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代畫家黃公望山水作品賞析

元代畫家黃公望山水作品賞析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屬江蘇)人。公望本姓陸,名堅,幼年父母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為養子,這位黃公年已九十,膝下無子,得子萬分欣喜,笑道:「黃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叫黃公望,字子久。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髮,自創一格;創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之首,後人把他與吳鎮、王蒙、倪瓚合稱「元四家」。

元 黃公望 九珠峰翠圖 79.6x58.5公分 詩塘 31.4x58.4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台北故宮博物院介紹原文】

石渠寶笈初編(養心殿),上冊,頁644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199 &故宮書畫圖錄,第四冊,頁107-108&黃公望(西元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癡道人。江蘇常熟人﹐原姓陸名堅﹐父母早逝﹐繼永嘉黃氏。善畫山水﹐師董源﹑巨然而自成一家。子久好黃老之學﹐為全真教忠誠信徒﹐繪畫本其修道餘事﹐後竟以此聞名﹐明清諸大家皆喜宗法之。本幅無款印﹐根據王逢題識﹐知是大癡為草玄道人也就是楊維禎(1296 -1370)所作﹐又依楊維禎之題詩﹐因名曰「九珠峰翠」。張光賓先生在《元四大家》中﹐已將畫作的年代及背景﹐作了相當詳實的考證。(註1)此圖以楊維禎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之江蘇省松江縣)的九峰為背景﹐畫中樹木造形及山石的皴法﹐與〈富春山居圖〉皆有關連相似之處。畫山石以披麻皴法為主﹐長短兼施﹐淡墨勾皴再用濃墨逐層醒破﹐由於畫在綾本中﹐受其織紋之影響,筆墨之韻味顯得較為獨特。但山石﹑樹木皆加螺青染色﹐用筆特擅中鋒使筆﹐雄健沈著﹐筆調變化豐富﹐將山石點染得蒼莽秀逸。明吳其貞《書畫記》稱此畫:「氣色如新﹐畫法瀟灑有古雅氣味。」(註2)在明暗的對照上﹐利用前濃後淡﹐一暗一亮的手法﹐使層次的推移顯得繁複而深遠﹐倍增景物之厚度與深度﹐將雲影嵐光盡收眼底﹐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之外的另一巨作。(童文娥)註1:國立故宮博物院﹐《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頁35-36。註2:吳其貞﹐《書畫記》(台北:文史出哲版社﹐1971)﹐卷四﹐頁432。 &黃公望(西元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年),江蘇常熟人。本姓陸,父母早逝,繼永嘉黃氏。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道人。善畫山水,師董源、巨然而自成一家。子久好黃老之學,為全真教忠誠信徒,繪畫本其修道餘事,因有輝煌成就,後竟以此而聞名,明清諸大家皆喜宗法之。本幅無款印,根據王逢題識,知是大癡為楊維禎(草玄道人)所作,又依楊維禎之題詩,因名曰「九珠峰翠」。畫中山石、樹木之筆調皆富變化,特擅中鋒使筆,雄健沉著。山石間加螺青,墨色秀潤清新。

Huang Kung-wang, a native of Ch ang-shu, Kiangsu province, was originally surnamed Lu, but having lost his parents at an early age, he was adopted by a Huang family of Yung-chia, Chekiang. His tzu was Tzu-chiu and his sobriquets: I-feng and Ta-ch ih tao-jen. He excelled in landscape painting. Although he modelled himself after the style of Tung Yüan (ca. 950) and Chü-jan (ca. 975), he was able to develop his own distinctive style. This picture bears neither signature nor seal of Huang Kung-wang. But according to the colophon by Wang Feng, the picture was painted for Yang Wei-chen, who, in turn inscribed a poem on the painting. The poem begins: "Nine pearl-like verdant peaks adjoin to Yun-chien"; hence, the title of the painting. Huang s brushwork in shaping the mountains, stones and trees is rich in variations, yet what characterizes the execution of brushwork in the painting is Huang s dominant use of chung-feng (upright brush)-thus, a style full of energy and stateliness. Further, Huang added a bit of blue to the tip of his brush in creating a landscape full of freshness, a scene of delightful verdure.

