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世界上下五千年(61)奧古斯都

世界上下五千年(61)奧古斯都

原標題:世界上下五千年(61)奧古斯都


「我接受了一座用磚建造的羅馬城,卻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這是羅馬帝國的的創建 者奧古斯都,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充滿自豪感時說的一句話。


他要讓羅馬人從戰爭中解放出 來,「永遠過和平的生活」,在他統治的43年里,是古羅馬經濟上最富庶的時代,又是古 羅馬文學上的「黃金時代」。

公元14年8月,當他死去時,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 「神」的行列,並且將8月稱為「奧古斯都」。 屋大維,出身於騎士家庭。


他祖父曾當過地方官吏,父親是元老院元老。也有人說屋大 維的祖父是一位貨幣兌換商。到屋大維父親時,他們家已經很富裕也很有聲望了。


屋大維是 愷撒的侄孫,愷撒收養他為義子,指定他為繼承人,並決定將四分之三的遺產傳給他。


愷撒 被殺時,羅馬的執政官是安東尼,他是愷撒的心腹大將,自命為愷撒的繼承人。

當屋大維從 國外趕回羅馬時,安東尼以蔑視的態度對待屋大維,他傲慢地說:「青年人,除了愷撒的名 字以外,你還想要得到什麼呢?錢,我已經沒有了。難道你還要愷撒的政權嗎?」屋大維轉 身離開,他心裡明白,他將和安東尼進行一場爭奪權力的鬥爭了。


奪取政權最需要的是什麼呢?軍隊。屋大維在羅馬廣場拍賣自己的財產,用錢招募愷撒 原來的部下,他很快就有了一條裝備精良的部隊。


公元前43年7月,當安東尼出兵在外 時,屋大維率兵進入羅馬,威逼元老院任命他為執政官。


元老院的人正想利用屋大維控制安 東尼,於是屋大維就和安東尼勢均力敵了。當時雷必達是愷撒的騎兵長官,羅馬西部西省很 多擁護愷撒的人都歸依了他。


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三人都有不小的實力,但誰也不能建 立自己的獨裁政權,為了互相牽制和利用,三人於公元前43年結成了「後三頭」的政治聯 盟,共同執政。

公元前42年,「後三頭」聯盟消滅了他們的共同敵人—元老院貴族後,三 巨頭內部展開了爭鬥。


公元前36年雷必達被屋大維剝奪了軍權。三巨頭變成屋大維和安東 尼兩巨頭並立的局面。


公元前42年,安東尼出征羅馬東部行省總督,到了埃及。埃及女王是美貌與勇氣俱全 的女子,她曾和屋大維的義父愷撒結婚,愷撒死後她自己獨自治理她的王國。


安東尼也迷上 了美若女神的埃及女王,他們相愛了,並生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


安東尼居然把東方行省的 地區贈送給了埃及女王及其子女。安東尼這種破壞羅馬領土完整的行為激起了羅馬人強烈的 不滿。屋大維利用機會煽動這種不滿情緒。

最後,羅馬元老院和人民大會宣布剝奪安東尼的 權力,並且決定討伐他和埃及女王。


公元前31年9月,羅馬討伐軍的艦隊和安東尼、埃及女王的艦隊在希臘西北部的海面 會戰。


雙方勢均力敵,戰鬥不分勝負。但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突然率領埃及艦隊 撤出戰場,逃往埃及。安東尼見女王乘船離開,他也棄軍而逃。他的部隊失去了主帥,很快 被屋大維單獨消滅了。第二年夏天,屋大維進軍埃及京城。


安東尼在敗局已定的時候,他提 出要同屋大維單獨決鬥,屋大維的回答是:「沒有必要,你想死的話,辦法多得很。」安東 尼無可奈何,只好伏劍自殺。埃及女王也在王宮裡讓毒蛇把自己咬死。 當屋大維回到羅馬時,他已經成為同愷撒一樣的偉大人物。

他的帝國北起多瑙河,南到 非洲(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一帶),西起比利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半島,形 成了古代史上一個最龐大的帝國,地中海都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


屋大維決定把和平還給久經戰亂的羅馬人。從他開始,羅馬維持了200多年的和平。 公元前27年1月,屋大維接受人民的請求,接受元老院贈予他的「奧古斯都」稱號。


「奧古斯都」是「神聖」、「至尊」的意思,這是比皇帝更光榮的稱號,它後來成為西方帝 王的一種頭銜。


屋大維還接受「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帥的榮譽稱號,獨攬 了羅馬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大權。


「元首」這個詞,從此就在全世界通用了,當時 屋大維才36歲。 屋大維統治羅馬43年,他死於公元14年。


這以後將近200年里羅馬政局穩定,經 濟、文化都有了比較大的發展,被稱為「羅馬的和平」時期。


四通八達的道路把羅馬大帝國 的各個部分聯結為一個整體,羅馬是羅馬帝國的中心。


「條條道路通羅馬」的諺語就形象地 描述出羅馬帝國當時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的景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上下五千年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下五千年(60)克拉蘇
世界上下五千年(59)龐培
世界上下五千年(40)西西里之戰
世界上下五千年(0)失蹤的國家
世界上下五千年(41)雄辯家德摩斯梯尼

TAG:世界上下五千年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