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這是我的……」孩子,你怎麼那麼自私?

「不!這是我的……」孩子,你怎麼那麼自私?

01

表姐最近很苦惱,常常跟我「吐槽」她那4歲的女兒囡囡。

「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會變成這樣,雖然有點難以啟齒,但我發現囡囡好像變得很自私。」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大概是從囡囡3歲的時候開始,表姐突然發現囡囡變成了一個不愛分享的孩子。

3歲以前,家裡來客人或親戚,有時候會和囡囡玩一些互動遊戲:「囡囡,這個玩具好漂亮,可以給阿姨玩一會兒嗎?」那時候的囡囡,還會毫不猶豫地和叔叔阿姨們分享自己的東西。但3歲之後似乎完全變了模樣。不僅不愛分享,甚至還愛霸佔東西

「經常霸佔家裡的東西,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讓別人吃,霸佔著,到最後又吃不完,白白浪費掉!」

表姐告訴我,有一次囡囡的奶奶上表姐家小住,正巧來的那天表姐買回來了一盒又大又甜的草莓,正要端上來讓大家一起嘗嘗鮮。平時就很喜歡吃草莓的囡囡突然就衝上來,把草莓一下攬入懷中,嘟著嘴撒嬌:「我的草莓!不許吃!」

表姐平時性格也比較沖,一聽到囡囡這樣蠻不講理,就立馬抬高了聲調:「囡囡不能那麼小氣!給奶奶吃個草莓都不行嗎!再說了,這草莓是我買的,我說給誰吃就給誰吃!」

囡囡不吭聲但也不示弱,嘴噘得老高,緊緊地環著那盒草莓,和表姐對峙。奶奶平時就很疼愛這寶貝孫女,眼看著囡囡的眼淚就要奪眶而出,趕緊出來打圓場:「算了算了,幾個草莓而已,孩子愛吃就給她吃嘛!」轉身又對囡囡安撫道:「囡囡吃,奶奶不愛吃這玩意兒,不跟你搶~」

類似這樣的事情後來也發生了不少。剛開始幾次,表姐還不太在意,認為囡囡還小,以後等她慢慢長大就會懂事,再加上自己平時多注意一些這方面的教育,一定會有好轉的。沒想到,轉眼已經4歲的囡囡似乎越來越變本加厲了。

02

實時上,囡囡的這種情況,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物權觀」的覺醒。而這種「物權觀」的外在表現就是所謂的「佔有慾」、「不愛分享」、「喜歡霸佔」等。

「物權觀」是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而發展的。一般在幼兒時期,孩子還不能分清「我的」、「你的」、「大家的」等概念,在她們心裡,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伸手拿。等到稍微長大一些,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認識到某些東西是自己的,因此就會想要捍衛自己的權利,進入了「物權敏感期」。而等到上了幼兒園,同伴對TA的影響逐漸變大,社交行為的過程中便會不知不覺催生出「分享行為」

當然,每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狀況不相等。受家庭及周圍環境的影響,有些孩子可能會較早經歷這樣的時期,有些則會晚一些,家長大可不必過度焦慮。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交過程可能會產生「分享行為」,但並不意味著到了某個時間截點,孩子就會自動獲得「分享」buff。家長、老師的積極引導,以及平時日常生活中大人的潛移默化是極其關鍵的。

03

著名的美國家庭喜劇《摩登家庭》里,有一集就專門講了關於孩子的「分享」問題。

莉莉是一個被一對美國同志夫夫收養的越南裔女孩。在那3歲那年,她的兩個爸爸向她徵詢意見,是否願意家裡再收養一個弟弟?結果莉莉惡狠狠地回答:「我討厭寶寶!不要寶寶!我想弄死那寶寶!」甚至,當看到爸爸抱著朋友家的寶寶時,會直接衝上前把寶寶推開爸爸的懷抱,並大叫:「這是我爸爸!」

兩個爸爸這時候才意識到,也許是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導致莉莉變成現在這般模樣。

大爸爸的過度溺愛。大爸爸是個家庭主夫,照顧莉莉、做家務、掌管整個家庭的生活起居。平時對莉莉非常溺愛,導致莉莉非常依賴大爸爸,凡事都喜歡和大爸爸膩歪在一起。比如:

提前從幼兒園把莉莉抱回家;

喂飯、幫擰瓶蓋,凡事親力親為;(註: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特別是「喂飯」這種事,是絕對不提倡,且以此為恥的。)

父女關係親密如「連體嬰兒」,甚至是做家務、上廁所的時候也不分離...

