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怎样才说明孩子的安全感足够了?

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怎样才说明孩子的安全感足够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育儿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公号收到的留言,很大一个比例的关键词都是围绕着“安全感”来说的。




我一离开就大哭,这是我没给予她足够安全感吗?


我一下班回家,就是粘着我,这是安全感不足吗?


为啥我家孩子出门见到生人就躲,这说明没安全感吗?




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常常让我们很迷茫,我的孩子安全感强吗?因为知道它的重要性,也因为并不是完全了解“安全感”,于是我们就走入了这样的一个模式,

孩子出现任何和我们心理预期不一致的行为,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安全感出问题了?







安全依附类型



谈到这个话题,必须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美国50年代时,有个行为主义学家John Watson提出一个主张,“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不哭才抱,不然会宠坏孩子,无法独立”。这个大家肯定不陌生吧,现在我还总能听到一些长辈这么告诫我的,但要注意这是美国50年代的理论主张,很快就被推翻了。




后来另外两位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和John Bowlby表示不认同,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他们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陌生情境”。实验是在一个双面镜子的屋子里进行,妈妈都会和自己一岁多的孩子进行互动,然后妈妈会被告知短暂离开孩子,然后再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被监测心跳和压力荷尔蒙水平。之后,他们根据实验结果将孩子分为三类。







1、安全型




这类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妈妈离开后

也会表现出焦虑大哭,

而且哭声和难过程度丝毫没有减弱。但妈妈一回来后,他们会立马伸手要求拥抱,会主动接近妈妈,而且

很快就能被安抚下来,之后又能如常地进行玩耍。




2、焦虑型





这类孩子和第一类一样,在妈妈离开后表现焦虑大哭,

唯一不同的是,

当妈妈回来后,他们的

情绪无法立即被安抚,

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大的反应,比如打挺、踢腿等。




3、回避型




这类孩子在妈妈离开后并

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情绪波动

,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表达出很大的兴趣。但是,在监测时可以明显看到,当妈妈离开后,这类孩子的

心跳和压力荷尔蒙都是上升的

,可见他们也是在意的。



这三类孩子的分类之后就被叫做了“

依附类型

”,在孩子早期就形成了,这会影响他们安全感程度,从而影响他们是否愿意尝试探索新事物,是否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否有良好的人际互动和亲密关系。







造成不同依附类型的原因




分享这个实验不是希望大家也做这样的测试,或者只针对于实验里的这个场景来就事论事。我更希望大家可以有一个全局观来看待“安全感”。



首先,

千万不要再简单粗暴地把孩子哭闹粘人就等同于安全感缺乏,

学龄前的孩子没有不哭闹的,他们舍不得我们的情绪就是真实存在的。

而安全感足的孩子的表现就是情绪恢复能力更强。




“焦虑型”的孩子等到妈妈回来还是会继续生气不安,无法立即恢复到正常生活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往经历中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他们感受到被忽视,没有及时得到回应,

让他们觉得父母是不可靠的依附对象。

因此当妈妈回来时,她是矛盾的,

想亲近妈妈,又怕再次“失望”。




而造成“回避型”孩子原因很可能是,他们长期

习惯了被忽略被拒绝,

或者父母一直

过度保护、控制孩子,让他们觉得窒息

,于是就选择了拒绝和父母进行这样的连接通道。







依附类型代代相传,但也能改变




当时“陌生情境”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于每个参与实验的妈妈进行了采访,通过问答了解他们对于孩子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父母曾经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安全型”孩子的父母的确是最能及时回应孩子需求,而且有更高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而更加有意思的是,这些妈妈的童年时期和自己父母的依附模式,和现在是一摸一样的,也就是说,

如果没意识,依附模式就会代代相传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依附模式就是固定的,孩子从出生到学龄前,是依附模式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我们可以

打破固有的互动习惯,就能建立一个全新的依附模式。





安全依附模式建立的关键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从和周围人的互动来了解这个世界,在一个安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逐渐就会明白,自己的世界是可以预测的,

“当我有需求时,父母会来回应我,帮助我”。

就像实验里,本来还在哭泣的孩子很快被安抚,就是因为过往经验告诉他们,“妈妈可以满足我的需求”。




而“焦虑型”的孩子之所以矛盾焦虑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父母之前给予的回应方式

总是不一致,

有时及时回应,无条件接纳;有时直接忽略,甚至大声呵斥。

这让孩子不确定,

下一次父母会怎么回应他,这就导致了孩子会焦虑矛盾,

既想和父母亲近,又害怕和父母亲近。




可见,

持续稳定并且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才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和家是安全的港湾,这样的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有勇气去探索尝试陌生环境,才能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独立不是靠直接放手训练出来的,独立是内心充盈后自己滋生出来的力量。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及时回应孩子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哭闹时,最关键的是日常的高质量陪伴。

虽然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了解这个涵义的。我公号写过很多关于陪伴的文章,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推荐大家一定要再次看一下,

戳->陪着和陪伴千差万别,这三点才是高质量陪伴的关键








依附模式就好比一副眼镜,它决定了今后孩子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父母现在戴的眼镜就是孩子今后的那副,因为我们从出生就一直戴着而不自知,以为这就是“关系”的本来面目。




当我学完这些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看小D的依附模式是什么,而是在回顾自己的童年。育儿过程,

了解过去比审视正在发生的事情更重要,不然我们就只能一直延续着过往的模式,一代又一代。




现在, 我不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以为孩子安全感缺失,因为我明白了,

父母稳定的情绪才是关键,

而且只要愿意改变永远都不迟。




我也不会苛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母亲,因为我明白了,任何关系都会有磕碰和摩擦,

只要保持持续沟通,那一两次的关系破坏不足以变成一辈子的裂痕。




最关键的是,

我有了一份内察,

因为女儿,我把自己的童年和现在连接了起来,

我和我的原生家庭握手言和了。




愿从我们开始,留给孩子一份“传家宝”,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任意驰聘!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1、安全感




  • 陪着和陪伴千差万别,这三点才是高质量陪伴的关键



  • 据说过早送孩子入托会影响安全感,那到底几岁合适呢?



  • 孩子不会自己玩,这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吗?三步骤解决这个问题



2、正确看待孩子哭闹




  • 如果深爱孩子,那就让他们在“痛苦”里多待一会



  • 见不得孩子大哭?那是你不知道发脾气也是有好处的



  • 先把母亲的位置坐稳了,孩子的生命才能更安稳




3、爱与规则




  • 养育孩子过程中,爱与溺爱的尺度在这里



  • 请不要做卑微的父母,把孩子越养越小



  • 孩子两面派|为什么其他人带都挺好,我带就不好呢?





4、沟通艺术




  • 美国教授问我,你们如此深爱孩子,为什么却总在伤口上撒盐?



  • 不要让你对孩子说的每句话都在传递,我不爱你!



  • 爱一个人就是先学会好好说话|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 讲真,别再冤枉孩子不听话,明明是你自己说不清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畅销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的作者,微信公众号:

大J小D





我已经写了800多篇原创文章了,想看更多历史文章,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



参考资料:



http://www.psychology.sunysb.edu/attachment/online/inge_origins.pd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theory


http://psycnet.apa.org/record/1989-25551-001


https://www.newschool.edu/nssr/centers-special-programs/?id=10444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会自己玩,这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吗?三步骤解决这个问题
预告|源自哈佛理论,MightyMind磁力拼图,开发几何能力,锻炼抽象思维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