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鹽是今天人們生活中絕對必不可少的「剛需」物資之一,離開鹽,不僅很多美味會變得味同嚼蠟,也會嚴重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代謝。「白毛女」的故事中,喜兒就是由於在深山穴居,長期缺少鹽分攝入,導致一頭青絲變成白髮。雖然故事裡的事不一定真的有科學依據,但長期缺乏鹽分確實會對身體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如果長期不吃鹽身體會感覺沒有力氣,更嚴重則會產生浮腫,甚至生命力衰竭導致死亡。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喜兒因長期缺鹽變成「白毛女」的故事廣泛流


有據可考的人類製鹽歷史大約與人類文明史相同。如古代中國開始製鹽的歷史可追溯到炎黃時期,上個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在福建出土了距今5000~3000年的煎鹽器具。考古發現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的製鹽歷史也與該地區文明史大致相當。


根據生物進化論,人類大約花費了1000多萬年從古猿進化而來,人科動物與其他動物的分界點約在800~500萬年前,而人類文明史不過6000年左右的時間。在進入文明史之前幾百萬年的時間裡,古人類其實是不會製鹽的,但他們吃鹽嗎?尤其是生活在遠離海邊的遠古人,又是怎麼解決吃鹽問題的呢?


人和動物都離不開鹽,人類對鹽的需求更大

其實,不光人類需要吃鹽,其他動物也需要吃鹽。很多食草動物如馬、牛、羊、大象等都會從土壤中獲取鹽分,由於雨水會把地表的鹽分帶到土壤深處,很多動物甚至會通過「挖洞」的方式獲取深層土壤里更多的鹽分。而食肉動物如獅、虎、豹、狼等獲取鹽分的方法則簡單粗暴,即捕食其他動物,直接吸收它們肌肉和血液里的鹽分。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非洲象通過挖洞舔舐的方式獲取土壤深處的鹽分


人也是動物的一種,雖然遠古時期人類不會生產食鹽,但在進化的過程中卻一直通過各種方法補充鹽分。與其他動物相似,人類補充鹽分的方法大致分為兩種:1.通過獵食其他動物直接補充鹽分,2.直接從自然環境中獲取食鹽。

相比其他動物(如:狗是通過舌頭及口腔呼吸排汗減熱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把鹽分留在口腔中避免鹽分的快速流失),人類的汗腺遍布全身,體表排泄系統幾乎是所有動物中最發達的,大量汗液會帶走大量的鹽分(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大量流汗之後衣服結出「鹽花」的體驗),這導致人類對鹽分的需求遠高於其他動物,僅僅從肉食中獲取鹽分肯定是不夠的,更何況很多時候古人類還要以幾乎不含鹽分的植物為主要食物。於是從自然環境中直接獲取食鹽成為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必要。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人類遍布全身的汗腺會帶走大量的鹽分


內陸地區的古人類如何獲取食鹽?

那麼人類是怎樣從自然環境中直接獲取食鹽的呢?眾所周知,內陸地區不像海邊,沒有大量的鹽分可以隨時獲取(海鹽的大規模製作也頗為複雜),而人類文明的起源大都在離海較遠的內陸平原地區,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其實,鹽是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廣泛的物質,除了海鹽,還有湖鹽(池鹽)、井鹽和礦鹽等。含鹽量高的河或湖(如今天的死海和很多內流河),在乾涸、枯水期時會產生很多結晶鹽塊,這成為居住在內陸地區遠古人類獲取食鹽最簡便的方法。有些地方由於地質變遷,甚至可以形成儲量較大的鹽礦可供開採食用。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逐年乾涸的死海周圍有大量的結晶鹽


但很顯然,僅憑自然結晶的鹽塊和分布較少的鹽礦是無法滿足進入文明時代的全人類需求的,因此很快人們就發明了自己「造鹽」的方法,尤其是在內陸地區,「井鹽」和「池鹽」的出現成為一種必然。


