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雁西:論中國新當代藝術

雁西:論中國新當代藝術

2016年12月23日在成都舉辦的「新當代藝術π」,對中國的新當代藝術進行了第一次系統回顧和總結,新當代藝術引起巨大關注。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到今天有一張無形的星象圖。夜觀天象,我看見一種黑暗深處的星光,這種光芒穿越了宇宙的層層霧障,穿越了不同時光的水波,漸漸清晰。這種氣象,在孕育著什麼,這種氣象意味著新的變化,這種光芒正在改變中,正在擊破某種局勢。格局,一種聚攏的氣息和力量,破格,打破某種固有的態勢形成一股新的力量。這也許是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感應和判斷。


對於中國的當代藝術很多人理解是片面的,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爭論一直都在。什麼是中國當代藝術?從相關資料和專家的文論大致可以這樣梳理: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的藝術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其中包括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地景藝術等,或者將那一時期具有「當代性」的藝術稱之為當代藝術。按照國內理論界的通行定義,中國當代藝術是從「文革」結束後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西方藝術頻繁交流逐漸發展的。中國當代藝術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一是後「文革」時期1976-1984。主要由兩種不同的學院主義潮流組成:一種是以探討形式美或抽象美為主導的藝術傾向,另一種則是以「傷痕」、「鄉土」為代表的批判現實主義繪畫潮流。1979年開始,還出現了「星星畫會」、「無名畫會」等自發的藝術群體活動。


二是「85新潮美術運動」時期1985至1989年。它經歷了發生、發展到結束的完整過程。這是一次典型的中國式前衛藝術運動,期間出現了許多藝術群體活動,藝術家全身心投入對「現代性」的訴求和對各種藝術語言「現代與後現代、傳統與西方「等的探索。無論從觀念語言,還是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看,它都是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一個革命性突破現象。


三是90年代的藝術,即多極前衛的發展時期。90年代前期的「新生代」、「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等成為引起國內外關注的繪畫潮流。90年代中期前後出現了以「公寓藝術」為代表的替代空間的「前衛藝術」,並且發展到90年代末。


四是2000年以後,為美術館時代。由於各種官方展覽,如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北京雙年展的舉辦,以及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出現,各級官方美術館逐漸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主要展覽場地。美術館與「實驗藝術」在體制與理念上都達到了統一。由於美術館的國際視野和國際操作,「實驗藝術」在藝術的形式和展示方式上已經開始國際化、多樣化,但其前衛性也因此而終結。

三十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可以說是經過移植和變異以及瘋長,到今天彷彿進入一個停頓期,或者說困惑期。儘管其核心是前衛的、實驗的、先鋒的,這種活躍的分子依然,但卻似乎迷失了方向。中國當代藝術出路在哪?是走向世界,還是回歸本土?是繼續向前奔跑,還是回歸傳統?藝術家、批評家都在尋找。提出「新當代」這個概念,是想喚醒更多的藝術家知道自己的處境和當下空間,一起來思索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出路和通道。前不久在三亞舉辦「半山半島中國新當代藝術展」的時候,我提出「,重構與探路」成為新當代藝術家的主題和使命。我感覺到了一種激動和難以言說的發現,無論生活或者藝術其實都是在以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在前行和變化,這種變化在發生在開始,作為人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作為藝術可以抵達任何地方和空間,這是藝術的魅力,也是精神的抵達。


「新當代」的風生水起,生機勃勃,意味著一個新的藝術時代到來。這是潮流,誰也沒法阻擋。中國當代藝術,雖然只有30多年的歷史,在我看來國際上所熟知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符號和標誌已成為過去,新一代藝術家在新的社會形態和背景下,有了不一樣的思考和繪畫語言,不少藝術家,在更為寬容的環境中正在尋求突破和超越, 新當代藝術批判的是中國當代藝術中過熱、過激和虛假、醜惡的藝術行為,是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回歸與溯求。「藝術」是什麼,藝術品市場是藝術的土壤,這片土壤中成長了很多藝術家,但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脫離了生活的本真。藝術要進行革命,首先要從改變藝術家自己做起,擺脫西方當代藝術的緊箍咒,體現民族、本土、自我的真實價值,新當代藝術家保持文化個性和品格,是新當代藝術家開始崛起的亮點。「新當代」是繼當代、後當代之後,是在時間、觀念、學術上的分析。新當代藝術家在出發,在前進,在探路。他們的作品前衛中增加了冷靜,實驗中減少了衝動,探索中減少了盲目,選擇探索和革命,肯定、否定、否定、肯定,在多重審視之後,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他們在現實中透視、反思、突圍,再現了難以言喻的美,沉積之後,痛感之後,進入全新的意境。他們所表達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思想,而是一代人的社會反思,是對時代記憶的回放和醒悟。


