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今此身終從變滅」——《楞嚴經》參習(92)

「我今此身終從變滅」——《楞嚴經》參習(92)

「我今此身終從變滅」——《楞嚴經》參習(92)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文:【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在前面阿難尊者這是念請,波斯匿王是言請。這一段是辨別常住真心是不會隨任何境界相有所改變的。佛雖然常常這樣說,可是沒有見性的這些學人還是懷疑,不曉得在我們自己身心當中,哪一部分是不生滅的。阿難尊者以及波斯匿王,都希望世尊就在我們這個身分上給我們指出來,確實我們身心真有不生不滅的這一分,這一分是純真無妄。下面:

【佛告大王。】

這就是具體給我們指示出來,我們從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的稱呼、問對當中,你看看世出世間法都在恭敬當中求,佛稱他為『大王』,而波斯匿王稱佛為世尊,彼此恭敬。唯有恭敬,教化才行得通、才可行,教學才能夠達到化民成俗、變化氣質這個目標。在佛法裡面就是所謂轉識成智、超凡入聖,在世法裡面所謂成聖成賢,這是教學目標之所在。四眾弟子如果不知道恭敬的道理,不曉得修恭敬法,就是自己毀滅佛法,何智之有,又何德之有?因此不但是學佛,我們平常做人、平常處事,人與人之間最要緊的是要了解,彼此要能夠了解。別人不了解我,我能了解他,換句話說,兩個人當中有一個糊塗、有一個是明白人,這兩個人就能處得很好。怕的是兩個都糊塗,那就麻煩大了,彼此不相容。有一個明白人,明白人能夠讓,明白人能夠包容,所以說是要了解人。不要求別人了解我,要我了解人;不必求別人諒解我,要我能夠諒解別人。這樣一來,我們在世間裡面修禮敬就不會有缺乏,在出世法裡面修禮敬就可以獲得圓滿的功德,唯有這樣下手,才可以談得上弘道、興教。我再不厭其煩重複一遍,必須要我了解人、我諒解人,不要求別人了解我、諒解我;如果求別人了解我、諒解我,必定怨天尤人,自作障礙。我們從這段經文裡面可以得到很清楚的啟示。『佛告大王』,這叫著波斯匿王告訴他。

【汝身現在。】

你這個身現在還存在,現在道場。

【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

諸位要記住,佛在此是要答覆波斯匿王的啟請,不生滅性,佛為了就在我們身上指出不生滅性,所以首先要叫他能夠辨別現前的生滅。現前會變會滅,將來當然也會變也會滅;現在如果說不變不滅,將來當然也不會變、也不會滅。所以這句話是個大前提,來問他,問波斯匿王就是問我們每一位同修。波斯匿王示現的是凡夫,跟我們一樣,波斯匿王所答覆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知見,波斯匿王所悟的跟我們悟的也相差無幾,希望諸位能懂這個意思。我們的肉身,究竟是像金剛常住不壞還是會壞?我們想這問題誰都能答得出來。請看下面經文:

【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再就事論事,我們現在這個身終究它是在變,一定會滅的。『變』就是從年輕漸漸變到年老,『滅』就是死,從有變成無。說到這個地方,根性利的人必然覺悟人生苦短。千萬不要以為日子很長,你要以為日子很長,那是你愚痴、迷惑。年歲一老,這個問題就嚴重,曉得這個身終究是要變滅,年歲愈大這種感觸也愈深。年輕的時候不在意,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年歲大天天想這個事情。如果這個事情要不能解決,我們這一生就要空過,這一生空過,麻煩就大了。諸位試想想,我們來生有把握能夠得人身嗎?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也不必問佛菩薩,問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心念念在五戒十善,日常的生活起心動念,五戒十善的念頭特彆強,來生可以得人身;假如我們起心動念,貪瞋痴慢的念頭強,給諸位說,三途就篤定,不是說有分,決定了,三途決定的。

聰明人一定會想到,短短的人生何必造三途的業因?不值得。所以大家要覺悟,念念在善,與人為善,一定要斷惡,這才是有智慧,這才是提得起警覺心。如果是真正念念在弘法利生,確實不起念則已,起念都是在弘法利生,那麼你這一生一定會開悟,你要是念佛,一定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就得大自在。念佛的功夫為什麼不上道,念佛三昧不能證得?不但講理一心,事一心也沒成果,連個功夫成一片還沒有把握。為什麼別人沒有念多久都成就,我們搞這麼多年都搞不成就?

