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遺忘的華人軍團:一百年前,14萬「工蟻」如何讓中國成了一戰戰勝國?

被遺忘的華人軍團:一百年前,14萬「工蟻」如何讓中國成了一戰戰勝國?




0

1




1917年,山東人韓均發決定要去法國做工的時候,他甚至連法國在哪裡都不知道。家裡人不同意他去冒險,就到火車上找他回來。韓均發躲在火車廁所門的後邊,因而沒被家人發現。




在青島下火車時,韓均發還是被追來的哥哥發現了。哥哥見他去意已決,無奈之下,一手拽住他的大辮子,從口袋裡摸出一把剪子,將辮子剪下,之後便由他出國去了。哥哥拿著韓均發的辮子,好給家人一個交代。



與此同時,在威海衛的碼頭上,另一名山東農民董方成已經準備登上去往法國的輪船。碼頭上熙熙攘攘,都是和他一樣的青壯年。還有一些送行的人,放起了鞭炮。




董方成緊緊抓著背後的行李,隨著人流前行。他有些興奮,有些擔憂,對未來既期待,又茫然。唯一的念頭是,等賺夠了法郎,就衣錦還鄉。




韓均發和董方成都不知道,

他們的這個決定,正在書寫一段大歷史。



▲1917年,一批華工等待登船啟程離開威海。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俄對陣德奧。隨著戰爭酷烈程度的加劇與時間的遷延,交戰雙方兵員銳減、後勤補給困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




尤其是,經過1916年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上百萬人的大規模陣亡減員,協約國一方深感難以為繼。為了挽回頹勢,英法等國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希望藉助招募華工來滿足戰事需求,支持戰爭打下去。



最終,總計約有14萬名華工出現在一戰西線戰場上,其中法國約4萬—5萬名,英國約10萬名。

這還沒計入被沙俄僱傭的大批服務於東線戰場的華工。




0

2




14萬一戰華工的出場,表面上是民間僱傭行為,實際上當時的北洋政府埋了很深的「套路」。




一戰伊始,北洋政府中一批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現存的國際秩序要完蛋了,中國應該抓住新秩序尚未形成的契機,重新擺好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不要再受前清遺留下來的不平等條約的鳥氣。




最好的方式,就是參戰。戰後才有資格以戰勝國身份參與國際新秩序的建設。



民初政壇大腕、人稱「五路財神」的梁士詒,是極力主張中國參戰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向袁世凱建議,趕在日本向在青島的德國人動手之前,派兵強迫德國歸還青島。青島要是被我們拿下來了,日本還有什麼理由出兵呢?




袁世凱也曾向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表示,中國願意提供五萬兵力,與英軍一起收復青島。




英國人拒絕了,轉身就跟日本的五萬兵力聯手,趕走了青島的德國勢力。日本實際上佔領青島並控制膠濟鐵路。



而北洋政府只能眼巴巴看著雙方在中國的領土上比劃,還要划出特別行軍區域,供日本軍隊通行。




北洋精英沒有人願意充當賣國賊,但弱國無外交的公理,就這麼血淋淋地在你面前上演,你除了罵自己窩囊,還真沒轍。




▲每個華工手上都有一個刻有中英文姓名和編號的銅圈,銅圈上的編號是他們的唯一身份識別證明。




這時候,精明的梁士詒提出了一套參戰的變通方案——以工代兵。




他分析歐洲戰爭形勢指出,德國軍械潛艇雖然堪稱一流,但以少敵眾,很難久勝,協約國最終將贏得戰爭,所以中國應該幫助協約國作戰,以為將來打算。但以中國的財力兵備,並不足以派兵赴歐,如果以工代兵,則中國可省海陸運輸餉械之巨額費用,而參戰工人還能拿到協約國的工資。




將來,如協約國戰勝,則功在北洋政府;如協約國戰敗,則罪在商人。

這一計劃堪稱完美,被梁士詒形容為「中國政府不費分文,可獲戰勝後之種種權利」。




0

3




1916年上半年,法國跟中國要人來了。英國隨後跟進。




梁士詒於是主導成立了惠民公司,負責勞工海外輸出,由交通銀行經理梁汝成為全權總代表。惠民公司,成為最大的勞工中介,而梁士詒在很長時間內一直被罵作「販奴者」。




一場大規模的勞工招募運動悄然拉開。




在晚清,中國就有一些貧民出洋做苦力。由於他們的遭遇很凄慘,在國內被叫做「豬仔勞工」。英法此次招募勞工,則在改變國人對勞工的認識上做足了功夫。




他們在招工章程中列明了工人做工地點、工資待遇、合同期限等事項。為消除人們的擔憂,還特別聲明工人決不派往打仗之處,決不招募華人充兵。




▲在歐華工合影。





消除安全顧慮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展現工資待遇的誘惑力。




赴歐華工的工薪都是雙向撥付的。以英國招募為例,每名普通工人在歐洲每月領30個法郎

(合12元)

