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文丨達芙妮

-

導語:

人這個東西,很多時候看上去似乎有頭腦、有理性、有分析、有決策,而且說起話來頭頭是道,

但其實我們好多人的前半生都是為父母而活著,並被他們所給的「差評」套住了。

在諮詢室里我見證了太多這樣的人的故事:

因為父母無意而偏差的教育方式,他們緊張地過著生活,自我攻擊,壓抑自己......

他們的生活和內心充滿喧囂和衝突,渴望平靜,卻總無法真正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圓滿……

故事一

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時刻緊張焦慮的湄

我的一個來訪者湄,總是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里。

但是她並不能說出這種焦慮。

她隱隱地覺得自己不對勁,但是她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湄最初來諮詢,不過是因為關係的問題,在很多次諮詢過後,我們捋清了很多湄關係上的困境,

突然慢慢地覺察到掩藏在關係外表下的湄的焦慮問題:

那就是湄總是處在一種瀰漫性的焦慮狀態里,但是她對此似乎一無所知。

或者說在長久的生活里,湄已經默認了這種焦慮的合理性:

認為人就應該緊張焦慮的活著。

為了緩解這種焦慮(當然湄不清楚這種動機),湄總是讓自己處在十分忙碌的「趕任務」狀態,

所以看上去她總是十分的勤奮,不讓自己有一絲空閑的時間。


忙著報這個班,那個班,湄的生活密不透風。

同時她還關注了幾百個公眾號,利用業餘間隙見縫插針的充電。

湄說她不敢取消任何一個公眾號,唯恐錯過什麼信息。

但是即便是處在這麼上進忙碌狀態的湄,她還是有著嚴重的焦慮。

焦慮總是會在每個閑下來的時間裡衝進來,比如下班等車的時候,洗澡的時候。

每當這時候,湄的心情就變的極度的糟糕,

這種糟糕的心情有時會讓她抓自己女兒的頭髮,想打女兒。

但湄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後來通過諮詢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

從小生活在親人互相攻擊家庭氛圍里的湄,每天讓自己假裝處在勤奮刻苦的忙碌狀態,

是一種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每個人都時刻處在一種被攻擊和否定的危險里,

所以湄緊張焦慮的性格不過是這種幼年生活的一種適應和延續。

現在的湄,即便已經長大,而且有了孩子,

但是緊張焦慮作為一種背景色,作為一種習慣還是停留在她的生活里。

畢竟,她從來沒有體驗過輕鬆愉悅的生活,

不知道如何讓自己放鬆下來。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她還以為:人就應該時刻忙碌緊張,不能讓自己閑下來。

所以一閑下來的湄,就對自己充滿了各種攻擊。

其實不過是因為湄的父母早年見不得湄有空閑的時刻,

父母的詛咒、辱罵一直驅趕著她,並且這些詛咒、辱罵一直潛伏在她的身體里,代替她管理著自己。

在看清了自己真正為什麼焦慮和這麼攻擊自己的真相後,

湄才發現自己接近40歲的人生其實一直為父母活著:

做一個時刻忙碌、免得被父母否定和指責的小孩。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故事二

處在衝突與自我憎恨里的杼

杼是我的另一個來訪者。

杼的問題最開始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

後來隨著諮詢的深入,漸漸地我發現杼的生活基調是:衝突和自我憎恨。

杼的最主要的特點是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

她不允許自己浪費時間,特別上進,

為此她總是為自己制定嚴格的目標計劃。

但是無一例外的,在執行這些目標計劃的過程中,

她都失敗了。

於是,杼就時刻地陷入到這種強烈的自我憎恨和衝突里,

就像大戰風車的唐吉柯德,總是處於內耗之中。

另外,我還發現杼的生活是沒有目標的,看上去她總是為在自己制定目標,

但其實這些目標歸根結底只有一個:讓媽媽滿意。

所有基於「讓媽媽滿意」制定的目標都不是基於杼的喜好制定的,都相對比較功利,

杼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充滿強烈的結果導向,

也就是說其實她對她自己所做的事情毫無感覺。

而且當杼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她就會陷入到強烈的自我憎恨里,

在一次潛意識的探索里,杼終於說出了那個讓她總是處於衝突狀態的真相:

