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國前,你教會他怎麼「花錢」了嗎?
微博知名博主@北美吐槽君,曾經根據粉絲們的投稿故事,總結出了這樣一張家庭經濟水平分類等級表:
雖然這只是網友們的一種調侃與自嘲,但是從中也不難看出,留學黨們的家庭收支水平確實普遍高於大多數普通家庭。而在近幾年的新聞中,少部分豪擲千金、花錢如流水的富二代們,更是讓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奢侈品」、「豪車」、「不差錢」的標籤,被簡單粗暴地貼在了他們身上。
除了相對而言更優渥的經濟條件外,由於遠在異國他鄉,他們比同齡人享有更大的經濟自由與更小的家庭束縛,因此也更容易形成極端的金錢與消費觀。
無論家庭背景與財力如何,對於打算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來說,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都是在讓孩子獨立支配不菲的生活費之前必不可少的一課。
金錢只是衡量
物品價值的標尺
孩子對待金錢的態度,需要建立在對金錢的正確認知上。金錢作為貨幣,只是衡量物品價值的標尺,並不能用來判斷人的價值。無論是揮金如土,還是愛錢如命,實則問題都出在錯誤地將財富的多少。
豪擲千金的用揮霍與張揚,尋求同伴的關注、讚美甚至奉承,以此來證明自己有別於他人的財力、地位與品位。愛錢如命的人渴望揮金如土的生活,將財務收支視作頭等大事,待人接物之前似乎都要考慮經濟成本與利益。
點擊播放 GIF/63K
而這二者都是「金錢至上」與「金錢萬能論」的信徒。前者相信金錢可以鞏固和彰顯自己現有的成就,後者則希望通過獲得更多財富,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形象。
那麼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都要注意什麼呢?
不要總和孩子「談錢」
我曾經問一個親戚家的孩子,長大了以後想幹什麼,她不假思索地說道:「長大以後我想掙很多錢」,我追問道:「為什麼要賺那麼多錢呢?」她愣了愣,想了半天說道:「因為那樣我就很厲害,想買什麼都可以。」
雖說童言無忌,不必太過認真,但是這不難反映出在僅僅幾歲大的孩子心中,錢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一個能起到證明作用的東西。後來我留心觀察,發現她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提到「這個玩具太貴了,買個別的吧」,「剛買的衣服花了不少錢,怎麼就又穿不了了」。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勤儉節約」是公認的美德,無論家庭條件如何,大多數父母都會告訴孩子賺錢不易。培養孩子珍惜節約的品質固然無可厚非,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口頭上的「諄諄教導」實則蒼白無力,加上時不時夾雜其中的負面情緒,不知不覺中教導就變了味,成了抱怨和牢騷。
這也不意味著家長要刻意迴避這一話題,孩子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在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有權也有能力參與到家庭經濟事務的討論與決定中去。比如出國留學,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孩子作為留學的主角,有必要在了解清楚家中經濟狀況與留學花費的情況後,再與父母共同做出選擇。
友情與金錢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對於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當友誼和金錢扯上關係時,確實是件很棘手的事。