新當代藝術由成都畫院院長王民平最早提出並舉辦過新當代藝術研討會,之後我們在北京、三亞、寧波、海口等地舉辦了新當代藝術展。新當代藝術的提出可以說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發現和貢獻。我感受到中國的當代藝術正是處在一個關鍵的時期,以前很多人對當代藝術有偏見,正在慢慢改變,我感受到新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對於心靈的回歸,對於現實社會真實的表達,這個回歸到理性的內心的進行表達,無論是繪畫理念,還是這種真實表達,都非常可貴,這個當代性回歸到我們的真實的本性和藝術的本源和藝術的創作的本體。新當代還在審視當下提出的概念,重新思索新當代藝術應該怎樣走,因為當代藝術在當下應該有一個新的藝術體系和理論價值出來,新當代可以體現我們的主題就是:重構與探索,藝術無論怎麼樣定義都是要讓心靈更加的美好,讓藝術本身的創作力不斷的提升。首先,新當代應該回到繪畫本身的探索中,去做繪畫本身的東西。第二,就是要去掉過度的各種觀念,我們大部分藝術家覺得要做當代藝術,因為過度的觀念喪失了繪畫本身的東西。第三,新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不能缺失情感,不能畫了半天也不能打動自己,然後用亂七八糟的語言去闡述畫畫的事情。看到的東西這麼美好,為什麼要去粉飾,為什麼不能尊重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內心對於世界的關注。我想每個人真實的回到自己的繪畫,回到自己的內心,不要去偽裝,也不要去過多地跟潮流。


我在寧波策劃的「氣象。格局——中國新當代藝術展」,既是對「重構與探路」的繼續,更是新當代藝術家「接地氣」的深入。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藝術價值主體,從藝術家的作品中,看見了「新當代」語境的某些開始和突破,看見作品沒有停留在形體的標新立異,而是從觀念和心靈得到的洗禮,回到現實,回到心靈,回到繪畫本身。一批新當代藝術家正在努力和前行,對生存狀態和精神境界進行深度反思。


一是傳遞出精神世界的暖流和血性,體現時代和使命。

不少新當代藝術家的社會擔當和憂患意識非常強烈,他們有大境界和大愛。新當代藝術家邱光平,能量與眾不同,是一位非常有爆發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表現力極強,強調象徵、寓言,憑藉馬的形象來介入當下現實,他是個對幸福、自由、天堂充滿理想和幻想的人,他試圖通過繪畫語言去實現某種永恆,去擺脫生命的焦慮和憂患。他是視藝術為生命和理想的人,他在追求大境界、大靈魂,他非常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繪畫精髓與西方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結合,實現了自己在審美和氣質上的轉變和提升。在語言構架上,特別注重格調和力度,將現實、超現實和英雄情懷融造成一種藝術家的責任和擔當,他的圖式強調一個藝術家的至真、至誠、至美,是真正對人類文明狀態的拷問,英雄主義的「馬」是對現實主義與文明關係的介入,通過馬的形象和狀態,產生空間視覺和觀念碰撞,他幾乎以犧牲和拚命的方式去拯救、結構、重塑時代精神,以完成他構想的世紀大結局。


我喜歡新當代藝術家郭燕鄉愁意識,今年6月5日下午,「別處——郭燕作品」在成都藍頂美術館開幕,呈現了藝術家近年來創作的約30件作品。郭燕生於陝西,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曾在成都工作、生活十餘年,近年又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常年往返於中加兩國之間。「溫哥華一切都非常美好,但又缺少一種歸屬感,兩邊的生活都讓人難以取捨。這種『生活在別處』的移民生活讓我感觸很多,所以這次個展,我會以親身經歷來表述兩地間的反差。」郭燕的作品模糊了人體特徵,難以分辨國籍、性別、年齡和身份。尤其在《自然的邊界》系列作品中,她將人體完全符號化,概括成一個個黑色剪影。色彩上,郭燕將飽和度極高的紫紅色、玫紅色運用於人體,帶來極強的視覺衝擊。「現在恐怕她已經很難說清楚哪裡才是自己真正的故鄉,像是處在不斷移動的旅途之中,只能感傷地看著剛剛熟悉的場所和風景漸漸消失在遠方。」正如策展人梁克剛所言:郭燕的作品關心人的生存際遇和社會的變遷與衝撞,展現出龐大而充滿慈悲的胸懷。