重重青山環抱著清澈蜿蜒的溪流,山腳下散布幾處村落,像是遠離世外塵囂的寧靜世界。這是黃公望為他的詩人朋友楊維禎(-1370),畫楊氏客居松江(今上海)附近的風光。黃公望是元代重要的山水畫家,他與其他幾位業餘畫家,共同創造以書法的線條描繪山水;以主觀的,寫意的態度再現心中感受的自然物象。他們作畫的動機不是為了向大眾展示,而是畫給有共同興趣的知己友人。例如這幅畫的受畫者楊維禎,是元代後期浙江與松江地區藝文人士景仰的文人,1346-1348年間,他在松江私人家中執教,得到黃公望的贈畫後,在畫上題一首詩,提到此地九峰三泖的景緻,令他遙想家鄉會稽的鐵崖山。此畫雖然不著色,但是從山石的鬆軟溼潤,草木的生意盎然來看,正是畫上兩首題詩所描述的春天的景色。(何傳馨)

元 黃公望 九珠峰翠圖 79.6x58.5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楊維禎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之上海市松江區)的九峰為背景,畫中樹木造形及山石的皴法,與《富春山居圖》皆有關連相似之處。畫山石以披麻皴法為主,長短兼施,淡墨勾皴再用濃墨逐層醒破,由於畫在綾本中,受其織紋之影響,筆墨之韻味顯得較為獨特。但山石、樹木皆加螺青染色,用筆特擅中鋒使筆,雄健沈著,筆調變化豐富,將山石點染得蒼莽秀逸。

明吳其貞《書畫記》稱此畫:「氣色如新,畫法瀟洒有古雅氣味。」在明暗的對照上,利用前濃後淡,一暗一亮的手法,使層次的推移顯得繁複而深遠,倍增景物之厚度與深度,將雲影嵐光盡收眼底,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之外的另一巨作。

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江蘇常熟人,原姓陸名堅,父母早逝,繼永嘉黃氏。善畫山水,師董源、巨然而自成一家。子久好黃老之學,為全真教忠誠信徒,繪畫本其修道餘事,後竟以此聞名,明清諸大家皆喜宗法之。

【著錄】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199

故宮書畫圖錄,第四冊,頁107-108

元 黃公望 晴嵐墅色圖 立軸 水墨絹本 成交價3136萬元

根據畫上題識可知,此圖為元代黃公望畫於至正七年(1347)的作品,「潑墨寫山林,森森綠樹蔭。晴嵐含墅色,聊娛清凈心。摹北苑筆意,至正七年八月大痴道人黃公望並題。」後鈐有「大痴」一印。圖上尚有「神州孫氏珍藏」「恕珍玩之印」「沈荃」三方收藏印,這說明曾經是經過劉恕、孫承澤和沈荃三個人收藏過的名跡。

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痴、一峰道人,晚年常署大痴學人,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生於1269年,卒於1354年。少時家貧,父母早逝,不得已入黃家為嗣,於是改姓黃。黃公望作為元代四大家之一,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有極高的地位,山水畫的風格鮮明突出,對後世影響極大。元代是中國文人畫的成熟和鼎盛的時代,而這時的文人畫又以山水畫最具有代表性。這主要是因為在元代那個特定的政治氛圍中,漢族的文人普遍存在著一種壓抑和失落感,科舉被廢,入仕無望,許多文人於是產生厭世和逃避的心態。他們或隱於山林仙境,或寄情於琴詩書畫,再加上他們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學修養和書法功力,致力於文人畫的創作,追求筆墨情趣,從而使得文人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黃公望與當時的大多數畫家、文人不同的是他出身寒門,也曾有志入仕,但道路卻很曲折。曾經做官,但是官職非常卑微,而且時間不長又被誣下獄,雖然不久即獲釋,卻使他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了入仕做官的念頭,而是加入了當時的新教派全真教,居于山林,修身養性;雲遊四方,飽覽壯麗山河,成了一個虔誠的道家弟子,這是對他繪畫的藝術有著重要影響的一個轉折點。