她壓抑了自己的攻擊性。

- - - - -

原來杼有一個性格強勢的媽媽,這個媽媽幾乎從來不關注杼的感受,

而總是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並且總是否定指責杼,

當杼做得不好的時候,媽媽總是拿主流的標準去嫌棄她。

媽媽總是在攻擊杼,嫌棄杼沒有達到主流標準的要求。

所以長大後的杼把這些攻擊攜帶在自己身上,

並且為自己制定一個個的外界目標,不允許自己有一點時間浪費,

就是這麼自虐地活著。

孩子對母親的忠誠常常讓人震驚。

儘管了解了很多心理學,杼在意識上對媽媽頗多微詞和不滿,知道媽媽有很多做的不對的地方,

可是當她看到她自己在潛意識深處是如此的愛著自己的母親時,

她第一次突然嚎啕大哭。

這麼多年,杼就是這樣活在這種自我憎恨里,折麽自己。

她代替著媽媽對自己進行著絞殺,代替著媽媽對自己進行著懲罰。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媽媽滿意,

但是這種對自我的憎恨和不能表達的對媽媽的恨,

又有著讓她想毀滅一切地歇斯底里。

當我們幫杼理清她潛意識裡壓抑著的「恨」,

看見這些「恨」,把它還給媽媽,

這些被封存了的如同詛咒的黑色能量才能離開她的生活。

杼的前半生就像一個被詛咒了的巫女,當這些咒語被解封的時候,

我第一次看到杼變的柔軟。

她開始哭泣,她開始新生了,像嬰兒一樣。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故事三

壓抑到沒有感受,只能用生病表達情緒的菀

我的另一個來訪者菀,智商非常的高,學業非常的優秀,屬於狀元級的人物,

但是這樣的一個精英中的精英,其實是個曾經「丟失了自己」的人。

用菀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曾經一刀一刀地殺死過自己。」

菀最初諮詢的問題是婚戀問題,

但是隨著諮詢的深入,

我們越來越發現,菀在親密關係方面的困擾源於她不夠良好的親子關係

菀在佷小的時候就被送到爺爺奶奶家生活,後來又被接回家,十幾歲的時候又被送到國外讀書,

處在這樣動蕩不安狀態里的菀,其實沒有跟父母締結有質量的依戀關係,她的內心沒有一個穩固的家。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嚴重的是菀有一對對自己要求極高的處處貶低自己的父母。

一方面因為早年的依戀關係質量不高,菀是一個從小就不會向父母撒嬌和索取的小孩,

她在父母面前是生疏的、膽怯的,甚至她從小就學會要討好父母而不是被父母寵愛。

另一方面菀的父母總是處處指責她,挑剔她,

甚至因為一些家庭的其他原因,而把怒火遷移到她身上進行發泄。

菀就像一個家庭的救火隊員一樣,承載著父母無盡的負能量。

但幸運的是菀天資聰慧,所以她學業很好。

「那是我唯一可以獲取認可和愛的方式。」菀說。

「我努力的取得好成績,為了換取老師的愛,那僅有的一點光亮」。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

一個在外似乎能征服所有領域的菀,其實在家是一個被父母隨意欺負的可憐的人。

好像似乎不論菀怎麼做,媽媽總是能找到她做的不好的理由,並且經常歇斯底里的罵她。

每次上班回家,她都要磨蹭到很晚才回家,每次父母離開她,她都要大病一場,作為壓抑的釋放。

在潛意識探索里,菀說自己不過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個「小丑」,

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取悅別人,讓別人開心,犧牲掉自己的生活,也不敢表達真實的感受。

我感覺有兩行無聲的熱淚隔著屏幕從菀的眼角流下來。

菀說生活太難了,自己中學的時候走在大街上曾經想過被車撞死,一死了之,但是她沒有,

後來她就決定「殺死」自己,不讓自己有任何情緒,這樣可以「活」下來。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 - - - -

在經歷了若干次的諮詢後,菀突然陷入了抑鬱狀態,

我隱約的感覺到了那種恨,從潛意識復甦過來的恨

終於,在接下來的2個小時里,菀表達了出了這種強烈的排山倒海的恨。

傾倒出這種恨以後,菀被冰凍過的自己一點點地緩解。

其實菀一直活在一種「抑鬱」的狀態,但是因為她對自己的壓抑太深,她已經習慣了這種壓抑。

她也沒有太多情緒,但是她知道她不快樂,她常常遲到,對生活沒有激情和活力。

她原以為自己的人生就會是這個樣子。

為了父母,即便得到了全世界的誇獎,菀也不以為意。

菀一直覺得自己是世界的局外人,跟這個世界沒有鏈接,

這個世界不需要她,自己是多餘的。

在很多很多獨處的時候,菀是找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的。

一個悲傷的事實就是:其實只是因為她有一對錯誤的父母。

一對永遠不誇她,不認可她,永遠在貶低她,看不起她,認為她什麼都不好的父母。

即便這個孩子是個天才,全世界都看得見。

但是她的父母看不見。

於是這個孩子有長達30多年的人生就活在這種內心的黑暗裡。

沒有愛和真正的快樂,只有無盡的壓抑,只有一刀一刀殺死自己。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故事四

