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人痴迷中國文化向康熙請求加入中國國籍建議設立中國科學院
在清朝時期,許多外國人涉及到在中國任職、入籍的事。清代早期,如德國人湯若望、比利時人南懷仁、法國人白晉、葡萄牙人徐日升、義大利人郎世寧等都擔任了清政府的官職,穿清朝的官服,行中國的禮儀,甚至按照中國的生活方式生活。
湯若望30歲那年就換上了中國服裝,取了中文名字,先後被清政府授予太僕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等職務,雍正朝追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
清政府對湯若望的祭文里有這樣的評價:「掌欽天監印務事,故湯若望之靈曰: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恤死報勤,國家之盛典。」可見,這與對待本國臣子毫無二致。
康熙的科學啟蒙老師、比利時人南懷仁,官至正二品的工部侍郎,在北京去世後,也如同本國重臣一樣,賜給了謚號「勤敏」。確實,清政府是把關係親密的「客卿」看成本國臣民的。
但清政府對「客卿」也會提出一些要求。英國人赫德1864年10月18日的日記記載,清政府為表彰他在鎮壓太平軍中的突出表現,決定獎勵他一個三品「臬台銜」,並勸他「更換服裝、服色、結婚和在中國定居,等等」。
也有主動提出要加入中國籍的。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發明了西方二進位的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看到在華的傳教士寄給他的太極八卦圖後,帶著崇拜的心情,寫信給康熙皇帝,請求加入中國籍,並建議在北京建立科學院。但沒有明確記載他是否如願。
古代中國沒有正式的國籍法,直到宣統元年(1909年),中國的歷史上才有了一部《國籍條例》。這個條例明確規定:「凡外國人願入中國國籍者,准其呈請入籍。」但須具備五個條件:「寄居中國接續至十年以上者;年滿二十歲以上,照其國法律為有能力者;品行端正者;有相當之資財或藝能,足以自立者;照其國法律,於入籍後即應消除本國國籍者。
※康熙並沒有微服私訪,真正走入民間的他開創了明朝的仁宣之治
※老宅收拾出來的一對康熙年間瓷瓶,專家估價超過五十萬,不知值不值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