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婦救治了一隻受傷野鴨子,結果它帶回幾十隻野鴨下蛋報恩
讀六年級的小孩寫作業,遇到一道課外文言文閱讀難題問我。我去輔導後,一看這篇短小的古文還挺有意思的:
《農婦與鶩》昔皖南有一農婦,於河邊拾薪,微聞禽聲,似哀鳴。熟視之,乃鶩也。婦就之,見其兩翅血跡斑斑,疑其受創也。婦奉之歸,治之旬日,創愈。臨去,頻頻頷之,似謝。月余,有鶩數十來農婦園中棲,且日產蛋甚多。婦不忍市之,即孵,得雛成群。二年,農婦家小裕焉,蓋創鶩之報也。
這故事說一個農婦救治了一隻受傷的野鴨子,療養好了放它回去,結果這野鴨子來報恩,帶來幾十隻野鴨子來他院子里下蛋,讓她獲意外收入而富裕。這不是關於愛與感恩的故事嗎?當今社會是需要大力提倡的啊。覺得有意義,就發到微博了,結果反響不小,一下子有三十幾個的轉發、點贊,兩萬的閱讀量。
正在小小得意之時,上海網友吳茂良先生髮表了這麼一個質疑的評論:再怎麼報恩,也沒有用自己同類和子女的性命報恩的。我不以為然,覺得他是律師,或許是職業習慣使然,就愛挑毛病、唱反調。他接著又發了比較詳細的評論:農婦家小裕焉?伊是怎麼富的?賣鴨子嗎?見到鴨子受傷不忍心,鴨蛋也不忍心賣,難道孵出來的小鴨子就忍心賣?否則,伊只能越來越窮,怎麼能「小裕」呢?回頭再說鴨子,鴨子報恩,帶回一群鴨子生蛋,那是用同類報恩啊。如果一個老虎救了一個人,這個人每天送一個嬰兒喂虎,是善良還是邪惡?
再細讀他的評論,他的觀點是有點偏激,但點到這故事的小毛病了。救助受傷野鴨子是愛心,但用鴨蛋孵化成小鴨子養大賣錢或者吃肉那不是有點矛盾嗎?
我想起前年在網路看到的一篇文章,說的是:
美國的一所小學有著一個超可愛的傳統。 在校園的中庭,有一窩鴨子長期定居,每年到了春季,新生的鴨子孵化,整間學校的孩子都會集合起來引導他們走向附近的池塘。到了明年,鴨子們還會再回來下蛋孵化。
這樣全校師生的圍觀、引導鴨媽媽帶著一窩小鴨子走向池塘,好像是這個學校的盛大的節日,可以說這是一堂生動的愛的教育大課,也是一場生命的禮讚。帶給孩子們快樂、喜悅的同時讓孩子們自熱而然接受了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合作等等方面的教育。
我開始贊同網友吳先生的觀點,感謝他的點醒,他又發過來對該故事的改寫:
昔皖南有一農婦,於河邊拾薪,微聞禽聲,似哀鳴。熟視之,乃鶩也。婦就之,見其兩翅血跡斑斑,疑其受創也。婦奉之歸,治之旬日,創愈。臨去,頻頻頷之,似謝。月余,皖南旱,大蝗。有數十鶩歸,日食蝗,夜則淮河銜水以灌,間有魚蝦焉。鄰人麥皆枯,婦麥獨生,且得魚蝦。婦弗敢專也,以分鄰人,無有餓死者。」
吾為之拍案叫絕,吳律諳詞訟亦精文史矣。
※在95年前的今天,她與退位皇帝溥儀舉行結婚大禮,從此人生坎坷
※張居正開創了「萬曆新政」,死後為何馬上被詔奪封爵並抄了家?
※德國納粹曾經實行T-4行動,處死重殘病人?
TAG:謝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