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中國諸多「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老師,對中國的物理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是中國諸多「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老師,對中國的物理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葉企孫(攝於1925至1930年間,清華大學)

1924年3月,葉企孫被聘任為東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東南大學數理化研究會第十屆常會並歡迎新指導員葉企孫、任鴻雋合影(第二排左八為葉企孫、左九為任鴻雋、左十二為張子高;第一排左一為柳大綱、左四為施汝為;第三排右二為趙忠堯)

1948年9月,於南京北極閣舉行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會議,共48人出席,當時吳有訓不在國內

第一排左起:薩本棟、陳達、茅以升、竺可楨、張元濟、朱家驊、王寵惠、胡適、李書華、

饒毓泰、庄長恭;

第二排左起:周鯁生、馮友蘭、楊鍾健、湯佩松、陶孟和、凌鴻勛、袁貽瑾、吳學周、湯用彤;

第三排左起:楊樹達、余嘉錫、梁思成、秉志、周仁、蕭公權、嚴濟慈、葉企孫、李先聞;

第四排左起:謝家榮、李宗恩、伍獻文、陳垣、胡先驌、李濟、戴芳瀾、蘇步青;

第五排左起:鄧叔群、吳定良、俞大紱、陳省身、殷宏章、錢崇澍、柳詒徵、馮德培、傅斯年、貝時璋、姜立夫

1963年5月,參加第一次全國磁學會議期間攝於太湖之畔。

第一排左起依次為:郭貽誠(山東大學)、葉企孫、都有為(南京大學)、張裕普(吉林大學)

第二排左起依次為:周華(蘭州大學)、王士波(山東大學)、楊正(蘭州大學)、潘守甫(吉林大學)

第三排左起依次為:戴道生(北京大學)、蔡魯戈(南京大學)、翟宏如(南京大學)

葉企孫先生是我的老師,也是我老師的老師。1945年,我從當時在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轉學,插班到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二年級,葉先生教我們電磁學。我在浙江大學的物理老師王淦昌教授是1925年葉先生創辦的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學生。據王先生說,一開始物理系的老師只有葉先生一人,所有的物理專業課都由他一人主講。我進西南聯大後,有幸遇見了吳大猷先生。吳先生的老師饒毓泰教授和葉先生、吳有訓、胡剛復並稱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四位先驅。1946年,經吳大猷和葉企孫兩位老師的舉薦和幫助,我獲得了赴美留學的機會,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

說來湊巧,在我入芝加哥大學前二十八年,也即1918年,葉先生以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名義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1921 年在W.Duane 教授指導下, 與H.H.Palmer合作,用X射線法重新測定了普朗克常數犺值(6.556±0.009)×10-27爾格秒(其不確定值度為0.14%),這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被公認為最精確的值,在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達十餘年。葉先生後來又去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4年學成回國。先後在南京、北京、昆明執教,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又擔任過中央研究院總幹事、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委員等職,並積极參加抗日愛國鬥爭,冒著生命危險為抗日軍民提供研製炸藥的器材、經費和輸送有關技術人員。

葉先生是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愛國者,對中國的物理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88年,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試驗成功時,鄧小平先生曾說: 「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在祖國研製「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中,王淦昌、錢三強、彭桓武、朱光亞、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黃祖洽、趙九章、錢學森、王大珩、陳芳允、唐孝威、陸祖蔭等,幾乎都是葉先生培養過的學生或者學生的學生。

我自1946年離開祖國後,很遺憾再也沒有見到葉先生。1993年,葉先生的親屬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有三張泛黃的紙片,上面有葉先生批改的分數:「李政道:58+25=83」。原來是我1945年在西南聯大時的電磁學考試卷。這份試卷是用昆明的土紙印的,考題分兩部分,一是理論部分,滿分是六十分,我的成績是五十八分;二是實驗部分,我得了二十五分。這份試卷葉先生一直存藏著,直到他含冤去世十六年之後才被發現。當葉先生的侄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葉銘漢院士把這份半個世紀前的試卷給我看時,我百感交集。葉企孫先生的慈愛師容,如在目前。