黃公望自從將精神寄託轉向藝術和宗教,潛心修鍊,「迎靜氣,去躁氣」,「心靜則意淡,意淡則無欲,無欲則明,明則虛,虛則能納萬境」,他的藝術修養以及精神狀態反映在畫面上便是洗盡鉛華,天真自然,沒有北宋山水中所追求的繁複多樣,也沒有南宋山水講究的精巧雕琢,少了劍拔弩張之勢,多些平淡天真之美。這是他在師教及師傳統之上有所發展的地方。黃公望重視觀察自然,但有著與前人不同的觀察方法。他所創「淺絳山水」超越了「隨類賦彩」的傳統理論,與宋「青綠山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僅用淡赭便能表現出絢爛的色彩,被後人評為「峰巒渾厚,草木華滋」。正所謂,「草本敷榮,不待丹綠之彩;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粹」。他能跳出宋人院藩籬,雖師傳統但不受所謂「理、法」限,更注重「法心源」,講求「趣、興、寫意」。

黃公望繪畫十分講究用筆用墨,他在《寫山水訣》中總結到:「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用描處糊塗其筆,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而畫山水、樹石、夏山、冬景的筆墨,「在乎隨機應變」,符合道理,「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另外,由於他常年活動於江南水鄉,南方特有的自然景觀給他以深刻的感染,他對比宋郭熙的「三遠」進行了修改創新,在《寫山水訣》中他說道:「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他以「闊遠」代替了郭熙的「深遠」,反映了他對山水畫意境新的追求。他的作品強調水域空靈,曠遠清空,給人以親切平和的視覺感受,這種繁華落盡見天真的構思,正是對南宋山水濃艷畫風的矯正,此點對後世影響深遠。從他的傳世作品中可以看出這種看似平凡簡單但卻意情濃厚的畫風。特別是他晚年變法之後將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至,達到了「有意無意,若淡若疏」的境界。

黃公望的山水畫從技法面貌上而言,有兩種風格類型,明張丑《清河書畫肪》謂:「大痴畫格有二,一種淺絳色者,山頭多岩石,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極少,筆意尤為簡遠。」黃公望水墨風格的作品有《九峰雪霽圖》、《快雪時晴圖卷》等,《九峰雪霽圖》線條簡練,勾畫雪後山巒,借地為雪,以淡墨烘染出天空和水,藉以襯托雪後的山峰、茅屋、寒林,皴筆以短線直筆皴為主,筆勢方中帶圓,勁健中寓柔婉,有「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的藝術效果。淺絳山水為黃公望首創,更能代表其藝術特色。所謂「淺絳」,即畫筆法簡疏,多用乾筆皴擦,再以清淡的赭石和花青渲染,畫面沉靜、溫暖,極其符合江南清麗明潔的山光樹色,也恰是他清逸出世的審美觀的反映。此類風格的作品有《天池石壁圖》、《丹崖玉樹圖》等,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富春山居圖》。

文人畫的根源在文人以繪畫作為一種發泄工具,因此在畫中充滿了「自我」的意趣。繪畫者並不理會造化的存在,每念皆有我的心意,我筆墨皆有我的影子,就是文人畫的根本特色。因此黃公望自習畫以後,由初期至七十歲前的仿董源、巨然、荊、關的都是充滿自我存在的特色。到七十歲後的作品,更因脫穎而出,有了自己的風格,自我存在的強度更加彰顯在所有的作品中,而《晴嵐墅色圖》就是誕生在他的這種宏遠之中的佳作。(張旭輝)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長卷,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前半卷《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在全國兩會總理記者見面會上,溫家寶總理借用一件古代名畫來表達祖國一統的希望。他說,在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甚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猶如此,人何以堪。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合璧版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晚年八十歲至八十二歲間的長卷畫作,描繪他游居富春江一帶的山川風物。畫中沿著江岸,山巒起伏迭宕,林木蒼莽郁密,景象或幽遠深邃,或清朗開闊。全卷純以水墨寫意,用筆如運毫翰,時而平緩沉靜,時而洒脫縱逸,皴擦渲染,墨色豐富而多變化,上承五代董源、巨然平淡天真之風,下啟明清文人繪畫的傳統。此卷於清初受火燒損,前一紙存起首主山,通稱「剩山圖」,今藏浙江省博物館,分離三百六十年後,首次與藏於本院的後六紙「無用師卷」合璧展出,完整呈現黃公望此一傑作的原貌。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構圖景物與無用師卷大致相同,起首保留了前段剩山圖,但卷末缺主山一段。題識雲1338年秋天,為將歸杭州的子明隱君繪此圖贈別,因此一般簡稱此作為〈子明卷〉。

