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攻打吳蜀二國呢?

「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攻打吳蜀二國呢?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戰爭,史稱「夷陵之戰」。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謀士劉曄勸曹丕道:「主公,現在劉備為關羽報仇,盛怒出兵,若知道我們興兵擊吳,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所以,主公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

劉曄分析的沒錯,劉備當時已經被仇恨充斥,沒有理智,根本不會去考慮什麼唇亡齒寒的道理。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備不聽趙雲等人的苦諫,執意出兵,戰事一開,必然第一目標就是滅了孫權。此時,曹丕若出兵,劉備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這樣蜀魏聯盟可一戰滅了孫權,孫權覆滅而魏強於蜀,對魏有利還是對蜀有利?

可惜的很,曹丕他還很嚴肅的回絕:「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於是按兵不動。

曹丕是真不知道厲害么?真不知道這是孫權的緩兵計么?非也,曹丕算的是政治賬,而劉曄算的是軍事賬,當然打動不了曹丕。

首先曹丕自己後方不是很穩定,一則剛剛稱帝,環境不是特別好,孫權名義已向曹丕稱臣;二則兵力分散,準備不足,畢竟曹魏和關羽解了樊城之圍過去不是太久。劉曄的看法不是沒可能成功,但要冒風險,孫劉火拚是曹丕求之不得的事,但曹丕突然橫插一手可能會使孫劉看清厲害關係而再度聯手。

曹丕不動手客觀上阻止了潛在的危險,而孫劉火拚必然兩敗俱傷,到時再出手也並非不可。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曹魏雖對吳蜀略有優勢,但總體上還是戰亂後的恢復階段,相較而言治理內政恢復元氣更重要,以中原地區的實力,只要自己恢復元氣就穩操勝券,不必冒險貪圖一時的小便宜。

曹丕的選擇雖然不敢說是最優的選擇,但是從當時情形去看,卻顯然是最穩妥的,而且是最容易獲利的一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怪 的精彩文章:

鼎盛時期的漢朝領土面積多大?「三漢」疆域圖讓你明白漢朝領土的變遷
三大理由告訴你漢朝的強大,不得不服
明朝萬曆三大征:明朝最後的輝煌
揭秘:兩軍決戰前,諸葛亮為何屢屢乘坐「輪椅」
都知道「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孔融這個人究竟如何?

TAG:史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