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醫學常見的特色治療疾病方法!

道教醫學常見的特色治療疾病方法!

除了之前所述療法之外,道教醫家創製了富有特色的治療疾病方法,其中有內治法,亦有外治法。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道教醫學雜療法。


一、運行真氣祛病法


引氣卻病法源自早期引導術,並與內丹煉養功夫相結合,現、當代氣功療法的著述已多有論述。內丹學初創之際,古代修鍊之士注重引導、服氣內煉之術,其理論論述尚顯粗糙。如初唐丹經《真龍虎九仙經》云:

帝曰:如何氣理?天真曰:少用水,大用火,一切大患,無能拒於火也。葉公曰:凡修道造金丹,須憑龍虎水火也。先靜地戶如水,後下龍虎,交之有度,用之有數,下心火燒,能理眾病虛者,補顏如同,故曰龍虎金丹大葯也。故諸患皆愈也。又患少者,以法水洗,從頂至足,用腎水洗之也。又有患大者,從足至頂,用心活燒之也。又有大患,乃為無常,至用火拒煞鬼,法度並見下注。羅公曰:凡用水火理病患,皆一息內也。用水,想腎藏兩條黑氣,如煙直上至頂,如煙滿泥丸宮,化為水,自泥丸洗下之至臂。洗之了,入五臟六腑,及至足了。舉足起,以意想之歸本腎宮,若患癰疽等病,想入大腸,自然轉動也。若用火者,心下火至左右足,上至手及頂,一息之中,九壯其氣,病自除。熱則用水,冷則用火。


上文所述之火、火有兩個方面內涵,一是指體內之真氣,所謂「龍虎水火」,一是指人的意念,故稱「心火」、「法水」等。意氣相合,引氣祛病,即能治療各種疾病。當然,上法之中還明顯存留了上清派存思術的具體內容。又如五代施肩吾之《西山群仙會真記》亦有大致相同的引氣卻病之法,他援引《西山記》云:「凡有疾病,閉口納氣,一口復一口,定中送在病處,皆可痊安,名曰法水。??????逍遙子曰:法水能朝有秘關,逍遙日夜遣循環,是法水治病也。」又引九仙經云:「病小用水,病大用火。病大者,無常之限也。??????神在形固,陰退氣全,氣全而形堅,自可常年。」


至明清時期內丹學極其成熟,丹經文獻中的相關理論表述就將引導行氣法融入丹功整個過程之中,並認為行氣治病所用之「氣」主要身體內的真氣(又稱先天之氣)。明曹衍(元白)在利集《保生秘要》「治症分科」中分述「論四大症」,云:


世所苦者,四大之症,癱、癆、蠱、膈。語云:定作閽?羅特克,何也?為患至極,醫家藥餌莫之能拯也。其症因六欲七情,日感月深,本元虧陷,真元匱竭,而時醫無非以土石草木之葯,何能補接先天之命哉?是以病入膏肓,纏遍經絡,妙劑難進。所以《素問》首卷論曰:恰談無為,斂神內守。蓋以靜功調養真氣。

其次,《靈樞》言針灸,乃行氣之法,能起膏肓之痼疾。八法運動,頓醒沉痾。乃見上古醫經,唯從理氣攻患,取效彰然。按針灸有補瀉之功,玄門運氣有呼吸之法,其熊經鳥舉,能攻表裡,二者可以代針,總歸於身,合乎天地,斡旋同一炁也,審能行之,則大患皆可不要而愈,所謂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


曹氏認為醫家藥餌難以診治民間所常見的「癱、癆、蠱、膈」,其根本原因在於此四大症積久虧耗「本元」(又稱真元、真氣)太過,故非「土石草木之葯」所能奏效,所謂「病入膏肓,纏遍經絡,妙劑難進」。其唯一的對應療法就是要通過「靜功調養真氣」以期運行人體內之先天一炁療疾,才能使「大患皆可不藥而癒」。又指出「玄門真氣」諸功法,其療疾之理法與上古醫經《靈樞》所介紹的「針灸」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均是憑藉「先天一炁」之功。