清高宗於1745年收入此卷,第二年又購得〈無用師卷〉,認為〈子明卷〉為真跡,〈無用師卷〉為仿本,引發後世熱烈的辯論。經現代學者研究,比較兩本筆墨造詣,確認此卷實系仿本。不過此卷保留〈剩山圖〉一段,為理解〈富春山居圖〉原貌的重要參照本。

黃公望大約五十歲才開始作畫,由於不以繪畫為業,流傳畫跡不多,檢閱明清時著錄文獻,僅六十餘件,現今存世畫跡更為稀少,主要集中在晚年,一般認為重要者有本院藏〈富春山居圖〉卷(1347-50),〈九珠峰翠〉軸(1346-8)、浙江博物館〈剩山圖〉卷、雲南省博物館藏〈剡溪訪戴〉軸(1349)、北京故宮藏〈九峰雪霽圖〉軸(1349)、〈天池石壁圖〉軸(1341)、〈丹崖玉樹圖〉軸、〈快雪時晴圖〉卷、南京博物院藏〈富春大嶺圖〉軸。另有題跋書跡,如本院藏題曹知白〈群峰雪霽〉軸(1350)、北京故宮藏跋趙孟俯〈臨黃庭經〉卷、跋趙孟俯〈行書千字文〉卷等。其中為道士無用師所畫〈富春山居圖〉卷被譽為「大痴第一畫」,最具代表性。

元 黃公望 快雪時晴圖 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 快雪時晴圖捲紙本設色,尺寸:29.7×280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岡巒平列,寒林映帶,山峰遙對,天空以硃砂點出一輪紅日,生動地展現出雪山初晴的景象。通幅皆用水墨,唯太陽用鮮紅色,構思頗為奇妙。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立軸,絹本,淺絳,橫57.2厘米,縱139.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層巒疊峰,千岩萬壑,長松雜樹,縱橫有序,錯綜多姿,顯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姿。構圖繁而用筆筒,筆墨渾厚華滋。人謂天池山得一「幽」字,此畫表現出來了。圖中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綠,展示出山中的幽趣。全圖煙雲流潤,氣勢雄偉,系黃公望淺絳山水的傑作。此圖摹本傳世甚多,此是唯一真本,至為珍貴。畫中自題「至正元年十月,大凝道人為性之作天池石壁圖,時年七十有一。

元 黃公望《層巒秋靄圖(黃公望款)》

鈐印:黃氏子久、黃公望印、一峰道人、大痴

鑒藏印:雍正御覽、天籟閣、蕉林袐玩、項子京家珍藏、墨林項季子章

題識:至正六年歲次丙戌萸節前二日為恆麓夏徵君畫於知止堂。大痴學人平陽黃公望。

元 黃公望《水閣清幽圖》南京博物館藏

此圖景物以雲氣間隔,可分為遠近兩部分。近景描繪一山間溪流從遠處密林中涓涓而來。溪流兩岸,坡石層疊,樹木成林,蔥鬱茂盛。山谷之間,雲氣瀰漫,其後遠景中一主峰聳立,兩旁低峰迴護,前伸的山頂平台,使遠近之景相互呼應。此畫筆法與黃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輪廓及屋樹多以勾點法之外,山石紋理則多用拖擦的筆法,從而給畫面增添了一種舒曠灑落的氣質。此畫布景簡潔凝練,意境開闊大方,勢態端莊渾穆,平淡天然之趣,由此可見一斑。此圖寫深山隱居之景。遠處巒峰坡石跌宕交錯,叢樹虛漾隱約。溪水自林木叢中繞過隱落的山房,蜿蜒而前。溪岸兩旁,雜木繁茂,枝葉蔥鬱,青翠欲滴。在構圖及用筆上,旨在描繪淡然、靜寂的意境。黃公望擅畫山水,曾得趙孟頫指授,山水宗法董源、巨然,常在虞山、三泖、富春等處領略自然之勝,隨筆模寫。水墨、線絳俱作,善以草籀奇字之法入畫,筆簡而有神韻,氣勢雄秀,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起畫風淵源董源而變化自成一家。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後人將其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立軸,紙本,設色,橫43.8厘米,縱101.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層岩疊翠,高松小舍。山上雲霧迷朦縹緲,殿閣半露。山下小橋橫卧,林木蔥蘢,一人策杖尋幽。用筆筒勁洗鍊,筆法蒼秀,設色淡雅。構圖上較繁密,山頭多置磯石,敷以淺絳色彩,正如清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里春,墨青墨綠染精神。」

