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寧光院士:中國糖尿病防治及研究實踐及策略性思考

寧光院士:中國糖尿病防治及研究實踐及策略性思考


11月23日上午在CDS2017大會主會場,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寧光教授就「中國糖尿病防治及研究實踐及策略性思考」進行了精彩的報告。


中國糖尿病患病現狀及4C研究結果


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基於Reaction研究的人群進行隨訪,對全國範圍內20個社區、20萬人進行了4C研究,評估糖代謝狀態、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心血管事件及相關死亡發病情況、惡性腫瘤及相關死亡發病情況。




關注糖化血紅蛋白單純升高及糖尿病前期人群


      基線時HbA1c升高(5.7%~6.4%)但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的人群糖尿病發病率及風險顯著高於正常糖代謝人群。


      基線時糖尿病前期(IGT+IFG)人群糖尿病發病率及發病風險顯著高於正常糖代謝人群。


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


        中國成人心血管健康狀態堪憂:心血管健康達標率僅為0.2%,心血管健康行為達標率為0.7%,心血管健康因素達標率為13.5%。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病率及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均顯著高於糖尿病前期及正常糖耐量人群。


        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相關死亡率均顯著高於糖尿病前期及正常糖耐量人群。


糖尿病與蛋白尿


      相比正常糖代謝或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患病率顯著增加。


      相比糖尿病但尿蛋白正常人群,糖尿病合併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發生率顯著增加;糖尿病合併大量白蛋白尿患者上述事件發病率進一步增加。




糖尿病


相關

危險因素


       寧光教授指出:生活方式改變、老齡化和肥胖是中國糖尿病流行三大主因,目前的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因素(比如心理、配偶、吸煙飲酒等)、環境污染(雙酚A等環境干擾物)、細胞因子和遺傳因素致病作用,解析20種危險因素與糖尿病風險的相關性,並通過前瞻性研究得以證實。


國人飲食行為地圖


        研究人員基於2016年300億以上搜索數據的網路標籤,選取出飲食烹飪傾向數據,涵蓋了2.1億人口,描繪出了中國人飲食行為地圖。比如,喜煎炸人群多分布在東北和華北,這種高能量飲食習慣與低氣溫分布接近,傾向燒烤的人群多分布在東北和京津冀,海南地區受移民因素影響。此外,喜辣的人群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區,傾向涮的人群多分布在四川附近和北京,為火鍋文化主導地區。生鮮地區分布不明顯。其中煎炸、燒烤、辣等「重」口味受年輕人喜歡,25-34歲人群最多,並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而生鮮的比例則不變。


        研究者利用互聯網行為大數據篩選代謝高危人群和高危行為,推進預防和干預初步數據顯示辛辣飲食減少糖尿病發病,而油炸食品增加糖尿病發病。


肥胖——白色脂肪及棕色脂肪


 

      寧光教授團隊通過「複雜疾病簡單化」的研究策略對肥胖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對中國青少年極端肥胖隊列(GOCY)的外顯子測序研究發現NPC1基因失活突變與肥胖有關。NPC1編碼調節細胞內膽固醇轉運的蛋白,突變致溶酶體內膽固醇集聚;Niemann-Pick病C型致病基因,與肥胖有關與否無證據;NPC1低頻失活變異增加男性肥胖發生風險,揭示基因型與性別交互作用;NPC1雜合突變雄性小鼠可促發高脂飲食誘導的體重增加和脂肪堆積。


        因為白色脂肪導致肥胖,棕色脂肪可以減重(棕色脂肪含量與人體脂肪面積、糖脂水平呈負相關),因此白色脂肪棕色化為減重新方向。北歐的研究表明,健康成人體內存在棕色脂肪,而我們針對4011名成人進行的研究發現中國健康成人棕色脂肪出現率為2.7%,這與中心性肥胖呈負相關。GOCY隊列揭示IRX3低頻失活變異增加人類肥胖風險,這揭示IRX3與促進白色脂肪棕色化有關。而GOCY隊列測序還發現LGR4變異增加肥胖風險2.33倍。因此,可通過調節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相關代謝通路來防控肥胖,有助於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NAFLD是新發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數據表明基線脂肪肝人群4年糖尿病發病率(22.5%)顯著高於基線非脂肪肝人群(9.0%)。




腸型是影響降糖葯療效的因素


病從口入——代謝性疾病的「腸道起源」


 

     寧光教授還談到了代謝性疾病的「腸道起源」的研究策略,提出「腸道-下丘腦-胰腺」這樣的調節環路新概念,用來探討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謝性疾病新的治療方法。


       除了遺傳因素之外,腸道菌群也參與肥胖的發生。GOCY隊列腸道宏基因組測序揭示肥胖人群腸道菌群特徵,發現217個差異腸道共生菌;BT菌可降低脂肪含量改善肥胖機制,發現30餘種潛在益生菌和益生元(可誘導腸道菌群向有利於身體轉化的營養素)改善肥胖。


       腸道菌群BT、AKK菌通過調節代謝產物從而參與肥胖的形成。肥胖患者中BT菌明顯減少,會影響谷氨酸鹽水平與脂肪氧化,而AKK菌亦降低脂肪含量,葡萄等食物中含有的原花青素等物質有助於改善脂肪炎症。


B型腸型和P型腸型影響降糖葯療效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的腸道菌群組成不同,代謝膽汁酸能力也不同,而a-糖苷酶抑製劑可能通過改變腸道共生菌改變血膽汁酸組分,也就是說腸道菌群及膽汁酸介導拜糖蘋減輕體重和胰島素抵抗。


      研究者根據基線菌群將患者分為擬桿菌B及普氏菌P腸型,發現B腸型對於拜糖蘋療效更好。因此,對於這部分人群可以進行腸道菌群的干預,來增加其對降糖藥物的敏感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醫生 的精彩文章:

趙志剛教授:2017年CDS指南中神經病變相關內容解讀
新版糖尿病指南修訂,快來看看有哪些更新?
糖醫生亮相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第二十一次全國學術會議
小技巧幫您控制糖尿病飢餓感

TAG:糖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