可見,醫道所謂「真氣」與內丹所謂「先天一炁」其實是一致的。內丹醫學的療法思想認為治療疾病必須運用先天真氣,通過心息相依入於清靜之境以激發、調動先天真氣。考察其發生淵源,內丹醫學以先天真氣療疾的思想其實是對《靈樞》關於陽氣(或稱「神」)功能論述的發展。「周痹第二十七」云:


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解痛,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上文指出疼痛發生之時,就把心神就集中在那個部位。這樣由於心神能夠駕馭人的陽氣,所以心神歸集的地方也會使陽氣聚集而發熱,發熱可使疼痛緩解。這是《靈樞》通過凝神聚陽氣,緩解「分肉之間」痛症的經典論述。內丹煉養實踐顯然發展這種以陽氣解痛的方法,進一步提出了通過先天真氣的運行以卻除病根的方法。至清代,閔一得還明確指出,某些疾病尚需配合武功盪摩,方得其效。

二、陰邪從汗而解法


丹功療法另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重視使用汗法。內丹醫學的汗法與中醫汗法具有密切聯繫,也有明顯的區別。中醫認為汗法是治療八法之一,經典醫籍中作出較多的論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傷寒論》也使用汗法治療表證,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現代中醫學教材《方劑學》對汗法有詳細定義和說明,指出汗法是通過開泄腠理,促進發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汗法不僅能發汗,凡能祛邪於外,透邪於表,使氣血通暢,營衛調和,皆是汗法的作用。故除了主要治療外感六淫之邪的表症之外,對麻疹初起、疹點隱隱不透、水腫病腰以上腫基、瘡瘍初起而有寒熱表證等,欲其透邪外達,均可應用汗法。由於病情有寒熱,邪氣有兼夾,體質有強弱,故汗法又有辛溫、辛涼的分類,以及汗法與補法等其他治療方法的結合。可見,中醫之汗法主要藉助草木藥物之藥性,使用湯劑等法,調和人體陰陽,驅邪於人之肌表。


從理論來源來看,內丹醫學的汗法很明顯是吸收了中醫學「邪隨汗解」的汗法的理論觀點,但更重要的是對實踐經驗總結。在道教煉養文獻中,可以發現,內煉過程的一個重要反映就是出「汗」。內丹功夫之汗法不是藉助藥物而是通過丹功自主改變體質。


馭氣去病的汗出過程。內丹煉養功夫通過催動人體內真氣的發生和升降橐蘥運動,並籍此達到心腎水火的交媾而產丹、結丹的目的。同時,伴隨著體質變化還引發了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和卻病的過程。作為實踐經驗的總結,內丹醫學的汗法被提煉為內丹功夫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靈劍子》「服氣第三」云:


凡有諸疾,早起,但調氣辟之,以氣通之,逼逐五臟六腑、百關毛髮中出,覺熱汗如膠,則是效矣。未退,依前調氣,存身上內外百神,咽閉;或於帳中,衣被裡伏,遂為之服氣。應有是風、是氣、是瘴、是勞、是毒諸疾,皆用前法驅逐之,從筋骨髓中而出矣,千萬葯功皆不及矣。二百二病,是熱為風,二百二病,是冷為氣,悉能療之,故曰四百四病也。」

從上文所述可以看出上述內功汗法不依中醫學發散肌膚之汗法,而是始自五臟六腑、筋骨髓,自內而外,以「氣」逼逐致病之邪氣或毒邪瀉之於外。以身體「熱汗如今膠」為「驅逐」疾病出「筋骨髓中」的具體效應,應用於因感受「風」、「氣」、「瘴」、「勞」、「毒」等邪氣而致的多種疾病。文中所述之「氣」乃是體內之真氣,真氣得到後天飲食之氣的滋養而源源不斷自命門中產出,並傳化於人體之臟腑。上述所謂汗出於內臟並非內丹家之首創,而是有所本的,《內經》「水熱穴論篇」就指出:「勇而勞甚,則腎汗出。」就認為汗可出自五臟之腎臟。其他丹經著述中也有隨汗祛邪的描述,如陳朴《內丹訣》「第三轉養陽」云:「四體流汗,以出屍氣,而成三轉之功,自此更無三屍魂也。」陳氏就把內功汗法機制理解為出「屍氣」,所謂屍氣就是人體之致病邪氣。《清微丹決》中雷凼真人對內功進程之中汗法作了更為細緻的描述,「發用章第四」曰:


