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了「通緝」網路段子來源,我加了無數個陌生人

為了「通緝」網路段子來源,我加了無數個陌生人

原標題:為了「通緝」網路段子來源,我加了無數個陌生人


朋友圈裡「點擊全文」的段子已經盛行了很久,我一直很好奇,它們都是誰編的?除了民間智慧以外,一定也有專業人士在進行「創作」。


我身邊可沒有段子手,也從未了解過段子產業,大概在百度上翻了翻,也沒看出個端倪來。說白了還是我的動機不夠,對這個產業的運行機制不夠感興趣,我只是想以我的方式了解一下,從末梢向中樞,從現象到本質。

其實去年夏天,我就有過追查朋友圈段子源頭的計劃,這個思路很簡單:


1,在朋友圈隨便找到一則文欄位子;


2,聯繫這條朋友圈的主人,請求對方把他看到這條朋友圈發布者的名片發過來;


3,把這個上一層朋友圈的主人加為好友,詢問再上一層,如此繼續。

我理想中的情況是:逐層追查到某個段子的創作者,然後呢,不知道,也許跟他聊聊。我原本估計的難度也只是層數的問題,也許要追查成百上千層,或許根據六度分隔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我可以很快找到作者,或是陷入一個人際關係的死循環。但如果可行,這或許將成為一個行為藝術計劃。


但現實是,追查到第三、四層,就沒法進行下去了。要麼加不上好友,要麼對方不配合。我並不是一個善於交際並且言簡意賅的人,嗦,抓不住重點。所以當我試圖在字數有限的驗證信息里把自我介紹、計劃意圖和社交辭令全都表達清楚時,往往要做點犧牲,要麼不明所以,要麼不夠客套或引起誤會。


經朋友提醒,我實施計劃前,還需要確定這不是個陳年老段子,否則更是無望。具有時效性的段子更具追查價值是肯定的,根據即時發生的新聞熱點編出來的段子,在事發後短時間內迅速追查,傳播的層數還不太多,還是有可能找到作者的。經我搜索,大多數社交網路中突然冒出頭的段子此前並無蹤跡,不很理想但值得一試。


我想,這個計劃也許需要一點調整,隨著我一層層往上加,關係越遠交涉難度越大,我的工作量也會很大。儘管我已經把寫在驗證信息里的話複製下來隨時調用:「你好,冒昧加一下,我有一個追查網路段子來源的小計劃,希望你能幫個小忙,謝謝!」但跟每個加到的人還需要費些口舌解釋。


不知建一個微信群是否更好操作,這樣每個人都由他的直接微信好友拉進來,新加進來的人只要閱讀我寫的群公告就會很快明白是怎麼回事。但建群的想法在第一層就被否決了,確實,如朋友所說,「拉群很唐突」。儘管去年年初我建過由互不認識的成員組成的虛擬社交實驗群,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還是挺奇怪的。

我不得不重複去年的工作,一層一層往上加,依然加到第四層就卡住了。結果我預料到了,只是這次更生氣。第三層關係,我就在驗證信息里解釋了幾個回合才勉強通過。到了第四層,對方已經很不友善,我的解釋還沒發出去就被對方拉黑了。我知道這年頭不少人有社交潔癖,或者,可能當我是最新騙術了吧。



總之,這個計劃至此終結,宣告失敗。不知道有沒有社會學者研究過社交的能量層級遞減問題,也就是,不管我多麼樂善好施有口皆碑,隔著三四層關係,就是完全的陌生人,積極的影響力幾乎為零了。當然,這也許不值得研究。


而讓我更為感慨的是:由受眾人群向媒體的回溯是非常困難的,這個過程或許本身就是不可逆的,除非你擁有強大的金錢、權利,或是其他類似能量,比如配合就給紅包,或者以警察或媒體的身份進行調查。不過,這種調查方式可能已經十分老派,這個年代,想要了解一件事情有無數種方式,動用網路資源也許可以跳過層級的束縛,正像朋友告訴我的,用一些大數據的辦法應該不難辦到


然而我的計劃關注的其實就是這些可以跳過的層級本身,這個試驗的意義正在於檢驗傳統的、落後的、蠻力的方法在應對一些互聯網事件時是否奏效,那麼結果看來,差不多是行不通的了。


原載於《中國青年》2017年第20期


~號外~


活動進行中!


【2018年有獎訂閱 中國青年官方優惠 送禮品 (郵寄方式可選擇)】http://k.iapiz.com/h.EjZ2EM 點擊鏈接,再選擇瀏覽器打開;或複製這條信息¥KHJe0hdcmKA¥後打開??手淘??


『活動截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


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雜誌 的精彩文章:

專題|一個人的社交和孤獨的網路狂歡
歷史是活的
30歲的程序員,註定要平凡了嗎?
你想把什麼留在2017?
今天,北京「動批」最後一家市場正式閉市

TAG:中國青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