二是不少新當代藝術家對「困境」進行「突圍」。


一個藝術家的軌跡往往會通過某個圖式的物象來傳遞,我看新當代藝術家申樹斌的某些作品時,會想到「藝術困境」這四個字,對於「藝術」而言「困境」無時不刻存在,「困境」對藝術、藝術家尤其重要,每個藝術家都必須面對這個「困境」,而對「困境」進行「革命」是每個藝術家畢生的使命。申樹斌的作品,以魔幻現實主義的圖式語言,其所呈現的意境來自靈魂呼喚和可塑象徵,作品的內在品格變得明顯。他通過對物體、空間、色彩、狀態和節奏的概念,表達自己真實的觀念。由此,探索人類的情感方向和歸宿。這種夢幻的激情,穿過了當代人精神的荒蕪,將現實和現實之外的美表現淋漓盡致,從而收穫心靈的豐盈。他筆下的人物或物體有一種美的合理性存在,將自己捆綁起來,尋求某種思考與解脫,將火燒在不遠處,點燃心中的火焰,和世界一同燃燒,青春與愛的激情在想像的空間漫延,多麼渴望世界充滿愛、充滿溫暖的旅程。他作品中的某些細節既像是從心中勾描出來的景象,又像是找到某種表達的出路口,白馬、少女、書、火焰、雲彩,這些美好的事物在煙雲中,真實而虛幻,彷佛在質疑人生的真諦,人為什麼活著,在世上為了什麼?這種知覺經驗形成的固定圖像,就是他的靈魂和價值的追尋,他想確信真理的彼岸和存在的可能,所以,儘管時間流逝如此之快,他還是要停在某個熟悉的荒原,儲存自己看到或心存的美好。樹斌的不折不饒,將正面和負面同時出現,在他的圖式里,無須犧牲真實現場為代價,他構塑一些人們知曉的場景,用一雙洞察一切的眼睛去審視,憑藉視覺的力量感化生命,他要的不只是一個圖表,而是對世界和生命的一個擁抱和親吻。申樹斌不少的作品有著敘事和抒情的特點,以「馬、少女」等等作品作為探索的主題,詩意化的神秘性直指人的內心。生命的不安、無奈與悲涼、可敬在筆觸的地方凸現,用平靜來掩飾衝動,用安詳來掩飾恐懼和焦慮,用空曠來掩飾某種虛無的表象,這些圖像遠離了世俗與紛爭,這種表現心懷真誠,要將模擬的鏡像變成真實的場景。正因為如此,申樹斌的作品體現當代意識以文化色彩來燃燒和宣洩,將魔幻的場景置於「有價值的」,既是對信念的確定,也是對共時性的渴望。申樹斌的作品有著中國傳統的意和大寫意的表現技巧,看上起唯美、理想的畫面,卻突然升起一些憂傷,我注意到了一種容易被忽視的荒涼,這種荒涼彷彿是與生俱來,或是每個生命難於擺脫的魔咒,這種荒涼是生命的孤獨,也是世界的一種危機。