葉先生是我的物理啟蒙老師之一,他在西南聯大給我的教誨和厚愛,對我後來的物理學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非常敬仰他,永遠懷念他。值《葉企孫文存》編輯出版之際,寫下以上文字,爰為之序。

李政道

2011年春

這是李政道先生寫在《葉企孫文存》一書中的序言。文中提到,在祖國研製「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中,王淦昌、錢三強、彭桓武、朱光亞、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黃祖洽、趙九章、錢學森、王大珩、陳芳允、唐孝威、陸祖蔭等,幾乎都是葉先生培養過的學生或者學生的學生。

葉企孫先生對中國的物理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18年是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由葉銘漢、戴念祖、李艷平編寫的《葉企孫文存》(增訂本)近期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以此緬懷先生。

書中,1915年的《諸乘方遞加說》,寫於1916年的《學生組織科學研究會意見書》等,不僅表明作為一個年輕學生的葉企孫的聰慧與志向,也是中國近代科學興起的標誌。寫於1955—1956年的《建議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手稿至為珍貴。

葉企孫原名葉鴻眷,字企孫。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7月16日生於上海縣(今上海市)唐家弄一書香門第。幼從家塾,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上海敬業高等小學堂。宣統三年(1911)考入清華帝國學堂中等科。後因辛亥革命,轉入上海兵工學校學習兩年。1913年夏以葉企孫之名(以字為名)再考取清華學堂,1918年畢業於該校高等科,旋即赴美國深造。1918—1920年,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1920—1923年,在哈佛大學三年內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23年夏末取道歐洲回國,1924 年年初抵上海。先後任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副教授(1924—1925),清華大學副教授(1925—1926)、教授(1926—1938)、物理系主任(1926—1934)、理學院院長(1929—1937)。其間,1930年9月—1931年9月,休假而赴德國學術考察一年;1937年8月—1938年9月,又值休假,於天津養病,主持清華南遷工作並積极參与抗日救國活動。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1938—1941,1943—1946)、理學院院長(1945—1946),清華大學特種研究所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1946),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41年9月—1943年夏)。清華大學北返復校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1946—1952),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0年3月—1952年10月,相當於今日清華大學校長之職)。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葉企孫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1952—1977)、金屬物理及磁學教研室主任(1954—1958)、磁學教研室主任(1958—1966),北京大學校務委員;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兼任研究員(1957—1977)。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受牽連先後被捕和隔離審查,身心與人格均受極大摧殘。1977 年1 月13 日,含冤卒於北京。1986年得以全面平反。

1958年在頤和園,左起:周同慶、葉企孫、葉銘漢

葉企孫先生手稿:建議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建議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全國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只有幾十人。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這門科學就得到迅速的發展,現在已經有相當大的工作隊伍,並且已經在經濟建設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全國地球物理工作者的總的成績是應該加以肯定的。這樣的高速度發展是因為地球物理是同經濟建設有幾方面的關聯。是我國必須發展的一種學科。第一,要做好全國工業區域的規劃,必須倚靠地球物理方面的幾種數據。例如地震的數據是對於基本建設不可少的。第二,應用地球物理來探礦(包括固體的礦與液體的礦)是一種重要的探礦方法。第三,大氣物理中的若干問題,例如水蒸氣凝結的條件,倘能完全了解,使我們能進而控制雨量,這是與發展農業有很大關係的。第四,水產(包括魚類及海藻等)的培養與海水中成分的利用需要研究海洋學。以上舉的方面,不過是舉例而已,一定是不完全的。

