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歷史是活的

歷史是活的

原標題:歷史是活的


舊時的關帝廟前常掛一副對聯:「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聯中句意甚是明了,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必然記得書中曾多次出現關羽與春秋相關的字句,尤其那句「關公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雖然未曾明言關羽讀的可是春秋,但讀者看完之後總是情不自禁地將這二者聯繫在一起。


其實,關公秉燭夜覽到底讀的是什麼書,後世頗有爭議。有人說他讀的是《春秋》,有人說他讀的是《左傳》,譬如裴松之就在陳壽《三國志·關羽傳》的注釋中寫道:「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不過讀《春秋》也好,讀《左傳》也罷,顯然關羽讀史書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退一步講,關羽讀《春秋》也是事實。

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試想,一個戎馬倥傯的將軍在動蕩的時局中仍不忘勤讀史書,史書必有其獨特的魅力。我們生在太平年間,得閑時,豈非更應該讀點史書?


說得通俗一些,史書就是寫歷史的書,而歷史是過去人的生活軌跡。人有來處,方有去處,知來處,方能更好地去往去處。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讀史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對照古人的言行找到自身的長處和不足,也可以從曾經發生的事情中找到自己需要學習或摒棄的要點,讓自己有一個長足的進步。


毫無疑問,讀史可以知古鑒今。一個生於21世紀的人,通過閱覽史書,可以思接千載,將幾百、幾千年前發生的故事一一在書卷里、腦海里重新回味一遍,也可以因此了解到久遠之前的文化、語言、風土人情,這是一件很神奇也很美妙的事情。


華夏五千年,留存著很多的史書,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寫法,同理,不同的史書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法。比如編年體通史,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這樣的史書有一樣好處,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有一條清晰的脈絡貫穿其中,而它的缺點也很明顯,便是記事太過分散。

讀者在讀的過程中可以順著時間這條脈絡,釐清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然後對每個事件進行標點,使它回到原來的坐標軸上去。又如紀傳體通史,以人物為綱,按時間順序連貫地記述各個時代的史實,讀這類史書,我們如同翻閱一部百科全書,能見識很多我們未曾見識過的東西,領略許多我們未曾領略過的風景,但記事重複是它的一大弊病。此外還有紀事本末體、國別體等類型,利弊半數,各有千秋。我們在讀史過程中就應當去蕪存菁、去偽存真。


既有讀史之人,必然也有一群記錄史實的人。中國古來便設有「史官」一職,史官的職責是對歷史負責,用司馬遷的話說,便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春秋》一書中「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之句便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史官秉筆直書、不懼生死、用熱血捍衛史實的故事,但後世的史官也有部分是有選擇性地「君舉必書」,故而讀法千萬,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我們在讀史的過程中要勇於存疑。任何一本史書都不是完美的,盡信書不如無書。正史之外,我們還應該讀一點散落民間的稗官野史,與之互為印證。


史書的可讀性還在於它並不總是呆板的。譬如《史記》,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前半句話說的是它的史學價值,而後半句話則肯定了它的文學價值。通常編撰史書的人本身就是一個文學家,所以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帶著一些文學意味。譬如二十四史的編撰者們,司馬遷、班固、范曄、陳壽、房玄齡、沈約等等,無一不是名重一時的大文豪。他們的文學修養那麼高,寫出來的東西又豈會寡淡無味?


簡而言之,歷史不僅僅是供人回憶之用,也不只是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更不應該被束之高閣,塵封在書卷中。歷史是活的,是需要人與之交流的,讀史不只是為了讀史,更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借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如此,讀史方有意義。

原載於《中國青年》2017年第22隨筆欄目


~號外~



活動進行中!


【2018年有獎訂閱 中國青年官方優惠 送禮品 (郵寄方式可選擇)】http://k.iapiz.com/h.EjZ2EM 點擊鏈接,再選擇瀏覽器打開;或複製這條信息¥KHJe0hdcmKA¥後打開??手淘??

『活動截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


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雜誌 的精彩文章:

30歲的程序員,註定要平凡了嗎?
你想把什麼留在2017?
今天,北京「動批」最後一家市場正式閉市

TAG:中國青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