元 黃公望 富春大嶺圖紙本墨筆,縱74.2厘米,橫36厘米。南京博物館藏。

富春山,是黃公望最喜愛和多次表現的山水題材之一。圖中描繪一座高聳兀立的富春大嶺,山頂光潔明潤,山腰石隙間樹木茂盛。右側絕壁幽澗,飛流直下,一橋懸空,連接左右兩壁。左側山腰上,一條山道在絕壁之間逶迤穿行,向山谷縱深方向延伸而去,路邊山凹間樹蔭之下,數間客舍,掩映在山石之後。逶迤的山道,下臨江面,江水平靜,繞著絕壁緩緩流動。此作中山石畫法簡潔,枯筆淡墨,皴染有度。畫面構景緊湊,疏密虛實,對比鮮明。山石雖突兀奇崛,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畫法最高境界。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立軸,絹本,水墨,縱117.2厘米,橫55.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高嶺競立,層岩蜂起,丘壑嬈崢,凍樹蕭瑟,是隆冬臘月,氣候嚴寒的山區景象。圖中山巒純用空勾,淡墨漬染。水和天空用濃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皚皚大雪初霽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樹用細筆勾描,樹桿如「竹根」,樹枝如「花霸」。用筆洗鍊,構圖新穎,平中寓險,風格雄奇。為黃氏晚年永墨山水畫之傑作。

黃公望 (款) 辛卯(1351)年作 溪山茅屋 鏡片 34×23.5cm

黃公望 1347年作 溪山圖 立軸

鈐印:大痴、園老人

題識:至正七年秋八月廿有五日,大痴學人黃公望畫。

題跋:空濛煙水浸浮嵐,幽意都歸白鷺灘。欲向此間結茆屋,佳山鎮日飽游觀。淞上釣鰲叟陶振。

吳玉題籤:元黃公望溪山圖軸。壬寅春暮吳玉。鈐印:吳玉長壽

藏印:南海黃氏天蠁樓印記、黃肇沂詠雩印、吳灝、怡齋、綠溪山莊考藏之印、吳玉珍藏、秀水唐氏、赤雲堂書畫印、張則之、張樂思

由「天蠁樓」舊藏黃公望《溪山圖》卻是一件保存相當完整的佳構。畫面山巒起伏,山與水多用乾枯的淡墨輕鬆畫出,長長的披麻皴使山體顯得疏朗靈秀;樹木則是運用濃濃淡淡的墨筆,勾勾點點,畫得生動活脫,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款署「至正七年秋八月二十有五日,大痴學人黃公望畫」。

此圖根據收藏印可以判斷它的收藏與傳承。 「張樂思」、 「張則之」二印,就是明末清初大收藏家張則之,他是鎮江人,在蘇州閶閭門外,買了一處豪宅,又在北京買了一處住宅,把他從江南收來的書畫賣給梁清標、高士奇等人,此內容可參考國際一流學術著作《南畫北渡》(台灣石頭出版社出版)第六章,專門有張則之的記載。後來,此圖流傳至嘉興著名藏書樓「綠溪山莊」主人唐淮手裡。唐淮是嘉興秀水人,乾隆庚辰進士,由翰林轉御史,後出典雲南試。以疾歸家,有綠溪山莊,喜藏書畫,其藏章有朱文方形「秀水唐氏」和長方形「綠溪山莊收藏之印」,均於此圖可見。又由「南海黃氏天蠁樓印記」和「黃肇沂詠雩印」二印可知至於該圖後歸廣東「天蠁樓」主黃詠雩。著名畫家、鑒藏家吳子玉於1962年暮春為該圖恭箋「元黃公望溪山圖軸」。