入息靜定,良久,神息既調,直待內境不出,外境不入,但覺身非我有、天地虛然,入定光中。或見祖師,出令雷霆,萬真隨行,意欲五事,皆集丁寧、發遣。次復收斂,運一炁七遍之妙,近視天炁下降,地炁上騰,蒸山煮海,交合混沌於黃中,釀成五事。臨壇之際,撥動關捩,隨竅而發也。耳熟,則雙手玉文運起,從腰腎間,上升至耳,一拂而上,即南風下,北風前,東而後西也。眼黑,即如上運,升以目閃,左則左,右則右。已上關捩,在大靜定中,所謂無中生有。


雷凼真人認為需要通過調節「神息」而進入虛無靜定之境界,並在靜中運功,以「黃中」為樞機,升降氣機,「汗流不止」。再進一步振開體內「竅穴」,而汗流「大雨如注」。這樣,不但能夠卻疾強身,還能夠「無中生有」而合於自然之道。


現代氣功各家的療法也往往通過技術手段引導接受治療的練功者,通過這種汗法改善其體質而取得療效。

三、開通八脈祛病邪法


上一章關於人體經脈的論述之中,我們已經回顧了唐代司馬承禎就確立開通任督二脈作為內煉之要訣。此後歷代養生家醫家還積極地把這種內煉技術運用於防治疾病,例如自五代以來就開始流傳的「逍遙子導引訣」(又稱「卻病延年一十六句之術」)「觀升鬢不斑法」就以通任督二脈為要旨。以下通過分析清代內丹家閔一得與醫家養生家周學霆相關論述,作進一步的闡釋。清代煉養家閔一得在《鎖言續》中闡述了任督二脈氣機運轉的生理機制,云:


原夫冬春氣機貴後透。發自下極,氣穿尾閭、上夾脊、透玉枕、入泥丸、略存而降;又自華池下重樓,由繹宮一停,乃過心,(泥丸名髓海,暖氣達腦乃化液,華池乃任督會,故須略停,非僅止泥丸也。重樓乃直下,至如繹宮乃藏氣之府,腦池所降之液便可於此化血者。)或經心後分兩路達下腰腎,又略存之;(心後有兩絡通腰腎,人用心太勞而心血枯,兩腎之精逆上以救,故勞心者其腎必虧,此腰酸疼之症所由致也。今於心後退降其炁,其血隨下,血便化白而腎氣充足,故須略存之。)覺此暖各向腹兜,環拱至臍輪,須大存之;(此又煉液化氣之妙用,故須大存。)乃以意注命門,又須久存;(此乃鍊氣化炁之妙用)。


文中從精氣互化的關係出發,闡述了運轉任督二脈氣機的要旨。還闡釋了腎命門的生理與病理機制,指出心腎之間是通過絡脈直接相聯繫,心腎氣液相交維繫著生命的正常運轉;心血耗散太過,乃是通過暗耗腎精來補足的,因此有所謂「勞心者腎畢虧」的結論。這一病例分析能夠比較合理地闡釋勞心者常得「腰酸疼之症」的原因。而煉養者通過內煉交通任督二脈,引導「氣機後透」,其目的在於導降心氣,使心血化為腎之精氣,即所謂「煉液化氣」。又經意守命門,籍命門之火而煉腎氣化先天之炁即所謂「鍊氣化炁」。


另外,頗有丹道修養的清代醫家周學霆(《三指禪》三卷1827年)對沖、任、督、帶、陰陽維蹺脈八脈在養生運行的做出了較為全面的認知,《三指禪》「奇經八脈」云:


養生者無事之暇,撮起督脈,循尾閭、夾脊雙關,上行腦頂,下通乎任,循環無端,終而復始,久久調習,二脈貫通如一脈矣。人身元陽之氣,自下而生者,亦自下而竭。督任相聯,轉運不已,有其生之,斷難竭之,而壽有不穩固者乎?鹿顧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二物俱得長壽,有明徵矣。提督而上行也,陰陽維蹺,隨督而升;通任而下行也,陰陽維蹺,隨任而降。一升一降,陰陽維蹺,亦得為之疏暢。由是從會陰穴起,上至天。下至淵,所以運其沖也;從季肋穴起,左轉三十六,右回三十六,所以運其帶也。


