁重工作事無巨細的描述一番,必然會引得對我小題大做的一些指責,但電影節的評審工作確實是個苦差事。

近些年,我在世界各地為不同門類的電影節做過評委,包括女性電影節、短片電影節、紀錄片電影節,以及國際A類電影節。我受邀擔任了在10月5日-12日舉辦的第十五屆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的評委,它每兩年舉辦一次(當年10月)。這是一個憑藉強大策展能力蜚聲內外的電影節,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收穫頗豐的體驗。

本文開篇所提到的那些電影節吸引人的魅力,在這裡是找不到的,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大批優秀的紀錄片電影。此舉也更提醒了我們,在那些耀眼的閃光燈背後電影節評審工作的真正意義。

電影的折磨

做一名電影節的評審委員是一件受苦受難的事,待在看片室里本著負責任的工作態度,長時間連續不停地看片,忍受著這個既不提供食物又不提供飲料的地方,而對評審委員們唯一的特殊待遇,大概也就是允許自帶幾瓶水了。

就在黝黑的室外,四處可見興奮的人群、各式論壇以及一波又一波的電影正在輪番上映。可惜作為評審委員,這一切都與你無緣。你沒有辦法隨心所欲得選擇想看的展映電影,因為你必須先看完所有參加競賽單元的電影。至於「享受電影(節的愉悅)」這種事,則只能放在這些「強制觀影」之後了。

有些電影節的組委會對電影的遴選有一定限制,所以我常說評審工作是「電影的折磨」。但是在山形電影節上,這個評價並不成立,因為約有四分之一的競賽單元電影時長超過了三小時。

疲倦如山倒,卻讓你毫無察覺。但這並非因為連續看片的時間太長,五個競賽單元看的影片加起來也就40小時,更多的是連續觀影體驗所遺留的問題,像是情感上的反覆重構以及在知覺認知上的疲勞。

了解到了評審委員的這種感受之後,大多數電影節會為評審委員們專門安排一位助理人員,為他們打點一切。不過,這位助理的真正職責其實是監督評審委員,確保他們在馬拉松式的看片時間內始終待在看片室里,日復一日,片又復片,時刻提醒著他們的身份是評審委員。

日復一日,片又復片的評審時光——我在山形紀錄片電影節做評委的感受

但是對我來說,看片時最難的莫過於缺少消化影片的時間。你剛看完一部把你帶入到一個不同的世界的電影,它向你展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主題想法和概念,並且在一至三個小時的時間內一直吸引著你的注意。一般說來,經歷過這樣的觀影之後你需要離開,將自己完全沉浸思緒中,消化那些看到的畫面、體驗到的情緒以及滲透到你頭腦當中的印象。

但對於評審委員來說,這麼做是非常困難的。像是有一天我們看了一部具有挑戰性的4小時長的紀錄片,影片記錄了一群石棉中毒的日本工人八年間的生活歷程(原一男,《泉南石綿村》)。影片提出了大量道德問題,也講述了一些讓人悲切的故事。可是接下來的一部電影還不到90分鐘。你就必須在下一部電影開始播放前整理好自己的思緒。然後一天之內你就要重複幾次這般整理思緒的過程且天天如此,因為每部電影都值得你全身心的關注。

達成共識

從一個電影節奔赴另一個電影節的評審委員們並不總是那幾個人。通常,評審委員都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人構成,他們之間相互也並不熟悉。我們在審片的第一天相遇,直至審片結束,也許此生就沒有再遇的機緣了。

在短短几天之內,我們這些人要幾乎在所有審美偏好上都達成一致,這也讓我們的道德、政治原則受到了考驗。為了達到這樣的一致,評審委員間的互動,就需要建立在了解及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上。少一些自負和良好的幽默感都有助於減少衝突達成一致。

日復一日,片又復片的評審時光——我在山形紀錄片電影節做評委的感受

這屆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有四位評審委員,分別是:我本人,一個保加利亞出生的英國學者;一位曾經拍攝過兩部紀錄片的智利導演;一位日本著名藝術家;以及一位印度知名攝影師。 一位女性,三位男性。有一位來自黎巴嫩的著名紀錄片導演原本會成為第二位女性評審,她是受邀的第五名評審委員,但因身體不適取消了行程。如果她在場的話,我們最終選擇的(獲獎)影片是否會有所變化呢?因為每位評審都將自己的經驗、專家意見和個人世界觀與他人的彼此融合在一起。

在經過了40個小時的看片評審之後,又通過三個小時的激烈討論,我們要為決定出五個獎項的得主。我們用候選名單和打分的方式甄選出各個獎項名單上排名靠前的影片。真正激烈的辯論落到了那些我們無法形成一致意見的電影上。通過這樣的據理力爭,最終評審結果出自我們達成的共識,而不是相互妥協。

回想這些經歷讓我覺察到,評審是一項非常微妙的工作,要讓說著不同語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經歷的人達成一致。這一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每一次的評審工作經驗,都只會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有志者只要有意願,那麼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都可以發展出有意義和充滿成果的交流,同時還能將有天賦且真正值得授獎的電影人介紹給新的觀眾。

|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網站

|@迷影翻譯:馬珈

|此文為作者獨家授權,請勿轉載|

日復一日,片又復片的評審時光——我在山形紀錄片電影節做評委的感受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全球電影與創意文化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東歐電影、電影節研究和全球電影等多領域的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影網 的精彩文章:

《銀翼殺手2049》:我們都只是知覺的集合體
Day 332 不可能的藝術
關於《看不見的客人》一些要說的話
《銀翼殺手》:永續的夢境,人造的記憶
Day 322 「你認識梵高嗎?」「我遇見過他的靈魂。」

TAG:迷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