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楞嚴經》參習(90)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楞嚴經》參習(90)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楞嚴經》參習(90)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楞嚴經》參習(90)


〔本文〕 :

下面世尊就依憍陳那客塵、主空這個意思來勘驗大眾,就是來考一考阿難以及在會的大眾,看看他們聽了憍陳那一段話之後,這個意思懂不懂,有沒有心得?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來考試,看看我們懂不懂?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

屈指是握一個拳頭。

【屈已復開。】

這展開。

【開已又屈。】

就是握了幾次的拳,讓大家看,大家看到佛這個動作。佛就問阿難: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問阿難:你見到什麼?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百寶輪掌』,是讚歎佛的手掌之好,這是八十種好裡面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這裡不必細說。在我們大眾當中開合,實在這是阿難示現與我們凡夫同一樣的見解,看不出世尊的苗頭。假如阿難要在佛的手掌開合當中,豁然要是悟到動是客塵、不動是主空,他也就證阿羅漢,他沒悟。到後來宗門這些禪師舉手擎拳做這些動作來比劃勘驗學人,可以說這個方法不是他發明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就用過這個手法。這裡面密意很多,用心就是要叫人自見自悟,很可惜阿難沒悟。佛再進一步提示他: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

這一提示,確實對我們理解是幫了一個很大的忙。這是外境,佛用手舉出拳眾中開合,這是外境,是屬於色塵。我們眼根對的是色塵,色塵有開合、有生滅;我們能見的見性,見性不開合。開合的不是自己,不開合的是自己。佛看到阿難不悟這個道理,這才給他一個提示,希望他從這個提示當中能夠覺悟,所以下面阿難也漸漸懂得這個道理。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阿難一直到現在,前面多少次問答,沒有一樁事情答對,現在像個樣子了。但是諸位曉得,世尊要不這麼提示一下,他還是不懂,還是不曉得迴光返照。憍陳那現身說法做了個榜樣,佛又在此地做了個提示,這在教學法里是最高明的教學法,誘導一個人走向開悟的道路。但是這種手法可以說是很粗、很淺顯,就是動靜非常的顯明。佛也是看阿難是個初學的人、沒入門的人,首先叫他在粗淺的境界裡面決定哪個是動、哪個是靜,叫他自己辨別動靜兩種不同的境界。阿難體會到佛的意思了。下面就更深,再進一步來提示他:

【佛言。誰動誰靜。】

這就進了一步。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這一句答得好,這是真正的有了心得。諸位要曉得,佛手這裡說一個「動」,「你這個手是動的,我這個見是靜的」,有沒有悟?沒悟。為什麼沒悟?常住真心它不是動靜的靜,它是寂靜,寂靜不是動靜的靜。動靜那個靜還是動,為什麼?它是相對的,由動顯出它的靜,由靜顯出那個動。而常住真心是如如不動,超越了動靜,這才叫真正的寂靜。阿難這一句答得好,『尚無有靜』,靜也說不上,因為你說上一個靜,再問問,它什麼時候動過?它要動過之後才能叫靜,從來都沒有動過,連靜都安不上。『誰為無住』,無住就是動,連靜都談不上,還談什麼動!這個境界好,這是真正有了心得。下面佛給他印證:

【佛言。如是。】

從此以後,阿難漸漸入了門、漸漸入了道。諸位同修在這裡應該要留意,阿難這是剛剛要入門,門還沒入,方向對了,方向很正確,佛再進一步的誘導他。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

這是佛在手掌放光。

【在阿難右。】

這光在阿難右面。

【即時阿難回首右盼。】

佛光在阿難右面,阿難就把頭轉過來看一看。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這光忽然又放在阿難左面。阿難往左面看看,就是阿難頭搖動,一會右、一會左,頭搖動,這是示現一個境界。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你現在為什麼頭搖來搖去﹖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

