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唱好醫學科普這齣戲?「主角」們這麼說
在剛剛頒發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有三套醫學科普圖書進入國家科技進步獎行列。這充分說明科普不是可有可無的小事,醫生也不是只有做科研才能獲得國家級獎勵,做科普同樣大有可為。
科技創造美好生活,醫學科技更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支撐力量。醫學工作者為人類健康做出巨大貢獻,作為媒體要把這些造福人類健康的成果報道出來,讓更多公眾走近醫學科技,更直觀、更明白地了解醫學成果的價值和作用,提高科學素養,敬畏生命,熱愛科學。在傳播科普知識的過程中,媒體搭建平台,醫生才是「唱戲的主角」。為此,論壇特邀健康管理專家、健康傳播研究專家和臨床科研醫務工作者圍繞為什麼要做科普、怎樣做好科普等問題進行經驗交流。
做科普要科學、通俗、易操作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士
科普工作和慢性病的流行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了解中國慢性病流行情況和應對策略,是科普工作的指導原則。
當前我國慢性病流行狀況非常嚴峻,2012年慢性病死亡佔總死亡的86.6%,其中心腦血管病占慢性病死亡的一半以上。這樣的慢性病流行趨勢是不是已經達到頂峰?不是。按照世界銀行對中國慢性病流行的調查和預測,如果慢性病流行的防控形勢和流行狀況不改變,在未來20年,40歲以上人群中慢性病患者人數將增長2倍~3倍。
中國慢性病流行的嚴峻形勢要求我們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強調,要多用人民群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識和技能,讓健康知識植入人心,引導人們樹立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和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
做健康科普要把握好以下要點。
第一,科學性一定要強。
科普科普,科學性是基礎,一定要有科研作為基礎。例如怎麼看待吃雞蛋?許多人不敢吃雞蛋,擔心蛋黃裡面膽固醇高。事實上,蛋黃含有許多營養成分,這些營養成分人體不可缺少。美國哈佛大學做過兩個大規模人群觀察研究,證明每天吃一個雞蛋不會增加冠心病、腦血管病、腫瘤等疾病發病風險。很多國家修改了原來的指南,如澳大利亞、英國將原來推薦的一周吃3個雞蛋改為一天1個雞蛋或者一周6個雞蛋。
第二,科普必須通俗易懂。
要知道如何回答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例如烏龜不好動為什麼還能長壽?人能不能不動也長壽呢?烏龜有230多塊骨骼,90個關節,人體有206塊骨骼,有多少個關節?上海左煥琛教授翻譯的英國《解剖學》一書寫著人有230個滑膜關節。關節與關節軟骨沒有血液供應營養,必須依靠關節液來供應營養,而關節液只有在人體活動的時候才大量分泌,不活動不分泌關節液,對關節自然不利。所以這就是人為什麼必須活動才能長壽的原因。要回答好公眾關心的問題就要首先把道理搞清楚。
第三,易於操作。
講的知識和道理要可操作,容易掌握,這樣的科普教育才能產生效果。比如,1997年和2007年推出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食物的重量都是以克來表述,不夠直觀。最近幾年我一直在推廣「十個網球」的原則,網球大小相當於中等身材女性的一個拳頭。中年人膳食特別需要注意,其膳食結構與數量按「十個網球」原則是:每天吃不超過一個網球大小的肉類,相當於兩個網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證三個網球大小的水果,不少於四個網球大小的蔬菜。1、2、3、4加起來就是10個網球,既好記也很直觀,容易操作。有些營養素沒有包含在上述四大類食物里,我們每天的膳食還要再加上四個「一」:一個雞蛋,一斤牛奶,一小把堅果,一副撲克牌大小的豆腐。通過直觀、形象的表述,大家就比較好把握自己的膳食結構和數量,很自然用到生活中。
我希望廣泛進行社會動員,人人從我做起。生活方式和行為要調整,首先從自己做起,只有自己行動起來才能改變,才能進一步提高健康水平。同時,從我做起還有另一個含義,自己能為國民健康做點什麼。當大家都能結合自己的工作為國民健康做貢獻時,「健康中國」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怎樣讓醫學科普更有趣
——北京天壇醫院教授繆中榮