對死亡的描述有很多,但像新當代藝術家栗子這樣傾注幾乎全部的靈感和精力來觸摸、營造、甚至虛構死亡之後的場景和氛圍是不多見的。這世界如果有永恆,也許就是死亡,死亡在結束一切的同時,啟開了永恆的大門。走進這扇們,就可以看見一座秘密花園,是生命的歸宿和靈魂的幽居。看完新當代藝術家栗子的作品,就會看見那扇門和莊嚴而神聖的秘密花園。是的,這個世界縱然有很多不滿和遺憾,但大多數人還是渴望長久,甚至長生不老。鑒於此,栗子通過自己的圖式語言呈現了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煩悶、不安,並以一種超現實的表現手法試圖緩解、消減生命對死亡的疼痛。不同的人看了她的作品,會對死亡之境產生不同的想像和聯想,到底死亡會有多痛?死亡會不會有快感?沒有明確的答案,藝術家只是在尋找接近的感覺和狀態,但可以聞到那座秘密花園傳出的香馨,並為之迷惑和沉醉。關於影子和影子之栗子,既在傾訴影子的影子,也在傾述影子和栗子的關係,其實可分又密不可分。某種意義上而言,死亡不停地追蹤每個生命,這個影子不論有光或無光都會隨行存在,誰也沒法擺脫。就像即將炸響天空的雷聲,之前的沉悶令人透不過氣,這樣的空間就是死胡同,而這條死胡同卻可以通向那座秘密花園。栗子的作品較之以往的作品,多了一些不安定和不確定的因素,在大片黑色的背景中,可以感受到巴洛克式風格的古典意味,隱隱約約,時隱時現,這種神秘而神聖的氛圍,使得自己處於一種恐懼和危險的空間,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感到恐懼萬分,就像我們對於未來方向和價值難以掌握和確定,這種無助感,也會像地震來臨和颱風襲擊,黑色和淡黃色在證明當下和過去,生命迷失在影子里,影子迷失在發黃的時光中,也像在大海中握住一塊木板在漂移。沉浮的無奈,也是生命個體的無奈,圖式中的吊燈恰好符合了這一意象,看不見的風景中藏著最清晰的哲學鏡面,對著一照,原來每個都有魔鬼的面孔的一面,那些軀體就是復活的雕像,雖然殘缺,卻在多維的空間,呈現最完美的姿勢和表情。看栗子的作品,會有一種超時空的感覺,她將無形的精神和觀念變成有形和可感的圖式,可以直接進入虛幻而神秘的境界,是靈界,也是冥界的描述。她試圖儘力保持時間的塵埃,在大片暗沉的上面鋪上一些淡淡的光線,隱隱約約。在栗子呈現的語境里,可以感受到她的敏感度可以通靈,對物象的構形以及營造整體畫面的氛圍,對繪畫技巧的把控,都體現了她的智慧和才情,她更注重的是靈魂的表達,尤其是大境的表達,通過經典的雕像來傾訴經典消失的無奈和疼痛,通過獅子,來表達王的影子以及精神上的隱喻。她的理性和冷靜,使得她對死亡的感知更具自我判斷,並且找到了穿越生死線的那道光。視線的局限與真實之間的誤差,往往使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存在的真實,這種誤差會使現實的諸多被重構或者遺漏。栗子在很多畫面中採用交叉的幻影,懸掛的物件,獅子的眼神在排布著某種程序,是對虛幻的重構,也是對真實的審視,以此來反映自身藝術的結構,從而解開人們的感知。自由之境即永恆之境,栗子打破了女性不可能的轉移,讓某種局限得到延伸,被隱藏的真實呈現,建立了自己的繪畫邏輯和體系,這些探索,實現了真正的自由,體現了極強的語境敏感和轉化能力。當我完整地欣賞完她的作品之後,走出了緊張、惶惑,有了一種超然的輕鬆,死都不怕了,還怕活嗎?在我看來,栗子繪畫的最終就是營造一座秘密花園,她的愛在裡面綻放,這座花園才是完整的栗子世界。

三是對藝術空間的維度和秩序的探索。


新當代藝術家王尊的「養石圖譜」系列作品就是「新當代」值得研究的作品。藝術經常被描述成逃避現實的一種形式,藝術家把自己隱藏在虛無的想像世界,而要真正了解一個藝術家只有從他的作品。與王尊的交往中,他的謙虛和內斂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氣質決定了他作品的品格和方向。王尊的作品與中國的傳統繪畫有著不同尋常的切入,其體裁、技巧、精神,可以看到時間過往之後深層的呼吸。尤其最近的「養石圖譜系列」,可以看出在語境的表達側重書寫,試圖為世人呈現更為純凈的空間。在我看來,他的圖式語言,看似取材傳統花鳥的某些樣式,這只是表象,其實質借其某種「外衣」,穿越中國傳統中經典固定的涵義特徵,重新注入自己的「血液」,成為一種新生或者說超越,這不僅僅是潛得深,更是飛得高。他所崇尚的「仙鶴」境象或許是與生俱來,當然是最愛,最能代表自己的心情和心境,在某種程度就是另外一個更為自由的自己。比如他的作品「蓬萊石」、「無域之城」通過「鶴」這種有「翅膀」的靈性之物,心靈可以抵達任何地方,即使他構架的那些虛無的「仙境」也可以抵達。這種自由的境象,是生命的理想,是精神的馳騁。無論怎樣標新立異,或者發布「獨立宣言」,藝術創作都離不了當下社會和關聯世界。藝術家真正關注社會現實,並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社會現實,把自己真正作為社會的普通一分子,這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的思維行徑。令我驚訝的是,在他跟我的文字交流中,他正在關注公民異化的「社會秩序」、「偽仙境」等等。這是藝術家從最高處往最低處的深入,所謂高與低,其實只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方向相反而已,他不僅僅是徘徊於「俗世」與「仙境」之間。當觀點或者價值完全混亂或者顛倒,抑或原本就是一種錯覺,錯把「俗世」當「仙境」,把「仙境」當「俗世」。抑或「俗世」就是「仙境」,「仙境」就是「俗世」,只是在時空的轉換角度而變換角色。人在整個時空中,有時審視別人就是審視自己。「鶴」在他的作品中,或許是個旁觀者,它不是事件的主角,但恰恰因為這個旁觀者,使得事件的主角有了某種臨界點,有了「塵」與「仙」的橋。由此,旁觀者卻是「塵」與「仙」不可或缺的標點。一般人養花養草,而王尊在養壺養石,在我看來,是品行的堅守與內涵的加深,是靈與境的養道。花草是興趣和情調,壺石卻是品格和修為的再造,這種堅韌的鍛造,可以遠離脆弱和傷害,擺脫危險直接進入仙境。