拐了好大一個彎,就是要問這句話。因為前面境界是靜的,佛手這個境界是動的,自己是靜的。現在是境界動,他自己頭也在動,這就比前面意思要深一層。所以再問問他,是你頭在那裡動,還是你見性在那裡動?我們看阿難答覆的。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這答話跟前面意思是一樣,見性動靜二邊都不落。我先前給諸位舉的比喻,我們心裡的念頭是動的,我們身體這個細胞的新陳代謝剎那剎那都是在動,是生滅的,可是我們的見性卻是不生不滅的,就在我們這個一身上,誰是自己、誰不是自己,這不很清楚的看出來了嗎?我們能見的見性、能聞的聞性從來也沒有動過,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講過多少遍,也舉過多少譬喻,諸位要是悟入進去之後,你的人生宇宙觀必然改變了。什麼樣的境界?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正像《心經》裡面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照就是觀照般若,五蘊,我們這個身,物質的身體這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五蘊就是身心,我們整個身心原來是空寂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此以後一切苦都沒有了,苦因是煩惱,一切煩惱不生,一切的果報不受,這多自在。沒有悟的時候我們有五種受,苦樂憂喜舍,有五種受,悟了以後這五種受沒有了。當前所受是暫時的。為什麼說暫時的﹖迷的時候才有,悟了就沒有,所以是暫時的。

什麼樣的苦不受?六道輪迴之苦不受,這才叫學問真正的成就。超越不了六道輪迴,談什麼成就?現前苦樂憂喜舍還沒有看破,我們談不上功夫;苦樂憂喜舍看破,真正有了主宰,一切境界裡面能如如不動,這叫做功夫。我們從《楞嚴經》看到這個地方,第一卷快完了,阿難尊者才得一點消息,此地所講這是一點消息,他得到了消息。這個消息是親自得來的,不是聽別人說的,在四加行裡面這叫煖法。好像雖然還沒有接近火,暖氣已經先感受到,他已經覺得溫度漸漸在上升。阿難目前是這樣的一個境界,佛給他印證:

【佛言。如是】

好,很正確。在此地我特別要提醒諸位同修,無論是什麼人,在你大徹大悟之前,一定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保持的時間是長是短,與個人根性有關係。根性利的,時間短就入大徹大悟;鈍一點的時間長,有了這個境界,說不定三、五年之後才開悟;根性利的,這個境界現前,一、二個月當中就開悟。所以這境界現前是好境界,就是確實把賓主塵空分得清清楚楚。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

這些話都好懂,但是佛所講的話是話中有話、言外有言,我們要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言外之音我也不必說出來,讓諸位自己去揣摩,如果揣摩不透,你可以看看古人的註解。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可以看看。但是最好是先揣摩然後再看看,先揣摩什麼?看看我悟的道理,再把這圓瑛法師的《講義》打開對對看,我悟的跟他一樣不一樣?如果不一樣,比較比較是我的高明、還是他的高明?這樣才有受用。如果要想偷懶,這個不懂,不懂好,馬上查《講義》看看,把自己的悟門堵死了,這不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好的方法是不看古人注子,自己去悟,悟了之後跟古人兩個比較、對照,這是好辦法。

下面是世尊責備大眾的話,當然也是開示的話: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這一句是責備,前面已經開顯,一切動搖不住之物是屬於客塵,不是實實在在的身、實實在在的境。這個話意思很深,正是《金剛經》裡面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現在自己認為這個身就是我自己的身,外面境界是真實的境界,大錯了,這叫迷,這不是悟。此地所講的身,就是我們一般人在佛門裡面所羨慕的「金剛不壞身」,所謂境是如如不動的境,《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佛身、佛境界,那是真實的;也就是《般若》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真實相。我們『以動為身,以動為境』,這是錯的。可是我們想想,哪一個在日用平常之中不是以動為身、以動為境界?一味的執著而不肯舍離,正是佛祖所謂「逐妄遺真,自招生死」。下面我們看佛所講的:

