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謙對於仁道還不能身體力行——日習論語第179天
述而篇第三十二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原 文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 釋
莫:約摸、大概、差不多。
義 釋
《四書集注》:莫,疑辭。猶人,言不能過人,而尚可以及人。未之有得,則全未有得,皆自謙之辭。而足以見言行之難易緩急,欲人之勉其實也。謝氏曰:「文雖聖人無不與人同,故不遜;能躬行君子,斯可以入聖,故不居;猶言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四書蕅益解》:也是千真萬真之語。
《論語新解》:本章乃孔子自謙之辭。然其黽 [mǐn]勉終身自強不息之精神,實已超乎君子而優人聖域矣。
今 譯
孔子說:「努力求取學問,我大概還可以跟得上人家;至於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還沒能做到。」
主 旨
孔子自謙對於仁道還不能身體力行。
引 述
孔子說他和大家一樣,努力追求學問。我們可以說他謙虛,但他則是說實在話。因為他並不是天生的什麼都知道,還是跟大家一樣,經過不斷的努力,才有那麼好的學問。他這樣說,也可以說是鼓勵大家的意思。惟有活到老學到老,才不致落伍,現代人應該更加明白這個道理。
身體力行,一部分還可以做到,大部分如此,實在很不容易。樣樣都做到,恐怕很少有人達到這種地步。
孔子說他還沒有做到,是謙虛,也是實話。我們把孔子當做聖人,是一種尊敬,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這樣看待孔子和自己,比較實在,更符合事實。
生 活 智 慧
(一)孔子自謙不能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們反而大力加以讚揚,說他不但是君子,而且是聖人。名聲是禮讓出來的,愈客氣大家愈認定這樣。
(二)我們並不否認有些名聲是爭取來的,甚至於用金錢買得的。假若實至名歸,經得起大家的考驗,其實也無傷大雅,不必過分計較。如果虛有其名,很快就被大家發覺有名無實,那就不攻自破,有也等於無了。
(三)成為一個君子,是人人都可以努力的共同目標。成為聖人,那就不是眾人一致的理想。我們不要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卻應該以君子的標準來自我要求。
建 議
先要求自己,成為家中有用的一分子。再要求自己,成為組織中有用的人。
別 裁
這是孔子的謙虛話,也是老實話。由這一句話,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結論來:第一是孔子在文學以及各方面的成就,真是達到了巔峰,但他自己始終沒有認為自己了不起。不但是學問方面,古今中外,任何一方面真有成就的人,站在巔峰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平凡。這是必然的現象,並不是有意裝成的。硬是真的到了巔峰的時候,自然就覺得很平凡。而且還特別小心,覺得自己懂得太有限,不敢以此為足。從這節書可以看出來,孔子那麼平實、謙下,而且不是故意裝樣的。
第二點可以看出儒家所謂的學問,就是指作人做事的道理。並不是頭腦聰明,文學好或知識淵博,這些只是學問的枝葉,不能算是學問的本身。學問的表達在於文學,文學是學問的花朵。這裡孔子就講到學問的花葉和根本:「文,莫吾猶人也。」他說如果談文學的修養,「莫……」這裡的「莫」字不是肯定詞,翻譯成現代白話,近乎「也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談文學,也許我和一般知識分子差不多。至於講我自己身體力行做到了君子這個標準沒有,那麼我自己反省,實在還沒有很大的心得。我們從此看到孔子的謙和,這種作學問的態度,非常平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的跡象。
編 語
謙虛是一種能力。這種話也只有孔子這樣的聖人才有資格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日習論語第168天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日習論語第153天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日習論語148天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日習論語第146天
※子游有識人之明——日習論語第131天
TAG:日習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