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要聚焦平民
原標題:史學要聚焦平民
史學是古老而常青的學問,說它古老,因為在中國這是歷史最悠久、知識最密集的學科;說它年青,因為每當社會變革之際,它都以視線的下移和內容的更新來不斷擴大自己的讀者群。
最早的史書《尚書》,大都為訓誥誓命之詞,這是史官用來溝通上帝與天子的對話,史與巫不分,史書有神諭的性質,閱史者寥寥無幾;孔子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這一部魯國興亡的歷史,使史書從記述神事走向人事。自此以後,不論是《史記》、《漢書》或《資治通鑒》都以「窮探治亂之跡,上助聖明之鑒。」成為君主和官員、士大夫治國理政的教科書;明清以來出版了大量的改編、節選、摘抄史學著作的普及讀物,講史、演史深入到市裡鄉里,讀者隊伍再一次擴大。所以傳統史學的主體雖然不脫帝王將相、聖賢英烈的窠臼,但從神諭、資政到教化民眾,史學的功能逐步社會化,是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現象。這種情況到近代愈益加劇,此種現象的轉折往往發生在社會變革之際。20世紀初由梁啟超揭櫫的新史學提出,要努力「使國民察知現代之生活與過去、未來之生活息息相關。」這是倡導史學的內容要從以帝王為中心,轉向國民社會生活史的研究;研究的視線從上層轉移到下層,這對中國傳統的舊史學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譽。
這百年來為建樹這樣的新史學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又有一些偏失。以與民眾生活史最密切的社會史來說,三十年代的社會史論戰,名為史的研究,關注的是社會性質和生產關係,強烈的政治性和觀念性沖淡了社會史的平民色彩;五十年代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農民戰爭史的研究,「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成效卓著。這對研究者來說無異是視線的大轉移,然而這是階級鬥爭激化、社會劇烈動蕩時期,是歷史發展的特殊時期而非常態。很難設想,缺乏對農民日常生存、生活狀況了解的人能準確把握戰爭時期農民的情緒和心理的變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歷史著述,恢復了勞動人民的歷史地位,成就了新中國史學的輝煌業績。然而由於極「左」思潮的干擾,階級鬥爭的絕對化,一部豐富多彩的歷史又變成人與人的鬥爭史。打開歷史讀物,只見風雲變幻、制度消長、政權更迭,人民大眾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生存和生活?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喜慶、交際往來怎麼發展變化?作為主流社會的精英意識與民眾的文化心理又是怎樣相互影響和制約?種種貼近平民的課題淪為無足輕重或視而不見,因此當我們追溯祖先的生活狀態時,往往模糊不清或者語焉不詳。毫無疑問的是,這已成為新中國史學研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建國後社會史的研究又一度受到社會學被取消的株連,所以史學研究高度的意識形態化,導致社會史研究的冷落,這也使得20世紀初新史學的設想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
改革開放刷新了現實,也刷新了歷史研究的課題。八十年代文化史和社會史在中國的復興,打開了史學研究的新局面,史學著作以貼近民眾的生動活潑的內容,贏得廣大的讀者群。從文化史和社會史交叉邊緣而萌生的社會文化史應運而起,以生活方式、大眾文化和社會風尚的變遷為研究對象,把社會生活納入文化研究的視野,通過生活方式的變遷闡明社會意識和民族文化心理的發展歷程,這是從物質到精神對民眾生活歷程全面而深刻的研究。這不僅填補了數十年來歷史論著中的空缺,豐富了歷史表述的題材,也促使史學平民化,這是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第二次大變革。
這一變革很可能是史學在新世紀走向繁榮的契機。人們都說21世紀是生命的世紀,人的世紀,此謂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而是活生生的個性化的人,這樣的人是因為有生活而存在。馬克思把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看成是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生活必將因人而躍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
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也表現出這一走向。哲學研究者提出,讓哲學融入生活,使哲學與生活保持同步發展,一批散文哲學家受到民眾的歡迎;經濟研究突破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向消費、流通領域深入,以滿足社會需求來闡明經濟問題,愈來愈重視對策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經濟學家茶座在讀者中贏得良好的聲譽;歷史學也失去代聖人立言的神聖光環,從治國理政的需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話題。各類社會生活叢書的出版,將芸芸眾生的穿衣吃飯、婚喪嫁娶、休閑娛樂,推上大雅之堂,這對專事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王朝興亡盛衰那種大事變、大業績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類都有追溯歷史的特性,正如赤子來到世界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母親一樣。叱吒風雲的英雄,飽讀經書的文士,日出而作的耕夫,當戶機織的紡娘,都是我們的祖先,先人們是怎樣在中華大地上生息,創造出燦爛的文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史學著作將再現他們生活與創造的軌跡,給今人以啟迪,這是滋育民族智慧的溫床,對民眾是最富有吸引力的課題,新世紀對史學的挑戰又給史學發展提供了機遇。
新世紀的史學,不僅要繼承前人的遺產,繼續解決歷史遺留下的問題,更要有視角下移的膽識,充分反映各種人群多姿多彩的境遇和心路歷程,史學研究需要有多方位多角度的縱橫編織,才能譜寫出一部中華民族的全息史。
史學走向平民,必將給史學開闢一片燦爛的園地。
——本文編輯來自劉志琴:《史學要聚焦平民》,《深圳特區報》2001年4月15日
編輯
素咫
※獨家視角丨「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史學暨呂思勉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掠影
※通之有理 俗之有度 警惕通俗史學庸俗化娛樂化
※目前全國最年長的老紅軍之一彭煥生:長征,一生抹不去的記憶
※對建築史研究中「口述史」方法應用的探討——以浙西南民居考察為例
※公共史學範疇下的專業史學家:責任、挑戰與操守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