把父母的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如果不是見證一個一個的事例,我們不會發現,孩子是如何的忠於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父母,

為了獲取這些,他們不惜扭曲自己的人生,貢獻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活的像祭品一樣。

如果世界上有純粹的愛,我覺得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因為一個得不到父母愛的孩子,是那麼的自我憎恨、自我厭棄、自我傷害,自我虐待,自我折磨,自我攻擊。

他們沒有歸屬,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活在衝突和自殘、自虐里,像一群被詛咒著的孤魂野鬼。

而這些孩子,通常很好,他們有的很漂亮,有的很有才華,有的智商超群,有的無比善良,

但是他們的父母對此視而不見。

他們從不誇獎他們,也不表達愛,

而總是在表達無盡的要求、不滿、嫌棄、辱罵、苛責,有的甚至是咒罵。

他們是一群不被自己的父母看見的孩子,所以他們也總是看不見自己,

他們覺得自己很不好:不合格,不配在世界上,不如別人,厭惡自己。

漂亮的人從不打扮自己,有才華的人施展不出才華,智商超群的不覺得自己智商高是件多麼值得光榮的事,善良的人常常被傷害和辜負,

搞得自己滿身是傷。

他們本來帶著滿身的價值來到這個世界,上帝賦予了他們滿滿的禮物,

他們本來是天使,

可是在一個個問題家庭里被施予了魔咒,於是成為一個對「自己極度不滿意的人」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天使,投胎到這個世界上,帶著本屬於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優點,但是很諷刺的是:

我們的父母眼瞎,

他們是一對庸俗的差評師

活生生的讓我們對自己的自我評價變成:豬狗不如。

與其說這是一篇記錄誤入岐途的人重生的文章,不如說是寫給每一對父母的文章,

真的,很多父母,

你們對待自己的孩子,其實比陌生人都差的遠。

不知道你們想過沒有,你們生下孩子,卻從不認可孩子,只會表達對孩子的不滿意和嫌棄。

你們生下孩子,卻不給過他們愛,只給他們無盡的高要求,並且傳遞出對他們無比的恨。

好像他們的出生和存在是個錯誤一樣。

當然我知道,這裡面的父母很多並不是意識上故意這麼做,

而是她們缺乏知識或者人格有欠缺或者缺乏一些其他能力,在潛意識裡不知不覺的就這麼做了。

但結果是,那些不經意的言語,日復一日地對一個人造成多麼大的傷害。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差評還給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寫在最後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看過很多的文學小說,有很多是描寫家庭的虛偽、掩藏的罪惡以及對人的扭曲的。

但是在心理諮詢室,我見證的是太多無知的真實的「慘劇」在重演。

有時我會想,是小說被誇張呢還是生活更誇張,到底哪個是魔幻現實主義。

我其實並不想把家庭寫的這麼可怕的。但是我想了想,覺得我應該把它寫出來。

所以,每個人,反省一下自己吧,好好的謹慎的看看自己,在家庭里的一言一行。

尤其如果你想有孩子,真的要想明白,你有能力給他們愛嗎?

重要的是如果有了孩子,要真正的看到你的孩子,她的特點,她的優點,並且好好愛她們,認可他們。

至於其他陷在泥濘里的人,讓我們理順我們的前半生,把父母給予的不合理的一切都還給父母吧。

「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請把這句話大聲地喊出來。

只有扔掉父母送給的桎梏,我們才能真正地開始愛自己。

好好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從此真正地為自己活著。

- The End -

- 壹心理專欄作者簡介 -

達芙妮 / 心理諮詢師

人道主義踐行者

作者公眾號:工業時代的月亮(ID:gysddyl)

心理學家:為何「吃什麼」會成為中國年輕人的世紀難題?
愛情實驗室:如何用5句話殺死你的愛情
看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究竟是為啥?
離職心理指南:有這幾個信號,你可能需要跳槽了
心理學解讀:幾乎所有的焦慮都源於這一個小問題

TAG:壹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