做好醫學科普工作,先要找到當前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發現科普文章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1.文章篇幅長,專業辭彙多。
目前各種媒體、網路刊登了大量醫學科普文章,很多文章篇幅較長,這可能緣於專業醫生寫科普文章時,容易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寫進去。其實,老百姓對這些專業知識了解甚少,寫太長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我們曾經寫血尿是怎麼形成的,科普畫畫得好,文章寫得也通俗,但是閱讀量卻不高。仔細琢磨發現是題目沒有起好,因為老百姓不知道血尿是什麼,尿血是怎麼回事,所以對這個題目不感興趣。在科普教育中,應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辭彙。
2.年輕醫生作者臨床經驗不足。
網上有大量科普文章是由年輕醫生寫的,年輕醫生缺少臨床經驗,寫作時常東抄一點、西抄一點。年長醫生則更多是憑藉自己的臨床經驗寫科普文章。我從事臨床工作20年,每天接觸大量病人,在我的腦海里記著幾千位病人,有幾千個故事,不需要查文獻,很多疾病記得非常清楚,寫一個病例故事常常只用5分鐘就完成了。
3.分不清什麼是醫學科普,
什麼是專業講座。
很多專家把科普文章寫得像專業講座,引用了大量文獻和數據,實際上公眾對這些數據並不關心,他們只關心非常簡單的問題:我得了這個病治還是不治?對此我們只要明確回答就可以了,如果告訴他60%的人需要治,40%的人治療後會出現問題。這樣的回答讀者不感興趣。
醫生為什麼要做科普?
我在臨床上會遇到病人問很多問題。比如術前談話時病人問「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手術」「我為什麼得腦血管狹窄」,有些醫生會說「你問那麼多幹什麼,你又不是學醫的,我說你該做就該做」。這樣的回答會埋下安全隱患。我一定把要所有手術風險都給患者講清楚了,講清楚就是在做科普。如果我們術前和病人講清楚,一旦術中發生風險,病人也會理解。醫患充分溝通,不僅給病人帶來科普知識,還會給病人帶來治癒疾病的信心,緩解緊張的醫患關係。
最近幾年,我除了在電視上做大量科普工作外,2015年還出了第一本科普書《漫畫腦卒中》,這是腦卒中領域第一本以漫畫形式出版的書。這本書受到很多醫生同行的歡迎,但是並沒有受到老百姓的歡迎。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我意識到,大家都看手機,很少有人看書。為了順應這個潮流,我們開通熊貓醫生公眾號,每期把一個真實病例改編成武俠故事,以漫畫的形式做科普,堅持每天發一期。如今熊貓醫生已經成為一個品牌,一個團隊在做科普工作,現在我們正在推出動漫科普,以順應新媒體發展的趨勢。
健康傳播4.0從精英主導向平等對話轉變
——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蘇婧
現在流行一個詞「工業4.0」,理解這個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健康傳播4.0,從而對健康傳播有更深入的思考。
工業4.0實際代表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1.0代表蒸汽時代,出現機器和工廠;工業2.0代表電氣時代,有了流水線模式;工業3.0代表電子信息時代,大規模自動化生產出現,人力得到了解放;工業4.0就是現在正在經歷的「智能互聯網+」時代,可以在同一個流水線上智能化生產出不同的產品。在工業4.0的大背景下,健康傳播也在邁向4.0時代,出現了規模化向個性化轉變,人工化向智能化轉變,產品化向服務化轉變,經驗化向數據化轉變。這四個特點指向同一件事就是消費者驅動,消費者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工業4.0和健康產業4.0的變化帶來了結構性的調整,因此傳播領域要注意以下幾個元素。第一是社群互動,今天影響我們的不再是權威,而是和我們一樣在社群里的朋友;第二是服務訂閱,會產生黏性的社群,將信息進行沉澱轉化;第三是和各種領域協同融合。
健康傳播領域有一個經典的理論模型KAP,指的是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和行為(Practice)。健康傳播最基本的目標是改變受眾的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影響其態度,最後落在行為改變上。KAP模型主導了健康傳播從1.0到3.0的變遷。在1.0時代,以動員的模式為主,如塗刷各種口號和海報,給公眾帶來知識「轟炸」;2.0時代,隨著改革開放,商業元素加入,健康傳播從K向A轉變,並開始注重傳播的變化;3.0時代注重改變行為,以P為主導。
4.0是什麼?是顛覆式創新。