【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這個意思是緊接著前面,既然前面已經說明,如果真正體會到,承認動是身境,就應當要悟知身境全是客塵,身境既然是客塵,就不要再執迷,這樣就超越輪迴,就了斷生死。佛這個責備是有很深的意思,正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話聽懂了,意思也明了了,也有一點彷彿像阿難尊者的樣子,可是怎樣?事實上境界轉不過來,我們還是執著這個皮囊是我的身,一天胡思亂想的這是我的心,不能捨棄,這就是境界轉不過來。『從始洎終』,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念念生滅』,這就是起惑、迷惑,對於自己的本身、對於外面的境界完全不了解,真實狀況不了解。下面兩句: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這是造業。在此地『遺失』兩個字是比喻,『真性』還會遺失的嗎?不會的。為什麼說遺失?因為迷。迷了真性起不起作用?真性還是照常起作用,不能說迷了真性就不起作用,迷了還是起作用。迷起的作用跟悟起的作用根本就沒有兩樣,什麼地方不一樣?悟的時候起作用是念念明了,一切都明了;迷的時候起作用是念念無知,不覺。這些話都是真實話,諸位入不入這個境界是另外一樁事情,那就剛才講的,是各人行解功夫的問題。我們眼前一切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的真性所起的業相。悟了,在佛的地位上也是這個相;迷了,在凡夫這個境界還是這個相,所以說在聖不增加一點點,在凡也沒有少一點點。可是悟的人,一切明了這叫做菩提,身心清凈絕無煩惱這叫做涅槃,悟的人他就有這麼自在。迷的時候雖然一樣起作用,他對於事事物物都不明了,身心與境界相接觸的時候,生許許多多的煩惱。所以我們說,迷悟不同的地方在哪裡?是感受不一樣。悟了以後一切法都得其正,迷了叫『顛倒行事』。迷了,天天念佛、拜佛都是顛倒行事;悟的時候,世間法都是佛法。這個境界是很高的境界,愈說愈難懂、愈說愈玄,給諸位說,事實是這樣。悟了之後叫事事無礙,所謂「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悟了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悟的時候處處成障,所接觸的都是障礙,一天到晚念佛還是障礙,念佛還生煩惱,所以佛法著重在個悟處。下面一句說: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

這就是說的苦。你看看,惑、業、苦,佛在《楞嚴經》里這六句話怎麼說?前面講遺失,這個地方也講『失』,這個失都當作迷失講,並不是真正失,是迷。『認物為己』,物是什麼?森羅萬象,這是外境,我所有、自己現前這五蘊的身心這是物,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一切苦報的根源。

【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六道輪迴從哪來的?誰叫你在輪迴裡頭流轉不息生生死死?誰叫你,誰主宰你的?這個現象與玉皇大帝不相干,外國人的上帝也管不著,與閻羅王也沒交涉,誰製造的?自己製造的。在這個地方佛說得很簡單,就是認不清哪是客、哪是主。憍陳那尊者所以能夠超越輪迴,證得菩提涅槃,他的本事就是認得哪是客、哪是主。在此地雖然沒有很明顯的說明,可是消息都透出來,佛對於阿難兩次的勘驗就很明顯,見性是主,除了見性之外的皆是客。我再拿《心經》前面這幾句話,《心經》大家常念,二百六十個字好記,「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主,五蘊是客;照見是不生不滅,色受想行識是有生有滅;照見那個照是不動的,受想行識是動搖的。《心經》天天念,有幾個人從《心經》裡頭悟入呢?

至此「十番顯見」第二段到這裡講完。

——依凈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楞嚴經》參習(9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楞嚴經》參習 89
「斷諸煩惱」——「以觀自照,抉擇分明」——「觀自在」
?「寂然調順」——「攝心正助,相應不散」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楞嚴經》參習 88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