上文把八脈在養生中的運用分成以下三個方面:(一)以元陽之氣(即真氣)貫通任督二脈,使之循環無端,轉運不已,其實也就是養生學中所謂貫通小周天;(二)以任督二脈之逆行升降為樞機,帶動陰陽維蹺四脈的氣機升降運行,使之「疏暢」;(三)沖帶二脈的運行,即「運其沖」以通調氣機之上下,「運其帶」以周流腰中之氣。周氏的發揮繼承明代以來對內丹煉養術的通俗化傳統,以運轉任督氣機為中心,帶動沖、任,二陰維、陽維,二陰蹺、陽蹺等,進行奇經八脈整體自主運轉,並把這種運轉之功完全轉化為日常生活的養生之要。很顯然,周氏其實把歷代以來秘傳的內丹煉養之道大眾化。他還對內氣在陰、陽蹺脈和陰、陽維脈之運轉提出了自己獨立見解,特別還對帶脈的的氣機運轉給予具體數的規定,從而把內丹煉養術與醫學養生術統一起來。如果說宋代以來對八脈的關注多重於任、督及陰蹺三脈,周學霆在此則顯示其對奇經八脈的整體關注,這對清末民初趙避塵深入探討內煉中八脈的功能,形成了「通經八脈」、「通氣八脈」之法,無疑具有啟發作用的。


四、從目中提取五臟病根療法


此法是清末民國初的趙避塵所獨創。《素問》「刺熱篇第三十二」針對五臟熱病,云:「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又《靈樞》「逆順篇第五十五」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己病。」內丹修鍊家在各自的修鍊中遵從上述未病的思想,利用運目之功以治未病。趙避塵說:「世界上無有得癆病之神仙,亦無吃草藥之神仙。既然學道,身中有未現之病,能治未來病。若看世人表面觀察,似乎無有何種病症發現,而內中確有未發出病根,借其只圖一己之快樂,而不自覺耳」,「故未發之前,用外文武火提出,並無根矣。」為什麼要從人之雙目入手呢?這是因為「五臟精華皆聚於目,而人之真靈神在腦,亦發之於目也。人之一身皆屬陰,唯有兩眼屬陽。仰仗這點真陽,方能不被群陰所剝,必須由此入手修鍊,故立此訣,將平日積累之病,使之由此提出。」又說「內部有病,除非由鼻涕管提出,其他辦法皆不能出」。


具體操作就是「將神火注於爐中,為火中火引也,古多移火。移者,移動身內病管開張,即是移動內內里真火。二火相磨相激,陽火必勝乎陰精,精融灌溉周身,而渣滓亦出凈」。「該火甫經煉畢,立即煉外文火之功,以防眼睛受傷」。又補充說「每次如煉外文武火,需時三成,則外文火至少需時七成,方保無虞。」可見,他的方法已經十分細緻。他首次把以目養生的功夫演變成除未病的方法,通過目功使目產生併流出淚液,認為此舉是在排除「渣滓」,即人因悲慟哭出之淚是也。原因正如通過體液排出病根是確實與眾不同的一種治外病方法。至於它的效果如何呢?趙氏引其師之言稱「這個移火、以火,最能強壯精神,消除五臟百病。如老人已逾周甲之年,就用此功,則精神矍鑠,好似20餘歲。少年得此法訣,則精神倍增,靈性頓開,眼似電光,黑白分明,直與小孩眼睛無異」。


五、葯枕療法


葯枕療法是道教醫學對膏湯丸散療法、用法的進一步推廣運用。所謂葯枕就是按一定配方(亦有使用單味葯)將中藥材粗製後,納入枕包內而成的;葯枕中「葯氣」與頭部日常接觸,能夠緩慢、持久地發生作用,從而達到養生的功效。對於葯枕的選方,五代道教養生家蒲虔貫認為葯枕選用應以「理風平涼」為原則,《保生要錄》云:「常枕葯枕,勝於寶玉,寶玉大冷傷冷腦。其枕,藥性大熱則熱氣衝上,大冷又冷氣傷腦。唯用理風平涼者,乃為得宜。」