四是通過藝術空間留住精神的現場。


在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中,新當代藝術家奉家麗的作品是獨樹一幟的,她對女性本我表達的覺醒與呼喚,似乎會震碎人的心靈,在她的作品中,一個純潔的小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世界產生一種莫名的憂傷和認知,使人們重新確認表象世界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並不是單一的物體,而是人和物體,時間和物體的相互傳遞與感染,她的圖式強調了女性感官本我的發現和思考,她似乎通過少女與世界的表象,來證明這個世界存在的不被發現的某種價值。新當代藝術家崔治中是一位有速度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和之前的作品相比,已經越走越遠,從具象、半具象,到具象與抽象相結合,再到現在的徹底抽象。我想這不是技巧上發生了多大的變化,而是觀念發生了革命,可以說他現在在對自己進行革命,這種勇氣和決心源自從四川到北京,地域的改變,人文的改變,藝術的交流,藝術家作品的在一起比較,藝術觀念和藝術技巧都在變,靈感也在超越從前的生活,由此,地域和藝術氛圍對於一個藝術家何其重要,況且是一個話語不多,善於思考的藝術家。崔治中的作品,更偏重於情感與靈魂的表達,不刻意在形上做文章,而是意動畫動,試圖完成一種全新圖式,就是完成一種你看得到想不到的圖景。在他看來,一個純粹的表象實質有可能會是沒有圖像的世界,但卻會最接近真實的世界。眼睛代替內心的尋找不一定是真實的,真空的世界我們無法控制,一定有一種看不見的現場,而現實和現場是不可能交換的,現場的獨自存在消逝和改變著自己,面對這種現場,藝術家是無奈的,而他試圖通過時間和空間以及繪畫來留住這種精神的現場。這世界的確有不少這樣的圖景,而通過藝術的方式抵達這種境界,非常危險卻又往往出彩。生命和世界,藝術和生命究竟是什麼關係?無數的解答形成無數的答案,而崔治中試圖用抽象的圖式去表現這千萬種解答,沒有文字卻比文字更省力量。他沒有模擬現實或現實之外可感的具象,他放棄了原有了固定或形成的模式,他在用石頭砸自己的腳,這種圖式看似無形卻形態萬千,這種圖式看似盲目卻方向明晰,將無形的精神世界,立體地、夢幻地呈現出來。他當然有個人主義,表現主義裡面的個人情結和浪漫,但他探討的精神極限、或者說世界的彼岸,懷著對理想、人類本性的渴望,這種至真、至純的狀態,已經超越了個人表現主義的局限,他在延伸和衝擊當下,這種超抽象的流動或聚集形成了一種力量,不可忽視的力量,他朝著世界的內部和深處在拓展。他不要描述和故事,也不需要情節和雕鑿,他在嘗試更豐富的知覺世界,暗示物的內部和背部,呈現看不見的真實世界,完成一次介於理性與非理想支架的表達,我感受到了崔治中作品在現實世界的轟鳴帶來物體的沉寂,也感受到了他這種表達的愉悅、快感和無限的可能。