KAP模式是以精英主義為導向,即專家、學者、政府為主導,公眾需要知識、轉變態度、採取正確行動,都是主導者來定義和提供。健康傳播4.0則顛倒過來,或者轉變為平等對話——公眾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態度和行為,要在對話、交流的基礎之上形成互動來完成。
健康傳播4.0時代,我們還缺少成功的案例。我認為成功者應具備以下特點。第一,對話精神。我們傳播的科普到底是不是公眾想知道的,通過對話要了解公眾的需求。第二,場景導向。每人每天低頭250次看手機,這意味著什麼?場景轉變意味著今天的科普必須輕鬆融入生活當中。第三,數據思維。根據數據分析,進一步來做有針對性的科普。
科普寫作 醫生的第二職業
——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蔡晧東
2001年我院開通網站信箱後,我負責回答網友的提問。在與網民交流互動中,我發現大家在健康防病知識方面存在很多誤區。我深深感到肩負著一種社會責任,意識到做好科普工作比治病更重要。
責任感告訴我:
當疫情發生時必須搶先發聲,讓公眾聽到科學、正確的聲音。我開始特別關注有關傳染病疫情的訊息,關注我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疫情報告,一旦出現疫情連夜趕寫科普文章,讓專業的聲音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媒體上。
責任感提醒我:
傳播的聲音必須是科學、準確的,不能誤導公眾。為此,我寫每一篇文章時都要參考大量文獻,引用最新的研究數據。
責任感督促我:
講科學就不能隨波逐流,有時也要敢於挑戰權威。2009年甲型流感流行,而孕婦是高危人群,她們患病會影響胎兒。當時剛出台的孕產婦甲型H1N1流感防治指南強調,準備懷孕的婦女在甲流流行期間不要懷孕,之後再懷孕。我對此產生懷疑,搜集了社會上對孕婦預防甲流存在的普遍誤區,寫了一篇防治甲流孕婦應該避免四誤區的文章,告訴備孕女性,先打疫苗,打完疫苗就可以懷孕了。文章發表後指南中的不足很快得到糾正。
每寫一篇科普文章之前,我除了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外,也反覆思考,甚至跟編輯討論:這次疫情的關鍵是什麼?大眾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哪些薄弱環節還沒有引起大眾足夠的重視?從哪個角度做科普更好?
每次寫作都是一次學習的過程。通過寫科普文章,我學到了更多新知識,惠及了百姓提高了自己,還出版了很多書,提升了自己的人氣,與患者溝通更順暢,專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科普寫作是醫生最好的「第二職業」。
多做科普 傳遞善意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教授戎龍
做科學家不容易,要做一名好的科普學家更難。做科普跟其他技術活兒一樣,非常講求要有工匠一樣的鑽研精神。
首先,做科普可以更好地體現現代社會醫生的價值。
作為一名醫生如果僅僅把病人治好,那只是你自己的病人受益。但如果通過做科普把醫學知識傳播出去,將會有更多人受益,會把你的價值最大化。為什麼要強調現代社會?在古代醫生的科普價值很難實現,那會兒沒有網路,只能將一些民間偏方或者是一些養生知識,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那時候專業的醫學知識是有壁壘的,醫書老百姓一般看不到,甚至是一種隱學。而在現代社會,科普的價值就提到這麼高的高度,因為現代社會最大的特徵是信息社會,醫生可以把自己的價值成倍放大,結果使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其次,做科普是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必要途徑。
實際上現代科學和中醫的理念是統一的,一件事分心法和技法,中國的古代哲學和古人的智慧實際屬於心法層面,只不過要用現代科學去解決具體問題。醫學的發展當然屬於科技的發展,僅有各種醫學技術的發展是不夠的,要靠大家一起進行科學普及。大家都說大數據,大數據第一步是什麼?是搜集數據。真正的大公司已經掌握了我們很多生活方面的數據,但是現在沒有健康大數據,還有待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而這個是我們真正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必要途徑。
第三,做科普是世界觀、價值觀的體現。
