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顧丨《見證--20位市民口述北侖30年變遷》震撼發布會

回顧丨《見證--20位市民口述北侖30年變遷》震撼發布會

原標題:回顧丨《見證--20位市民口述北侖30年變遷》震撼發布會


大事記:2016年3月27日上午,2016年北侖檔案館開放日暨《見證--20位市民口述北侖30年變遷》(以下簡稱《見證》)首發研討會在北侖區四明山路738號北侖檔案館召開(北侖區檔案館主辦,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志願小組承辦)。開幕式上,北侖區檔案局汪紅波局長和牡丹社區王月銘主任為《見證》揭牌。



《見證》主編蔣紅向區檔案館、中國港口博物館、區圖書館、寧職院圖書館、新碶街道牡丹社區等單位贈書。


與會領導為《見證》骨幹志願者佩戴紅花,志願者為到場的《見證》口述者佩戴紅花。



金燕昌先生向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志願小組贈送書法作品《北侖印像》。





金燕昌、張其培、樂翠娣三位藝術家向北侖區檔案館捐贈書法、剪紙藝術品。




10點45分,《見證》首發研討會在檔案館二樓大會議室舉行。



一樓檔案館首次開放日活動及「時尚美感+美食+舊書換新書」互動鬧騰呵!








轉載《寧波晚報》記者徐葉2016年3月28日採訪通訊《 一群人的回憶見證北侖發展足跡》:

一張舊照、一件老物、一段回憶,呈現的並不僅僅是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是整個城市發展留下的痕迹。在北侖,近百名志願者自發組成了「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志願隊,他們歷時三年多,採訪記錄了「城中人」的種種經歷,共同完成了折射城市變化的《見證———20位市民口述北侖30年變遷》一書。


昨日,該書在北侖檔案館舉行了首發研討會,書中的口述者也作為嘉賓來到現場,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的時刻。



1 孩子的茫然令她心中一動


在昨日的活動現場,散發墨香的500冊書籍首批到位。發起人蔣紅興奮地介紹起該書的「前世今生」,和她一樣,很多志願者都很激動,就連到場的市民也深受感染。


據介紹,《見證》一書是在北侖檔案館、北侖新碶街道牡丹社區主導下,由民間組織「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志願隊獨立完成的。全書共計40餘萬字,200多幅照片,是我市乃至浙江省第一本由志願者獨立完成的社區口述歷史類的圖書。


不過,很多人想不到,創作該書的想法源自生活中一個細節。據了解,已到中年的蔣紅是從事城市建設檔案工作的,或許是工作關係,也可能是該年齡層的心境使然,她特別在意這個城市的變遷。四年前的一天,蔣紅和兒子一起散步。「還記得嗎,你原先讀初中的學校就在這裡。」看著眼前高樓林立的居民小區,兒子卻是一臉茫然。蔣紅說,當時自己的心裡就「咯噔」了一下,沒想到兒子記憶中的母校已被「刪除」了。「長此下去,曾經的城市模樣就會被大家淡忘,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作為一名城建檔案工作者,蔣紅心中突然燃起一股激情,她覺得應該把城市成長的足跡記錄下來,留給後人。


憑藉專業優勢,蔣紅設想用照片、錄音、錄像等手段來保存這個城市的點滴變化。「聲像檔案,能給人一種翔實、直觀的感受。」不過蔣紅也深知,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2 近百名志同道合者匯聚一起

2013年8月4日,「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志願小組」在北侖區第一高樓廣隆金融中心頂層宣布成立,首批成員僅10人。當天,登上第一高樓的志願者是:蔣紅、張興贇和周雲帆。有趣的是,周雲帆正是蔣紅的兒子,而張興贇也是蔣紅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邀來的。


團隊成立之前,蔣紅無意中得知北侖區中提升辦公室張興贇老師常年堅持拍攝中提升變遷,就邀請他一起收集城市印象,張老師舉手贊成。8月4日恰逢周日,蔣紅拽上高二暑假在家的兒子周雲帆,和張老師一起,登廣隆金融中心頂,舉橫幅宣布「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志願小組」成立。


組織成立了,可是幫手如何招募?「我們靠的是熱情、興趣和奉獻精神。」蔣紅說,自己希望從志願者俱樂部中尋找志同道合者,但沒想會這麼多,更神奇的是,但凡接受採訪者,最終都成了該活動的志願者。


原來,蔣紅所住的牡丹社區擁有一個「老牌」英語俱樂部,「長跑」14年以來,已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少熱心志願者,彼此聯繫十分緊密。當蔣紅這名活躍者在QQ空間里輸入文字:「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志願小組致力於挖掘、保存北侖城市印象記憶,開展口述歷史研究,積累並開拓北侖歷史文化研究資源,為城市建設發展服務」時,很多人轉發,並將信息貼到北侖熱門網站。