孩子小時候父母總會告訴他,要大方一點,有好東西要和小夥伴分享。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當他們有了零花錢以後,分享的東西也慢慢從糖果變成了彩筆、漫畫書、電影票、大餐......在這個過程中,朋友雙方的「分享關係」就變得微妙了起來。
在平等的關係中,分享是雙向和對等的,就好比我給你一根棒棒糖,你送我一塊餅乾。但如果我給你一盒棒棒糖,可你還是只給我一塊餅乾,這時就出現了不平等的裂縫。要讓孩子明白,交朋友的前提是平等,而不是某一方用單向的「分享」來獲得和維繫友誼。
此外,如果迫不得已必須向朋友借錢時,可以主動寫下書面憑證,並且及時歸還。如果朋友向你借錢,也需要雙方提前協商好,在朋友歸還之前可以進行適當的提醒,但不要把借錢這件事時刻掛在嘴邊。
別忽視「看不見的錢」
近兩年來,移動支付逐漸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線上支付、透支軟體也層出不窮,伴隨便利而來的是貨幣前所未有的「虛擬化」,也就是說大家日常用於流通的貨幣逐漸被手機軟體里的「數字金額」所替代。
對於成長在信息科技時代的孩子來說,他們對網購、線上付款各個駕輕就熟。逢年過節大家都手速飛快的在各大微信、qq群里發紅包、搶紅包,在這個過程中貨幣在他們眼中的真實性逐步降低。
點擊播放 GIF/10K
此外,對於留學黨來說,為了方便起見,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一張信用卡的副卡,而現階段升級版移動端信用卡的出現,更是讓消費需求較大的孩子們嘗到了甜頭——不需要信用卡的繁雜手續和門檻,一樣可以透支不小的額度,至於後期的還款,大不了月初瀟洒月末吃土嘛。
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移動支付」和「超前消費」的便捷背後的潛在危害,合理利用支付軟體的記賬功能,不要沒換成鈔票,就把賬戶餘額當成一串數字給稀里糊塗地花了出去。
教孩子怎麼「賺錢」
對於孩子的日常開支,大多數家長的關注都在於告訴孩子「怎麼花錢」。情況無非兩種——「這個月怎麼花這麼多錢」和「生活費夠不夠啊,別餓著自己」。
父母通常認為,孩子還是學生就應該專註於學業,而「賺錢」這件事,被理所當然的歸結為工作以後的事情。孩子若想多賺點零花錢,至多也就是放假在家裡幫忙乾乾家務,爸媽象徵性地給些獎勵。甚至到了大學孩子想要做份兼職賺些外快,也會被家長認為不如努力學習拿獎學金來得實在。
而在國外,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初高中甚至更小的時候開始打工賺零用錢,無論是修草坪還是送報紙,「賺錢」都被家長和孩子看成一件嚴肅認真的事。而親身勞動的體驗所得,自然比父母的苦口婆心來得更加直接,也更容易讓孩子在實踐中建立對金錢的正確認識和學會如何支配自己的勞動所得。
此外,即使孩子暫時沒辦法打工掙錢,也要學會「賺錢」的另一種方法——理財。理財的根本就是理清楚自己有多少財富,因此養成記賬的習慣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之後,無論將壓歲錢和零花錢定期存儲,還是購買小額理財產品,都是讓孩子嘗試使用自己的現有積蓄,來獲得更多收益的好方法。
TAG:北美家長頻道 |
※孩子要上一年級了,你會給孩子零花錢嗎?
※孩子的紅包你還沒收嗎?不如好好教孩子「花錢」
※為什麼我花錢裝的房子,你不說一聲就把房子租出去了?
※這是我自己花錢買的房子,跟你兒子沒關係,憑什麼讓我睡沙發?
※還說你媳婦兒亂花?會花錢的好媽媽,都會有一個掙大錢的好孩子!
※孩子為什麼會因為想花錢去撒謊,會去偷拿錢呢!
※他們教會了這些猴子花錢,結果猴子轉身拿錢去嫖
※「我花錢娶的你,你伺候我們一家子就是應該的」
※你們倆在一起誰會花錢更多?
※家長看過來,你給對孩子零花錢了嗎?
※經濟學家教會了幾隻猴子花錢後它們竟做出這事兒
※怎麼就不能引導妹子為你花錢呢?
※讀完這些,你就知道我為什麼花錢讓孩子練足球了
※我花錢買的房子,「渣男你憑什麼讓我滾!」
※怎樣帶孩子不花錢,玩出創意,還贏得崇拜?
※你以為花錢就能追到女孩子嗎?
※沒啥零花錢,也能教你如何撩到妹
※孩子們的零花錢到底該怎麼花?
※只因孩子上學要零花錢,媽媽們卻這樣回答,那麼零花錢該給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