今天上午我有一個老同參,我們在沒有出家之前就認識,他是台中蓮社的,以後在大覺寺出家,智興法師,現在在南投。他今天早晨特地來看我,到圖書館來參觀了一下。學佛三十多年,他學佛比我早,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到今天,功夫還沒有成一片。我問他:最近看些什麼書?我這裡書很多,要不要帶一些去?他說:我現在不看書,看書會打閑岔,我每天打坐念佛。講到功夫問題,我說你要得一心很難。我就舉一個例說,修行重要,哪個人不曉得修行重要?今天他跟我談到修行重要。修行是走路,走路當然重要,不走不能到,可是你有沒有曉得,走路之前要認識路、要能辨別方向?你要是方向搞不清楚,路不認識,你往哪裡走?你就走三大阿僧祇劫,你還是在岔路上,你看你冤枉不冤枉?我叫他好好的想想,他過去在李老師會下十幾年聽了不少經。

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他示現入涅槃。他四十九年為什麼不領導我們打佛七?為什麼不領導我們參禪,而天天在那裡講經?這就說明走路容易,認識路難!你看看你們都有兩條腿,哪個不會走路?三歲小孩都會走路。可是叫你走到什麼地方,方向不曉得,路不認識,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必須在沒有開步走之前跟你講得清清楚楚,你恍然大悟、徹底明了,你這一開步走你走的是近路,不多久就達到。那個不辨方向、不認識路的,不曉得走到哪裡去,走的是迂迴曲折之路,走一輩子都走不到。縱然是修凈土法門也不可不讀經,讀誦經論就是修戒定慧,三學等運。古來的大德們人家念佛念個幾年功夫就成就,原因何在?就在他放得下。千經萬論,就是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實相,真實相,說穿了幹什麼?說穿叫我們不要執著,叫我們放下。念佛三昧不成就,是因為放不下。

智興法師今天到台北來,是跟明一法師幾個人,到陳居士的道場,到那裡去看看,非常的關心。這就不行,心裡有事放不下,這就是念佛的大障礙。你要想得一心不亂,什麼念頭也沒有,即便是拜託人家去搞一個道場,成也好、敗也好,不要去理會它,錢被人家吃掉,吃掉是前生欠他的,隨他去,心裡沒有一點掛礙,這樣人念佛才行。如果委託、拜託一個人辦事,心裡老是掛著他有沒有替我辦好?我有沒有吃虧?這個念佛要得一心就相當遙遠,因為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幾時我們才能夠把這個病根拔除,我們的功夫就上軌道,你念佛也好、修定也好,功夫就得力。

今天我們的朱老居士也來,跟我談到,我們圖書館要不要送點資料給各雜誌社給我們宣傳?我說不要,他來找我們要資料,我們給他,他不找我們,我不找他。我們要求一個成就、要求一個結果,成就、結果不是靠報紙雜誌宣傳的。名滿天下,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沒有法子;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我,然而我已經了生死、出三界了,這多自在。名聞利養是障礙,只要有一念貪圖之心,不但行門被它障住,解門也障住。假如解門沒有障礙,你的行門縱有障礙也不大,為什麼?方向能辨別清楚,路途很熟悉。那就是什麼障礙?懈怠,這只是走得慢一點而已,不願意走。你要只一開步走,就能達到目的地,所以縱有障礙也不大,這一生決定成就。麻煩的在什麼?解悟都達不到,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絕不可以等閑視之,不可以疏忽。

大開圓解也要放得下才行。《楞嚴經》處處都有解悟的機緣,根性利的,七番破處的時候就可以大徹大悟;稍微鈍一點,十番顯見每一番都有悟處,換句話說,都有開悟的機緣。我們讀了、聽了不悟,障礙在自己,最粗重的障礙,名聞利養最重,次一等的五欲六塵,這都是說粗重的障礙,放不下沒法子。古大德都是開悟的人,都是證果的人,看看人家注的註解、註疏,我們讀了之後能不能入境界?學佛要緊的就是在去障礙,而不是記誦。我聽得多、我記得多,聽得多、記得多是別人的,看得多是古人的,不是自己的。古人的東西我們拿來,能不能起作用?不能起作用,這點諸位特別要記住,對自己沒用處。自己開了悟讀經,經是自己的,看古人注子,注子也是自己的,這個時候才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得受用,那個境界就大大的不一樣。希望諸位能體會這點意思,必須得放下萬緣才能夠談得上提起正念,以正念之心看經、聞法、念佛、參禪,才有入處。這是我們看到波斯匿王他覺悟,佛一問他,他不迷。

——依凈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佛說十善業道經》學習 第一集
「妄認緣塵分別影事」——《楞嚴經》參習(91)
依《無量壽經》修行漫談(凈空法師)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楞嚴經》參習(90)
「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楞嚴經》參習 89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