地球物理的研究也有它的基本性。例如地球的成分及各種原質的分布,及地球內部的狀態,這幾個問題搞清楚了,使我們能進而推想地球的演變過程。太陽的輻射對於大氣的影響,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可使我們掌握一種比現有方法更有效的長期天氣預報。許多人會說地球物理是一種新的科學,據我看來,這樣說法是有問題的,也很有理由可以說地球物理是一種古老的而還在蓬勃發展的科學。好幾種天然現象,例如地震,人類已積累了約有二千年的紀錄。在中國的歷史書籍中,地震的紀錄尤為豐富。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看,地球物理問題的研究每每使物理學本身得到重要的發展。例如地球磁場的發現促進了磁學基本概念的奠定基礎。十七、十八兩世紀中,溫度表的設計受到重視,這並不是因為那時的物理學家已經知道溫度概念的理論基本性(事實上,他們還不知道),而是因為農業上須要大氣溫度的測定,醫學上須要人體溫度的測定。在本世紀中,研究大氣中電離子的數目與高度的關係引導到宇宙線的發現。

地球物理是一門需要國際合作的學科。在不久即將來到的國際地球物理年,各國的科學家必定在合作之中表現出和平競賽的努力。我國的地球物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到重大發展,前面已經說過。但這幾年的發展還是一個開端,將來的大發展,還靠我們努力來完成十二年的規劃,使我們能在地球物理的若干部門達到國際水平,並且在國際的科學合作中放出光彩。

最後,我應當講到科聯與各個專門學會的關係。科聯是全國自然科學方面專門學會的聯合機構。它的任務是團結全國的自然科學界,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對於應該成立而尚未成立的學會,科聯應幫助它成立。對於已經成立的學會,科聯應幫助它推動工作。各個專門學會的任務是團結在它的範圍內的科學工作者,使每個會員在推進那一門科學上發生作用,因而使全國向科學進軍的整個計劃得到實現。以地球物理說,在學會成立以後,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大氣光學的研究(夜天光譜的研究)引導到明瞭兩個氧原子合成一個氧分子的機構,並且引導到一種應用。反過來說,物理學上的重要進展也常使地球物理得到重要進展。例如Eotvos設計了靈敏的扭秤,這就使重力的測量大大地靈敏化了。磁性材料supermalloy的實現使做到能在飛機上勘測磁鐵礦。

地球物理原來是物理學的一支,所以有以上所說的它們之間的息息相關的關係。為了地球物理的發展,成立一個專門的學會是有需要的。同時,為了地球物理的發展(當然,也是為了力學、物理學與氣象學等的發展),地球物理學會、力學會、物理學會、氣象學會等應該時常保持聯繫,並且不妨聯合開會,以利交流。地球物理的研究機關招收研究生與研究實習員時,也不宜將專業與專門化的範圍(指報名資格說)定得太狹。

編註:

本文原件為手寫稿,共四頁,藏於葉銘漢院士府宅。原文無頁序,今按文意邏輯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初次成立於1947年8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會擱淺。1950年4月,成立了以趙九章擔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3年12月在「國科聯」(全國科學技術聯合會,葉企孫在文中稱為「科聯」,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前身)領導下重組地球物理學會,成立了該會籌備委員會,但直到1957年12月該學會才正式宣告成立,並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

該文中述及的「不久即將來到的國際地球物理年」指的是1957—1958年度的第三屆國際地球物理年。該文中述及的「十二年的規劃」是指1956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直接領導下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由以上事件斷定,該文應寫於1955年年底至1956年春。

本文摘編自葉銘漢、戴念祖、李艷平編《葉企孫文存》。

葉企孫文存(增訂本)

葉銘漢,戴念祖,李艷平 編

責任編輯:侯俊琳 張 莉

(本期編輯:安 靜)

一起閱讀科學!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能不憶江南?千木勝地 百鳥競啼
粉絲超百萬,顏值創新高:一本科學書為何能紅40年?
心理學的十萬個為什麼來了
你以為的天文學真的是你以為的天文學嗎?
往年雙十一阻撓我們買買買的只有錢,今年不一樣,還有腦子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