黃公望 (款) 丘壑林巒 立軸

題識:至正庚子正月二日大痴老人作。

題跋:前輩論畫於元四大家云:黃子久特妙風骨,風骨二字即氣韻也。畫家六法惟氣韻生動乃在生知,非可學而至。此幅用筆,如天池石壁圖並擅。丘壑林巒幽邃,望之無盡,識者能於斯參氣韻,思過半矣。査士標題。鈐印:梅壑氏一字曰二瞻

一峰學董叔達,少變其法,以自成家。此故其匠意之筆,後來獨啟南妙得其傳。葉廬菼題。鈐印:韓菼之印、元少

鑒藏印:陸氏叔平、包山子、禮耕堂、穆倩氏、醇士、垢道人程邃、曾益謹藏、廣陵李書樓珍賞圖書、皇十一子、査二瞻

黃公望 (傳) 江山覽勝圖 手卷

題識:至正二年(1342)夏五月望二日,畫江山覽勝圖於雲間玄真道院。大痴道人黃公望記。

引首:黃子久江山覽勝圖。丙申九月望後二日,中書舍人程南雲篆。鈐印:南城程氏

黃公望 (款) 秋林煙靄圖 手卷

鈐印:大痴、黃氏子久

題識:至正二年七月既望。大痴道人作。

後紙:1.胡儼(1361-1443)題詩,款署:永樂十五年歲在丁酉七月,豫章胡儼題子久秋林圖。 鈐印:梅樓山房

2.竹齋道人題詩,款署「竹齋道人題」。

3.楊士奇(1365-1444)題詩,款署「楊士奇題」。 鈐印:楊氏士奇

引首:秋林煙靄 。 鈐印:玉山完璞、金粟如來

籤條:黃大痴秋林煙靄真跡神品。虛齋珍秘。何維朴題。 鈐印:朴印

鑒藏印:春暉堂法華圖繪、恰有真山似鏡中、西廬主人、王衡(二次)、文水道人、玉堂清暇、征仲父印、真率齋、王守之印、劉氏寒碧庄印、臣恕私印、蓉峰、蓉峰鑒藏、劉恕珍玩之印、曾在寒碧莊主人處、劉恕、寒碧主人、寒碧主人、花步劉氏家藏、寒碧主人印、龐萊臣珍藏宋元真跡、虛齋審定、虛齋珍賞、萊臣心賞、虛齋至精之品、吳興龐氏珍藏、虛齋秘玩

黃公望 (款) 陡壑密林 立軸

題識:至正十一年四月十日,大痴道人作。

鈐印:子久

鑒藏印:端方所藏書畫真跡之印

弘仁題:庚子仲冬,漸江學人弘仁題。

黃公望 1298年作 秋山雨霽 立軸

題跋:一榻悠然樂事多,四時風景復如何。遠溪水色清流玉,排闥光凝翠擁螺。靜里研朱將點易,醉中邀月鼓琴歌。知君所好無塵趣,肯許吾見訪過。王問題。鈐印:王問之印(白文)、仲山(朱文)

款識:九靈別業何年到,聊作新圖寄所思。幽谷白雲晴窈窕,高簾翠樹曉參差。輞川已入王維畫,韋曲仍傳杜甫詩。咫尺相望成萬里,臥遊心事向誰知。大德二年七月二十一日仿小李將軍意,黃公望。鈐印:公望(朱文)、黃印(白文)

收藏印:生涯畫筆兼詩筆蹤跡花邊與柳邊(白文)、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朱文)、煙客鑒定(朱文)、雲間雷氏珍藏(白文)、徐氏光書畫珍藏(朱文)

黃公望(款) 1349年作 秋村讀書 立軸

黃公望 山水 立軸

黃公望 山水 手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luo 的精彩文章:

北宋畫家蘇漢臣人物作品欣賞
程大利:中西繪畫都講寫生,但寫生要求各自不同
清朝狀元楷書,遒逸俊爽之美
欣賞別人,才能超越自己
秦淮八艷之首柳如是《人物山水冊》欣賞

TAG:藝術l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