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有志青年到閑隱雅士的王維
喜歡古詩詞者無不知道王維,這位盛唐詩人的代表,創造了水墨出水畫派,有「詩佛」之稱。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擅書畫,亦通音律,多才多藝,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所以,我們大多都知道王維不僅詩寫得來,還參禪,他的許多詩如一幅幅優美的山水畫。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如」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除此之外,他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相思》)、「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等等,更是膾炙人口,廣為傳誦。
然而,我們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王維曾經是一個渴望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有志青年。這從他的組詩《少年行》中可見一斑——
少年行(其三) (唐)王維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王維的這首《少年行》,圍繞「英雄」詠少年英雄。
首句狀其射技超群:詩人攝取了少年的一個造型?英雄力大無比,技高絕倫,可左右開弓,兩手同時掰開兩張硬弓;次句狀其臨陣膽氣:「虜騎千重」,豪氣衝天,闖將過去,如入無人之境。兩句內容上互為因果,一個氣貫鬥牛、武藝高強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第三句摹其戰鬥風姿:詩人以「金鞍」為映襯,鏡頭對準「偏坐」這一姿勢,又以「調白羽」這一特寫鏡頭,突出主人公的雄姿英發。最後一句繪其赫赫戰果:借「五單于」紛紛被射下馬鞍的畫面,再現少年英雄所向無敵,殺得匈奴潰不成軍的輝煌戰績。
全詩藉助四幅有內在聯繫的畫面,分別從少年的「技」、「膽」、「姿」、「績」方面下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威風凜凜、馳騁沙場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詩人積極的政治理想。這從他的 「縱死猶聞俠骨香」(《少年行·其二》)等詩句中,也可以看得出。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王維有了這麼大的變化呢?
當然是政治環境使之然。
第一,官場紛爭讓他心灰意冷。開元九年進士擢弟後調大樂臣,因伶人舞黃獅犯了個管理不力的小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直到愛才惜才的張九齡當上了宰相,王維才被張九齡提拔回京,任右拾遺,一年後,又當上了監察御史。
後來李林甫當政,王維的恩師張九齡被貶,政治空氣由清明而渾濁。張九齡見逐,不僅意味著王維政治靠山的喪失,而且也象徵著封建開明政治的幻滅。在這樣一個政治背景下,一方面對官場感到厭倦擔心,另一方面也還留戀名祿,不能決然離去。
第二,安史之亂給他重大打擊。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
政局的變化無常讓他心冷,四十多歲的王維,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描寫了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富翁和樵夫,誰更快樂
※別人你的語言變成利劍
※小的瑕疵和整體的美好,你選哪一個
※名人的幽默,你不服不行
※深秋,我們一起來讀一首險被糟蹋的好詩
TAG:三養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