8月5日,也就是「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志願小組」成立的第二天,該工程專設了QQ群,一群志同道合者應「英雄帖」而來,其中不少群友後來成為這項工程的「中流砥柱」。目前,該群友已達200餘人,不光有新老北侖人,還有不少國際友人。



3 熱情志願者艱辛採訪路


志願者大多是單位的骨幹,工作強度本就很大。不過憑著一腔熱情,他們還是堅持了下來。據粗略統計,在這三年多時間裡,志願者選取了20名口述者進行採訪,累計採訪時間超過一千小時。其中,對智利外教愛心人士羅麗娜的採訪就耗費了將近100個小時。


時間到底從哪裡來?該書編委之一蔣曉東是一名攝影發燒友,為了此次活動,他前後拍攝照片不下40次;書成之後,他又做校對,前後看書不下30遍。也就是說,在短期內看了1200萬字。


這名精力充沛的男子也忍不住「吐槽」,在無經驗、無指導、無採訪經費的情況下,不僅搭上了節假日甚至還有工作日晚上的時間,可見功夫下得深。他說,和自己一樣,但凡熱心此事的志願者們,都有一股發自內心的倔勁兒,即便貼錢貼時間貼精力,也要把採訪做到位。

「開車的經常是胡文晗,為了這事,她都成了女漢子。」據了解,胡文晗是在北侖一家企業工作的中年女子,平日就熱心公益,她加入該項活動的初心就是,「想留下一些真實的老百姓歷史,當然一部分原因是老朋友在一起做口述,很開心又長見識,好玩!」



在鎮海工作的胡志剛是市作協的成員,平日工作十分繁忙,不過一篇內刊作品《故鄉的碶》讓志願者團隊「瞄」上了他,並點燃了他在這方面的激情。從此加班加點也成了胡志剛的家常便飯。


志願者羅比(Robbie)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外教,因為家住高層,視線很好,就每周定期站在陽台上拍攝,記錄著眼前的城市變化進程,補充到「資源庫」中。


錄音整理中為聽懂一句本地老話會反覆琢磨個把小時;遇到口述內容與史實有偏差,為核對一個地名夥伴們討論一周;後期編輯僅口述標題就推敲了半年;為配圖有時只能軟磨硬泡「挖」出老底子照片或不辭辛苦上門重拍;照片整理往往熬夜到凌晨才收工……整理口述檔案又是件磨人又痛苦的事,但這也是志願者們珍貴的記憶。


作為該書主編的蔣紅不禁感慨:「三年《見證》采編是自己接手的最苦、最累、最不易的志願服務!」



4 樸素的講述者,歷史的見證人


一本見證北侖發展30年的口述歷史,到底採訪了哪些人?


有入選《當代浙江教育專家名人大辭典》,曾任《小港鎮志》編輯,教書育人44年的陳性立老人;有見證北侖報業發展,圓了新聞工作之夢的老報人翁大毛。有以剪紙、做虎頭鞋聞名的方永年、樂翠娣恩愛老兩口。還有市民十分熟悉的勵志媽媽閆麗,從老家來到北侖後,付出了200%的努力,從一個修鞋女工實現華麗蛻變,追夢成為一名培訓機構的英語老師……他們的經歷,見證了北侖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成為「正史」之外人們了解過去最鮮活的材料。


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所長楊祥銀在該書的序中點評道;「在某種程度上,《見證———20位市民口述北侖30年變遷》與北侖城市聲像記憶工程就是口述歷史公眾化的有益嘗試與積極探索……由於其共享意義,口述歷史能夠給予一種地點或時間的歸屬感。」


或許沒有專家的理解高度,但是昨日在現場的市民確實很喜歡這本書。有不少老人表示,看到這樣的書感到十分欣慰,這不僅讓老人們的故事產生了價值,也讓老人重新感受到了與這個城市最緊密的連接。


而那些在異國他鄉打拚的人們,這個城市給了他們很多希望,那些成功改變自己命運,從而也影響城市發展的小人物,給了他們追夢的原動力。對本地普通市民而言,從這本書中,很容易就找到與自己的關聯,那些熟悉的地名、學校,還有曾經接觸過的人與事。


而通過採訪,志願者們也得以成長。重溫歷史,不同的人們總能順利找到與自己契合的部分。蔣紅的兒子小周,喜歡政史,從小沒吃過苦,想法多,實踐少。如今的他已是某大學政治系的大二學生。當時,跟媽媽一起參加活動的初心是「尊重個體,培育社會公民意識,口述歷史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反思踐行。」如今,他以一名政治學大學生的眼光審視,認為該書具有「地方史料價值」。






攝影:蔣曉東、林達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公眾史學 的精彩文章:

注重「自下而上」看歷史
一個女大學生的修譜感言
黎國彬的個人史
藏家勵雙傑:從拚命「有譜」到樂於「擺譜」
英國學者保羅·湯普森談口述歷史——展示時代變遷 豐富歷史內涵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