,在國內另有家屬養家費月付10元。工頭、翻譯、有經驗的工人等工薪還更高。




當時中國普通工人每月工資大概是6元,對比之下,英國開出的工資則高達22元,是國內的三四倍。

而且,雙向撥付制度也擊中了中國人以家庭為重的傳統觀念,所以招募工作開展得很順利。




據英國陸軍部派往中國的招工代表約翰遜·波恩

(Johnstone Bourne)

記載:





自1917年1月第一批華工由威海衛放洋出發後,關於可口的食物、良好的待遇、即期結付工資的傳聞開始在中國蔓延。後來,當我們開始向華工的妻子們支付養家費時,應募華工就被當作一件不應錯過的好事,於是我們裝運了一船又一船的華工……一個中國婦女說,英國政府好極了,他們不僅帶走了我那沒用的丈夫,而且還支付我每月十元錢。




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人應聘華工,包括湖北、江蘇、湖南、安徽、上海,甚至香港。其中,以山東人最多。一個相對可靠的統計數據顯示,14萬英法華工中,超過一半以上

(約8萬人)

來自山東。




應募華工,就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南下廣東打工一樣。有些人單純為了謀生,有些人為了見世面,有些人為了發跡夢想,有些人因為家庭不和就想遠走高飛,還有些人為了逃避包辦婚姻……




總之,各色人等都有。有工廠工人、城市零工、火車站及輪船碼頭的苦力、人力車夫、客店茶房、商店夥計、飯店廚子、學生、停職官僚、落第秀才、逃亡的盜匪等。




英法方面對應募者的出身、動機倒不在乎,他們唯一在意的是——身體。

所以應募者一般都要經過一到兩次嚴格的身體檢查,凡是患有肺結核、支氣管炎、性病等24種疾病者,一概拒收。在1917年9月的一次華工檢查中,97名應募者,最終僅有27人被錄用。




0

4




一切看起來很美好,但也只是看起來而已。




從船隻離岸的那一刻起,問題就開始暴露。




到法國去,最經濟又省時的路線,其實是搭乘火車經西伯利亞大鐵道前往。但歐戰爆發後,這條路已經行不通。




於是退而走海路。一戰前期有兩條海路:




一條是經由香港、新加坡、印度、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直達法國馬賽港。由於德國的潛艇威脅,這條線被視為畏途。




另一條是繞道好望角,溯非洲大陸沿岸北上,再穿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由馬賽登陸,或由大西洋直接航行至法國北部上岸。這條路要走三四個月,十分漫長。




▲華工赴歐路線圖。





1916年2月,法輪載首批華工自青島出發,經好望角,歷時3個多月始抵達法國馬賽。途中數月因伙食缺乏疏菜,病倒的為數不少。




在跨越萬里重洋的旅途中,沒有航海經驗的華工無論在居住、飲食等方面都倍感痛苦,有的因疾病而死,有的直接發瘋跳海。他們並未見到歐洲,就已離開世界。




這樣的個案雖然不多,但總是給人籠上一層惘惘的威脅。




1917年2月24日,法國輸送華工的「亞瑟」號輪,行駛到地中海時被德國魚雷擊中。船上約900名華工,有543名遇難身亡。這是一戰中第一批華工陣亡者。




事件發生後,北洋政府為保護華工生命安全做了一些努力。一方面要求提高賠償金,若華工意外身亡,須給予國幣1000元撫恤金,這一金額是原定的20倍。另一方面要求運輸船改道走太平洋—美洲—大西洋路線,以避免類似慘劇再發生。




個體生命的價值,在大歷史的進程中,往往會以國家的形式體現。543名華工之死,最終促成中國正式對德奧宣戰。




中國甫一宣戰,不僅立即宣布廢除與德奧兩國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復德奧在中國的租界、終止支付德奧庚子賠款,而且一舉取消了德奧在中國的治外法權。




派遣赴歐勞工之事,也開始由民間轉向政府公開組織。




然而,直至戰爭結束,中國也沒有向歐洲派兵。段祺瑞政府曾公開向協約國說可以派50萬的部隊,前提是他們能夠提供運輸和財政支持。這個提議不了了之。結果是中國雖然宣戰,但實際上按照西方所謂的標準,是沒有作出貢獻。




離祖國越遠,與世界的關聯越緊。中國最終能擠進戰勝國,還是因為華工。




▲被德國魚雷擊中的船隻,543名華工遇難。





0

5




歷經海上劫難,踏上歐洲大陸,華工們來不及憧憬未來,就要面對更加殘酷的現實。




苦難與死亡,相伴每一個華工。




按照合同,華工不能被派往戰場。初期,這一條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遵守,華工一般被分配到各地工廠,從事軍需、造船、建築等行業的粗重活。但慢慢地,條文變成了空文。尤其是中國對德奧宣戰後,英法方面不再遮遮掩掩,明目張胆地把華工派往戰區,用於挖戰壕、扛炮彈、搬運傷兵、掩埋屍體等各種事務。