五是對文明的重視和重塑的呼喚。


在我看來,藝術的靈感是來源於心靈和世界的對話,新當代藝術家不僅在技法上要有突破,更重要的是觀念和情感的突破。在新當代藝術家翟義濤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觀念的某種「深入」,也看到了他情感的某種「溫暖」,他的作品充斥當下,為我們提供現實之外的某種可能。翟義濤的作品對文明碎片和記憶風景的再現,有著時間的漂移感,這些消逝的文明,體現了「新當代」藝術家對現實的關注和對文明的重塑的呼喚。翟義濤的作品對世界的感受是多元的,也是碎片式的,他對黑暗、神秘、假象、沉重的事物格外關注,並帶著光明的目光審視這一切。他藉助公園,這個公共秩序的氛圍,來描述石頭、亭台、水池、花卉之間的某種關係,揭示著某種平衡與和諧,也表達了對靜穆、閑適、平淡、安逸的渴望與嚮往。通過對節氣《驚蟄》、《立春》來感受自然因素與時間的變化,通過山水風景來表現人與自然的依戀情感,這些表現只是翟義濤的一個喻體,他拉近了視覺空間的距離,是在深入情感與精神。畫面光線陰暗和明快的對比,使其蘊含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光芒在他的作品《遺失的文明》中表現得更為淋漓,遺失的文明難以找回,又應該找回,精神層面上藝術家在呼喚這種時間流失的圖景,出自藝術靈魂的崇高性,義濤不局限於自我情感的傾述,對文明的考研和探索傾注了大量的激情與想像,這種敏感性,決定了他不同於一般藝術家。抑或是西安古都的魂靈,抑或是義濤悲憫柔腸,這組作品中的思想含著陰柔之美,這種美呈現內外的強反差。


不少新當代藝術家強化對人生和藝術問題的真實與虛幻的判斷。新當代藝術家王念東的繪畫主題大多以少女形象,抑或對青春的戀情的追憶或是在逃避男性身份的特性,奔向更為廣闊的藝術空間,他的作品寫實、唯美、抒情、時尚,經過精雕細刻。王念東在表達中取得有意為之的表相,外在的美掩飾不住內在的美,他注重的美是外在和內在的高度統一,他骨子裡是浪漫而完美的理想主義者。他試圖真實與虛幻、誘惑與迴避的心理矛盾去抵達藝術的某種之不可能。正是由於他的圖式語言的現實記錄和觀念的深入,心靈依附有了方向,使得作品有了反差,使圖像化的文化意識穿透生活表象,在心理內省中,觸及到時代的隱秘。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對於現實對象的精準描繪,而是為自己的繪畫構造一種超現實圖景,以強化其對人生和藝術問題的真實也虛幻的判斷。


六是在「傳承」中「再造」自己的藝術符號。


藝術家應該以什麼態度去面對世界?新當代藝術家陳強戈的作品可以看見他的藝術態度,他是非常刻苦的藝術家,他在「傳承」的基礎上「再造」自己的藝術符號和風格。在實踐中積累與提煉,在信息中提煉與創造,參透所借經典,獨闢蹊徑,《再造》系列油畫作品,是他在中國傳統畫基礎上進行的創新。他是以修行方式進行藝術創作,也在以當代價值在向傳統問道。他的作品注重材質與技法,原作品中由工筆細描所營造出的悠然禪意,被鉛筆的理性克制所取代,由此呈現出一個時間的變化和藝術的詩性。從作品可以看出他具備紮實的繪畫功力和對傳統與現代的有效把握,透露了他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的氣質,使傳統圖示富有當代性。