蒲虔貫還提出了一個葯枕方,指出:「久枕治頭風、目眩、腦重、冷痛、眼暗、鼻塞,兼辟邪。」其藥物組成:「蔓荊子八分,甘菊花八分,細辛六分,吳白芷六分,白朮四分,芎 六分,通草八分,防風八分,藁本六分,羚羊角八分,犀角八分石上菖蒲八分,黑豆(五合,揀擇令凈)。」有詳細說明了其製法、用法及效驗:「右件葯細銼去碎末,相伴令勻。以生絹囊盛之,欲達其氣。次用碧羅袋重盛,縫之如枕樣,納葯直令緊實,置在合子中。其合形也如枕,納葯囊令出合子唇一寸半已來。欲枕時揭去合蓋,不枕即蓋之,使葯氣不散。枕之日久漸低,更入葯以實之,或添黑豆令如初。三、五月後,葯氣歇則換之。初枕旬日或一月,耳中微鳴,是葯抽風之驗。」


道教醫家、養生還以天人相應思想為指導,通過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方可供參考。如宋微宗《聖濟總錄》的《神仙服餌》就記載了一個著名的葯枕方:


1神枕方


漢武帝東狩至太山上下見一老父鋤地,道側上有白毫米,高數尺,怪而問之。老父對曰:臣年八十有五,時頭白齒落,有道士教臣絕谷,但服術飲水並作神枕,枕之中有三十二味以當二十四氣,其八味毒以應八風。臣之行,白髮更黑齒落更生,日行三百里。臣今年一百八十歲矣。帝受其方,賜之采帛,老人云:當入岱山,十年復還鄉里。三百年後,乃不復還也。其法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采山陽柏林,長一尺二寸,高四寸,廣三寸五分,容一斗二升柏心,赤者為蓋,悉厚四分,密緻。鑽蓋上孔,如容黍栗三行,行四十九一百二十。


當歸 芎 藭 白芷 辛夷 杜仲(去粗皮)藁本(去苗土)肉蓯蓉 柏實 薏苡仁 靡蕪秦椒(去目及合口者)木蘭皮 蜀椒(去目及合口者)桂(去粗皮)乾薑 飛廉 防風(去義)款冬花 人蔘 梗梗 白薇 荊實 山薊 白蘚皮 以上應二十四氣


烏頭(去皮)附子(去皮尖)藜蘆(去蘆頭)皂莢 芥草 半夏 礬石 細辛(去苗葉各半兩)以上應八風


右三十二味,並生?咀,內枕中,毒者安下,香者安右,既滿,即用竹丁釘蓋四邊,悉用蠟封,唯上不用封,乃以繹紗三重裹之。枕及一百日,筋骨強壯,身面光澤,即去一重紗;二百日,血氣充實,百疾皆愈,又去一重。一年一易其葯,每起時用蠟紙裹,以繒裹盛之。每用,冬至為首,三年齒髮益壯,容色還童矣!


上方為後世所傳,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就收載上方,還記載其他一些葯枕方,茲作引述:


2石枕


枕制不一,即石枕,雖宋磁白定居多。有屍枕,亦舊窯者,長可一尺,古墓中得之,甚不可用。有特燒為枕者,長可二尺五寸,闊六七寸者。有冬青磁錦上花香,有劃定者,有孩兒捧荷偃卧,用花捲葉為枕者。此制精覺,皆余所目擊,南方一時不可得也。有用磁石為枕,如無大塊,以碎者琢成枕面,下以木鑲成枕,最能明目益精,至老可讀細書。有菊枕,以甘菊作囊盛之,置皮枕、涼枕之上,覆以枕席,睡者妙甚。