一個個中國的農民或城市失業者,於是很離奇地成為歐洲戰場上奔跑的一員。他們時常被頂在第一線,赤手空拳,沒有掩護,成為離敵人炮火最近的人。




▲華工在比利時搬運炮彈。





這些華工大都來自落後的鄉村,對現代戰爭一無所知。初上戰場,當德軍飛機鋪天蓋地而來時,許多人跑出戰壕觀看,結果被炸得血肉橫飛。




前線的華工正在挖戰壕,一大波轟鳴的德國坦克逼近。英軍沒有通知他們便自行緊急撤離,無助的華工成為德軍坦克的活靶子。面對這些能把人碾碎的鋼鐵怪物,許多沒見識過的華工被嚇得精神錯亂,變成瘋子。




有的華工終日在戰場上掘埋屍體,精神遭受刺激而失常。




英法為這些失常的人專門設置了瘋人院。在瘋人院,他們有的被虐待致死,有的染病而亡,有的則因飢餓與勞累拋屍他鄉。




一個無法忍受虐待的華工,在營房裡挖了個地洞,把自己埋進去。直到戰後幾年,營地被拆除時,他的屍骨才被發現。




有個法國人在日記中寫道:





這些無精打彩的中國苦力,被結實而趾高氣揚的英國軍官和士兵手持短粗木棍,在兩旁押著,就像狗趕羊群一樣地勞動。




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但歐洲人只把他們當成「華人工蟻」。




據統計,一戰期間,大約有兩萬名華工或死亡或失蹤在歐洲戰場。他們中的許多人,連名字和編號都沒有留下。他們不是中國派出的士兵,卻作出了士兵般的犧牲。




▲兩名華工在沖洗坦克。





0

6





1918年11月11日,一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落幕。




勝利來臨之時,華工一開始並沒有被國人遺忘。聽到消息的蔡元培,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勞工神聖!勞工萬歲!」




隨後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獲得了兩個代表席位。然而,日本挑動協約各國,指責中國宣而不戰,未出一兵一卒,沒有盡到參戰國義務,沒有資格參加和平會議。




中國首席代表陸徵祥憤怒地懟了回去:





歐戰時在戰線中之華工二十萬人,掘戰壕,搬炮彈,制槍子,無論後方前線,華工均奮勇當先。中國何負於協約?




因為華工的存在,中國外交官才能在會上義正詞嚴地要求國際社會還中國以公道。




▲位於法國西北部努瓦耶勒市的華工墓園。





後面的事情,正如我們在教科書上讀到的,西方列強繼續無視中國,要求把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權益轉給日本。1919年5月3日,蔡元培得知情況,憤怒之極,連夜把消息告訴了北大學生。次日便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




在華工群體中,國家意識和民族主義情感已逐步養成。所以,《凡爾賽和約》正式簽字的前一天,在巴黎的華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




期間,一名山東籍華工一氣之下給陸徵祥寄去一把手槍,還有字條:「苟簽名承諾日本之要求,即以此槍自裁,否則吾輩必置爾於死地。」




最終,北洋政府電令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敢於對列強說不。




正是這一次的堅決不退讓,使巴黎和會懸而未決的山東問題,在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得到解決。日本無可奈何地交出了強佔的山東權益,中國人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




曾參與駐法華工教育事業的晏陽初後來說,

一戰後,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地位,不是外交家的辭令換來的,而是被中國人輕視、被外國人踐踏的華工苦力爭來的。




遺憾的是,後來,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講起一戰,講起巴黎和會,講起五四運動,往往連「華工」兩個字都未提及。這是一段被人為湮沒的痛史。




▲上個月,這組一戰華工紀念雕塑在比利時揭幕。





最後交代一下一戰華工們的命運。




當英法人民享受戰爭勝利的時候,華工們似乎與勝利無關。他們仍冒著生命危險,用落後的工具,去清理戰場上遍布田野的地雷,以及戰死士兵的屍體。直到1919年秋,他們的去留問題才被提上議程。




1921年,最後一批華工登船回國。此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中國持續近30年的戰亂中銷聲匿跡,無所作為。活著已經不易,他們猶如當年出發前的韓均發、董方成,普普通通,苟活於亂世。




也許,他們只是出國打個工,一不小心做了回愛國英雄。

但我們,又怎能把他們遺忘在歷史的角落?






很多最愛粉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最愛君做得不錯,記得

點個贊

表示鼓勵哦。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懂歷史,見未來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最愛君推薦什麼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未出一兵一卒,為何能成一戰戰勝國?因為這14萬人!
大潰敗之蔣介石1949:他為何臨時放棄轟炸天安門開國大典?
百年奇冤!戰功赫赫的民國版岳飛,被蔣介石父子軟禁33年
末代皇帝的性與愛:同治光緒溥儀,為何全部絕後?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