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專題|一個人的社交和孤獨的網路狂歡

專題|一個人的社交和孤獨的網路狂歡

原標題:專題|一個人的社交和孤獨的網路狂歡


社交網路同時滿足了我們對於身體隔離與建立聯繫的需求,從而大大增強了我們對社交的控制權:我們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現實交往中可能出現的笨拙與尷尬、失言和冷場,而且也能夠最大程度地管控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但同時,我們不難發現當代的社交生活已顯露出某些危機:無論是主動地或是被動地,我們既不再樂於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很難察覺到彼此的真實感受,尤其是年輕人,寧願被封閉在自我的狹小圈子裡默默承受孤獨與痛苦,也不願將其真實地示於人前。

今日青年人的社交生活里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在能更便捷地建立聯繫時,很多人卻選擇將自己「宅」起來?為什麼社交軟體日益發達而多樣時,我們卻感到越來越孤獨?當我們能夠更為精緻地管理個人形象時,為何會感到越來越難以活出真實完整的自我?「上網強迫症」與「網路孤獨症」之間的矛盾又該如何理解?



你在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


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最孤獨?以前有個回答是,翻遍了手機里的電話本卻不知道該打給誰。現在有另一個回答,翻遍了手機里的社交軟體,親眼目睹了「熱鬧是他們的」這件事。

人們為了擺脫孤單的狀態而社交,可是為什麼在社交網路前所未有發達的今天,人們卻越來越多地感受著孤獨?


耶魯大學校長彼得薩洛維在2017畢業季演講中說,這是一個人們敲敲鍵盤就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同時和幾百個人聊天交友的時代,然而,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活是圍著互聯網轉,越社交越孤獨。


這種和社會脫軌的孤獨感,伴隨著社交網路的普及而愈加擴大。當大家發現連無邊無際的虛擬社交都無法拯救自己脫離孤獨的「苦海」時,便會對社交的意義產生質疑,越來越多自稱為「社恐患者」(社交恐懼症)的人出現了。


@文/朱玉芳


她有幾十萬粉絲,過生日卻不知道該請誰


夜雨(化名)從小就想當作家,沒想到卻先成了「網紅」。後來她想改個別的筆名,但是因為之前有好幾篇「十萬加」都是用的同一個筆名,索性就不改了。因為她的一位網紅朋友說,網名最好都叫同一個,這樣易於粉絲辨認。


現實生活中,夜雨並不喜歡被粉絲認出來。有一次她去看話劇的時候被粉絲叫住了,讓她感覺有一點不安。粉絲說看照片以為她有一米七,見到真人感覺「和照片不太一樣」。


其實夜雨身高只有158cm,為了讓自己顯得更高更瘦,她在社交網路發的全身照有好多都用美圖秀秀拉長過。每發一張自拍,她大概要花半小時找到最佳角度,然後再用半小時修圖。


她知道網上的人氣不會持續一輩子,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一旦過去,她可能就要另謀出路。自己的生日臨近,夜雨卻不知道今年該怎麼慶祝。

「因為忙於工作,我這一年來基本上沒有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和婚禮,到了自己的生日,也不知道該邀請誰。雖然每發一條朋友圈或者狀態就經常能有上百個人點贊,但所有的平台都是面向公眾,都要代表自己的形象,經常寫了又刪,有時候也覺得挺沒意思的,根本沒有生活了,我簡直住在網上。」


@文/冬驚



「約嗎」的「元意義」:總有曖昧在身邊

我們故作熟稔地用網上的昵稱互相寒暄,而「愛好」上的些許共鳴,也許並不能彌合我們在成長經歷、教育背景乃至生活方式上的溝渠。


這個尷尬的處境就像是,你約到的旅伴在行程規劃、行動效率乃至攝影審美上與你簡直堪稱「soul mate」,但ta打發時間玩的遊戲卻是你最討厭的——無論如何,「約」到的夥伴依然是個陌生人。


哪怕大數據的分析再精確,寥寥幾個標籤都無法寫下我們的全部備註,當「飯」、「球」、「電影」的話題殆盡,我們瞬間無話可說卻又無可遁形,只好強顏歡笑地說:加個微信吧。轉身屏窺一下對方的朋友圈,也許再翻幾個白眼,互道珍重,再也不見。


也許「約文化」投射的是更為敏感的情感需求,我們害怕的是「看起來太孤單」,但「約」的悖論在於,「弱關係圈」似乎無法沉澱。


換句話來說,陌生人社交對於我們而言,是基於心境、地域、人際環境變化隨時可能消失的「時令河」,抑或最終會流入「泛熟人社交」的汪洋大海。


也許我們其實早已默認自己「真的孤單」,而「約友」的意義僅僅是,讓自己不要「看起來孤單」——無論出於不甘、掙扎或是一點點虛榮心,「去海底撈吃飯對面放了一隻玩具熊」這種事實在太可憐,習慣於在聊天對話框打出「哈哈哈哈哈哈哈」的年輕人們才不會承認自己是值得憐憫的「零餘者」。



「約」的樂趣實在寥寥,誤解叢生——一方面,我們傾向於認為自己是特別的個體,以至於真實夥伴無法觸及自己敏感的心弦;而另一方面,我們卻輕易相信能夠用「標籤」和「組群」的方式找到同好,抱團取暖。


在現代都市這樣的龐然社會共同體之中,縱橫涌動的機遇、壓力、命運將年輕人層層包圍。強烈的自我意識、對真理與理性的信仰、乃至浪漫的樂觀主義被逐一打碎,「無意識的」、「本能」的東西成為追逐的對象。


而在交友網站上「約友」的新奇感就像是深夜中的氣泡水——我們知道那一絲刺激的甜味是味蕾在撒謊,但舌尖上美妙的氣息讓人得到慰藉,在那一瞬間,我們可以肆意想像,自己正在從荒寂的孤島上泅渡突圍。


@文/韓冬伊


節選於《中國青年》第22期專題欄目


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雜誌 的精彩文章:

歷史是活的
30歲的程序員,註定要平凡了嗎?
你想把什麼留在2017?
今天,北京「動批」最後一家市場正式閉市

TAG:中國青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