七是青年依舊站在新當代藝術的前沿,引領藝術新潮。


在我策展的「隱喻的青春」,便是新當代藝術在青年中實驗,參展的四川青年藝術家在當下藝術處境中一種低調冷靜之後的理性思辨和探索,包涵著特色的審美視角和新銳感悟,從紛雜忙亂的當代藝術中走出來,完成了一次自己心靈的回歸和洗禮。經歷了躁動之後的平靜,這種聚合里暗藏的活力,嘗試擺脫繩索,投向更遙遠的星空,有著生生不息的創造之源。這批青年,是夢遊藝圓的精魂,他們在當代時空交錯幻化中尋找靈魂的支點,在色彩與變形中構建精神的圖式和家園,在時光流逝中找到主觀世界與整個世界的感應,表達對人類和世界的認識和審美,從而使得青春有了安放的慰藉。看他們的作品,為之振奮和激動,有的作品試圖通過物象關注未來的方向和空間,迴避當下現實的處境,未來不管怎樣,也要嚮往美好;有的作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注重材質和技法,注入了當下的心境,呈現出時間的變遷與文化品格,強調了細節的萌動;有的作品以擬人和寓言式的圖式,加入流動的線條,傳遞出未知世界的生命節奏;有的作品,通過一匹馬或一隻虎與環境的關係,傾訴生存的焦慮和生命的處境,孤獨是靈魂深處的花朵;有的作品在虛幻和虛構的夢境中完成理想的穿越和飛翔,模糊和朦朧就像懷念飛逝的過去;有的作品重回記憶,在尋找純樸和原生態的風景,是對現實文明的呼喚;有的作品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當代禪境和騎士精神;有的作品呈現繪畫語言的多樣性,其唯美視角與詩性美相呼應,表現自然的生命韻律與合奏;有的作品是凝重的,注重靈魂與思想在畫面的效果渲染,傾訴生命的悲涼與無奈以及深淵的孤立;有的作品有著一種幽默和詼諧的氛圍,畫面動感十足,體現短暫中的永恆;有的作品照片剪影式的圖式,對當代生活直接勾描,傾訴對現實困境的思考。周茂東、唐騏、王夢雪、王建軍、李剛、榮志彬、謝常勇、曹衛國等是四川新當代藝術的推動和實驗者,他們構塑了一個自我的心靈防線和藝術觀念的多重視角。就中國當代藝術而言,青年依舊是站在前沿,青年一直引導藝術新潮,並成為藝術現場的主體,也是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主要力量。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在擺脫過去,更注重當下價值取向和未來理想構築。四川當代青年畫院的一大批青年畫家有著開放的心態和寬闊的知識視野,對中西方當代藝術有著自己較為清楚的認識,且有自己藝術的堅守。信念的飛速和深入現實,使得青年藝術家在比較短的時間,可以吸收和消化,從而確立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這較之以往藝術而不同,時代之變,同樣也賦予他們更大的壓力和挑戰。藝術何為?「我」究竟要完成什麼?他們的作品,印證著新當代在當代藝術的一種歷程和轉換,記錄從激情、浪漫到理性表達的美學結合。從社會到人,從現實到未知,呈現出他們對「美」的表達,不僅僅重形,更重內,形內的結合,為真而為,其內斂光芒不可遮蔽,圖式語言以視角啟發引領進入豐富而深刻的世界。


回顧三十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能有今天的格局,是一大批卓越的藝術家和批評家不懈努力的結果。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批評家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中國當代藝術自然有它的發展方向和規律,依然需要新的一代藝術家和批評家不懈努力。可以肯定新當代藝術家的重構與探索,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有積極而不可以忽視的推動作用。我感覺到了一種新的氣息,我相信中國新當代藝術必將迎來新的氣象,新的格局。



雁西:論中國新當代藝術



雁西,本名尹英希、著名策展人、藝術批評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代青年雜誌總編輯。中國詩壇四公子之一,獲2016兩岸詩會桂冠詩人。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聚焦環球人物 的精彩文章:

《中國文人書畫》之陸健
徐福山書畫藝術展首次亮相墨爾本
中國詩壇四公子詩歌朗誦會在佛山舉行
鹽城市大採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介

TAG:聚焦環球人物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當代藝術的社會歷史:「體制」與「當代藝術」關係
當中國當代藝術走進腕錶設計:中國藝術家系列腕錶
中國「當代藝術」沒有中國性
影像遇上裝置:法國當代藝術登陸中國
「游吟時代」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詩意亮相深圳
「中國-中東歐國家藝術合作論壇」兒童劇組日程
最新研究:南海珊瑚骨骼「記錄」中國近代戰爭
中國曆朝歷代的龍脈所在
考古新發現:古代中國是契丹
龍鳳文化節:古老而又清新的中國風
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
中國古代的廚師
《解讀中國之中國南海》第8集:美國介入南海目的何在?
吳茀之將浙派中國畫藝術推向新高峰
當代張三丰:八卦掌拍死美國拳王的中國武林泰斗
王建中名曲上海奏響:中國民樂與西洋鋼琴的跨文化融合
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元朝
中國石龍「入住」阿根廷中國城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新詩紀念日:呼喚「新新詩」
中國古代閱兵鎧甲壯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