在這裡,我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在美國曾經有一位大學生是校報的記者,有一天他獲得了採訪愛因斯坦的機會。他覺得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提一個問題難倒大科學家。最終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您認為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是什麼?」愛因斯坦回答,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學問題就是這個世界到底是善良還是邪惡。「這難道不是一個宗教問題嗎?」愛因斯坦回答,不是,這是一個科學問題。因為如果科學家都相信這個世界是邪惡的,就會發明很多武器,毀滅人類;如果科學家相信這個世界是善良的,會發明很好的東西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科普要不忘初心、明德致善。「明德致善」出自《大學》,明德,弘揚偉大品格;致善,傳遞一種善意、正能量。醫生做醫學科普如同行善積德,不僅僅在傳遞健康的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遞善意,傳遞善念,傳遞正能量。希望更多的醫生能夠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下,在日常繁重的醫療工作中,繼續保持內心的責任感與正義感,多做科普、傳遞善意。
宣傳人員要有《西遊記》人物的精氣神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楊璞
寫科普文章不僅是醫生的工作,也是醫院宣傳人員的主要工作。我借用《西遊記》中的人物性格特點,來比喻醫院宣傳人員做科普工作需要經歷哪些難關。
第一,像唐僧一樣有堅定的信念。
作為媒體通訊員,醫院宣傳人員要有信心和能力,把專家生澀的醫學理論用通俗的語言向公眾表達出來。找到有趣的切入點非常重要。這裡有個小技巧,與專家談話的地點很重要。我跟專家談話要麼在醫院食堂,要麼在咖啡廳,節奏相對舒緩,專家會告訴我們很多好的科普素材。
第二,像孫悟空一樣機靈,懂得變化之道。
新聞不僅要尋找,還要學會「製造」。2016年南京舉辦馬拉松比賽,我們宣傳部門策划了 「中醫火罐首次亮相南京國際馬拉松」。中醫術語常晦澀難懂,我們想方設法「變通製造」,如將針刀比喻為中醫手術刀,使患者更容易理解。
第三,像豬八戒一樣熱情開朗,接地氣。
我們在愛牙日前後推出《滾蛋吧,齲齒君》系列漫畫,圖文並茂、生動有趣;在手足口流行期間,編寫了《兩隻老虎》兒歌,讓娃娃們也知道如何預防手足口病。我平時很關注娛樂新聞、電影電視,在收看時盡量從健康的角度思考,捕捉是否有和健康有關的話題。
第四,要像沙僧一樣做一名苦行僧。
寫一篇科普文章不難,難的是堅持數年寫一類題材的科普文章,還依然有新意。很多健康類話題專家反覆講過,但如何能從更好的角度和高度寫出新意,讓人耳目一新,需要「新瓶裝舊酒」的本事。練就這個本事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用心琢磨。
第五,像白龍馬一樣甘當配角。
醫生是科普宣傳主力軍,我們要協助醫生挖掘科普素材。如我院有一位醫生文玩核桃「玩」出針刺、刮痧效果,我建議他寫一篇科普文章,後來我們合作寫出了《文玩核桃玩的是健康》一文。中醫寶藏廣博,常常滲透在生活中,把這些寶藏挖掘出來,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呈現給讀者,特別受歡迎。
整理/健康報記者 吳衛紅 朱永基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參與全球衛生治理,中國正在做出榜樣
※紅花、藏紅花,傻傻分不清?來戳
※可怕!老人被蟹鉗鉗傷,感染食肉菌身亡
※食肉菌感染是怎麼一回事?
※特醫食品到底是給誰吃的?
TAG:健康報 |
※為什麼我不看好醫學科普
※我們整理了一大批醫學博物館,但為什麼畫風都如此清奇?
※醫學課 不知道如何描述病情?戳這裡給你乾貨!
※醫學漫畫:據說七成老外有狐臭?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中醫學:原來首飾有這麼多保健作用,你戴對了嗎?
※原來這麼多年,我們用的都是「假」的精神醫學診治策略?
※醫學教授:不想得癌症,那就好好看看這份「處方」
※我是這樣學四象醫學的!
※葉酸有副作用嗎 醫學專家竟然這樣說
※醫學科普︱給糖尿病病人做手術,搞不好就是一個「坑」字!
※玻尿酸有哪些危害 醫學專家這樣跟你說
※什麼是中醫醫學裡說的葯膳 葯膳有什麼用
※整天無精打采?專家:從醫學上說,這是病
※從中醫學來講,這幾種人人都有的情緒是如何影響了你的健康
※破解出這些秘密信息,有助於我們攻克癌症這一醫學難題
※心臟好不好,就看這三處!醫學博士:每天一碗它,遠離心臟病折磨!
※好玩兒,這些醫學名詞竟然都來自希臘神話!
※這裡的醫學冷知識,你一定想知道
※什麼季節懷孕最好?這是有醫學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