大爸爸對莉莉如此溺愛,不難理解,當家裡突然要多出一個寶寶時,莉莉難免會產生一種「我的爸爸即將被搶走」、「我的地位要一落千丈」的擔憂。

小爸爸的「壞榜樣」。小爸爸一直在責備大爸爸對莉莉的過度溺愛,直到有一天,他送莉莉到幼兒園時,老師說了這一番話:

「我們注意到莉莉不願意與別人分享東西,小孩子通常會從別的小孩身上學到,也有些是從父母那裡學到的。」

這時候,小爸爸才後知後覺:

比如,吃飯時,不允許大爸爸吃自己盤子里的雞肉;

看電視時,不允許大爸爸靠在自己的枕頭上;

莉莉畫畫時,不允許她拿自己的鋼筆亂塗亂畫...

我們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會是什麼樣。小爸爸平時的「吝嗇」行為莉莉完全看在眼裡,學到心底。正所謂,小氣的父母,教不出大方的孩子。

04

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分享」,是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的,即心甘情願的、真誠的邀請他人享用,而不是單純的為了得到大人的獎勵、誇讚,或擺擺樣子。

很多家長,包括上文提到的我的表姐,可能會比較焦慮,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喜歡與人分享,就是「吝嗇」、「小氣」、「自私」。而大人應對的方法往往是逼迫孩子「交出」東西,強迫分享,或者氣急敗壞的數落。

這其實是一種極其不尊重孩子,對孩子道德綁架的表現。成年人對於分享的接受度比孩子大很多,對於我們來說,有些東西不值一提,分享出去能促進社會化,能更好地融入到一段社交關係中。但對於孩子來說,也許一個小小的玩具,就是TA的全世界。換成大人,如果領導要求你把你的工資、獎金、晉陞機會分享給同事,你會有何感受呢?

再者,急於給孩子貼上「吝嗇」、「小氣」、「自私」等標籤,並有意無意地在勸導、規訓孩子的時候把這類辭彙灌輸到TA的腦海中,久而久之,可能真的會摧毀一個孩子。他們或許會有意無意地暗示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從此活成標籤的模樣;或許會從此不再信任大人,雙方的隔閡越來越大......

分享的根本,在於自願與快樂。

尊重了孩子的意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學會「分享」?這又是值得思考的難題。

其實家長們大可不必一開始就急功近利,一上來就要孩子交出TA心愛的玩具給一個TA並不熟悉的弟弟妹妹。 科學的方法應當是緩和的、有序的、有步奏的:

先從熟人開始分享;

先從公共物品開始分享;

先從充足的物品開始分享;

先從不喜歡的東西開始分享;

先建立分享習慣,後建立分享意識。

允許孩子獨佔屬於TA自己的東西,慢慢地在TA的辭彙中引入「你的」、「我的」以及「大家的」概念。孩子的東西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但大人的東西,孩子也要尊重大人的看法。而另外一些「大家的東西」,就可以引導TA要一起分享。

先獨佔,再分享,是自然過程。有時候,孩子不願意分享也可以理解。

不奪人所愛,是社交基本原則,也是一個人的修養。「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亂拿」應當是先於「分享」概念教給孩子的原則。

愛惜自己的物品,也樂於分享是終極目標。願所有的孩子會自己心愛的「寶物」面前,敢於捍衛;也會在他人所需之時不吝慷慨。

---End---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巧手魯班親子手工 的精彩文章:

昨天他過生日驚動了半個娛樂圈,這個少年是如何長成現在的模樣的?

TAG:巧手魯班親子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