3女廉葯枕神方


葯枕: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取山林柏木,鋸板作枕,長一尺三寸,高四寸,以柏心赤者為之。蓋厚四五分,工制精密,勿令走氣,又可啟閉。蓋上鑽如粟米大孔三行,行四十孔,凡一百二十孔,內實藥物二十四品,以按二十四氣。計用:飛廉 薏苡仁 款冬花 肉蓯蓉 川芎 當歸 白芷 辛夷 白朮 槁本 木蘭 蜀椒 木蘭 官桂 杜蘅 柏實 秦椒 乾薑 防風 人蔘 桔梗 白薇 荊實 麋蕪 白蘅 各五錢,外加毒者八味以應八風:烏頭 附子 藜蘆 皂角 菵草 礬石 半夏 細辛


右總三十二物,各五錢?咀為末,和入枕匣裝實,外用布囊縫好。枕過百日,面有光澤;一年,體中風疾一切皆愈,而且身香;四年,發白變黑,齒落更生,耳目聰明,神方秘驗。此方乃女廉以傳玉青,玉青傳於廣成子,聖聖相傳,不可輕忽。常以密衭包蓋,勿令出氣。


當然,實際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以取材簡便,易得為宜,如使用單味葯決明子或菊花等。例如上述蒲虔貫輯錄的葯枕方就使用了一些如犀角等貴重藥品,因而並不適合於大眾化、普及化。故有後人將上方簡化為「蔓荊子、細辛、甘菊花、通草、藁本、防風、草決明、黑豆」。這些藥物都很常見,價格低廉很容易獲取。


概而言之,道教醫學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內治法、外治法以防治疾病、養性延命。以上所述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這就需要我們深入去發現、探討,更重要地就是運用這些療法造福人民群眾。


4本章小結


道教醫學不但有著其獨特的基礎理論和診治疾病思想,並且在其臨床實踐中不斷創新,形成其富有道門特色的各種具體療法;技術獨特、療效好是其重要的特徵。我們如果把道教醫學療法置於傳統醫學背景之下,可以發現它本來就是各個時代相關醫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是對某些醫學療法的獨特發展並傳承至今。他是在道教醫家(以道門中人為主)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對道教醫學理論的學術發展;就傳統醫學而言,也是一種重要的學術創新。必須指出,我們所稱謂的道教醫家是從學術繼承上意義而言,因為道教醫學史上許多道教醫家並非道門中人,而是由儒入醫,又入於道門;亦有由佛入道,佛道兼修者。


道教醫學療法是在中國道、儒、釋三教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社會環境下,形成其自身特色的。具體而言,道教醫學的針灸術不但在針灸手法上有所創新,其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飛騰八法、太乙神針等療法是道教醫學理論指導下的全新創造。道教服食療法把服食改善人體體質的理念轉化為養生與治療疾病相結合的具體技術手段。服食外丹經過晉唐宋元時代的轉型,成為外科的特效藥,至今仍是治療外科疑難病症之要葯。此外,內丹療法、導引療法等均體現了治療疾病中的體現了道教醫學療法的價值意義。道教醫學療法作為傳統醫學療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無可置疑的,它在治療各種疾病,特別是某些疑難病方面,具仍然具備其不可替代的優勢。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醫外丹及其外科運用方法!
人的磁場,其實是靈魂所散發的力量!
老道醫教你:血虛、血瘀、血寒、血熱的癥狀及調理方法
道醫教您延緩衰老「六要方」
道人要明白自己的人生定位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特色療法——艾療法,灸治百病!
三伏貼——「冬病夏治」中醫特色治療方法
中醫特色療法防治痛風
苗醫特色履蛋診療法
過敏性鼻炎的中醫特色療法
風濕關節炎怎麼治療 中醫特色療法
肝癌術後康復治療 講究的是特色療法
中醫養生:肺病科冬病夏治特色療法
中醫學的特色治法—中藥
腫瘤?中醫特色療法來幫您
「康復吧」中醫特色療法知多D——砭石療法篇
哪些中醫特色療法可以治結核?
中醫獨具特色的診斷方法
皮膚病的放射性藥物敷貼治療——核醫學特色診療(三)
楚蘭菊 發育行為疾病中西醫結合特色診療專家
哈啰中醫特色技術 扛鼎國內睡眠障礙治療
腫瘤何所懼?中醫特色療法來幫助您
中醫特色療法助您渡過化療難關
耳穴貼壓——中醫特色診療保健方法,效果棒棒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