四川井鹽的歷史


據《中國鹽業考古》一書介紹,在遠離海邊的四川盆地,至今仍保留了很多鹽井,中外聯合考古工作者通過走訪發現,有些鹽井仍有很多當地人利用這些鹽井通過熬煮的方式生產食鹽,這就是從古至今內陸地區廣泛食用的「井鹽」。在煉鐵技術成熟後,人們一般用鐵鍋熬煮富含鹽分的井水,更古老的年代則可能使用陶器。四川地區生產的井鹽又稱「巴鹽」,有史可稽的四川製鹽業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那時,熬制井鹽代表著當時最先進的技術。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編撰《中國鹽業考古》的中外聯合專家團隊合影(圖片來源《中國鹽業考古》)


窺一斑可知全貌,以四川為代表的廣大內陸地區,很多時候是以井鹽作為重要的食鹽來源的。但是井鹽的產量受制於鹽井分布和相關技術,產量往往非常有限,所以很多時候還需要海鹽經過長途運輸到內陸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據《中國鹽業考古》介紹,公元960年前後,四川鹽業生產約佔全國的4%左右,清代可達到7.6%左右。考古專家認為:15世紀中葉前後,四川鹽產量每年約為3.6萬噸以下,當時不足以滿足四川本省的食鹽需求,需要進口山西的池鹽(產自鹹水湖,成分與海鹽相近)和江蘇的海鹽彌補不足。但是到了18世紀初,由於稅額的變化及鑽探技術的提高,導致四川自產鹽的成本下降刺激生產,使四川一躍成為主要的鹽出口地。便宜的井鹽可以大面積供給鄰近省份。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四川自貢沖潭村鹽廠的長方形大平底鍋在熬鹽(圖片來源《中國鹽業考古》)


歷史上,海鹽的生產成本相對於井鹽來說總是要便宜很多。只不過在古代,「鹽鐵專賣」的政策和高昂的運輸成本使海鹽流通到內陸地區時價格會翻上很多倍,這也讓井鹽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鹽是歷史中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鹽作為重要的生活物資,不僅影響著人類的身體,也影響著人類的歷史。即便在生產力極為先進的前幾年,竟然因為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在我國一些地方爆發過搶購食鹽的鬧劇。而整個人類歷史中,鹽扮演的份量之重,有時超乎想像。


古時鹽的種類繁多,從顏色上分就有:絳雪、桃花、青、紫、白等等。從出處分為:海鹽取海鹵煎煉而成,井鹽取井鹵煎煉而成,礆鹽是刮取礆土煎煉而成,池鹽出自池鹵風乾,崖鹽生於土崖之間。海鹽、井鹽、礆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明史》記有:「解州之鹽風水所結,寧夏之鹽刮地得之,淮、浙之鹽熬波,川、滇之鹽汲井,閩、粵之鹽積鹵,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山東之鹽有煎有曬,此其大較也。」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記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


相傳炎黃二帝就曾因搶奪山西阪泉地區的池鹽而爆發了三次大戰,最後以黃帝一方的勝利而告終。此戰號稱「中華第一戰」,食鹽及其產地成為左右天下割據大勢的要因。而後不久,黃帝部落又因爭奪鹽產地與蚩尤部落進行了另一場大戰,相傳黃帝曾九戰蚩尤而不勝,蚩尤部落曾長期佔有鹽池。在當時,佔領鹽池,便表示他具有各部落共同領袖的資格。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中國死海」——山西南部運城的池鹽生產基地


春秋戰國時期,最富有的國家非齊國莫屬,摩肩接踵、揮汗成雨、揮袖成雲等成語就是形容當時齊國首都臨淄繁華景象的。齊國富有,除了齊國君臣治國有方之外,靠海的地理優勢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鹽成為齊國重要的提款機。管仲提出的「鹽鐵專賣」政策,即官府壟斷經營,寓稅於價,使人民避免不了徵稅,又感覺不到徵稅。這一政策不僅讓齊國府庫充實,也在其他朝代廣泛使用。


鹽在國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有時體現在各國的風俗上。如俄羅斯人給客人最尊貴的禮物便是麵包和鹽、馬爾他人會在喪事後在門口放一碗水和鹽、英格蘭北部認為鹽罐從餐桌上翻落不吉利、日本人認為在門檻上撒鹽具有驅魔的功能等。

在遠離大海的內陸地區,遠古時代的人吃鹽嗎?



▲俄羅斯迎接貴賓使用的麵包和鹽


回到本文的標題,倉梁認為遠古時期內陸的人也是離不開鹽的,只不過那個時候的古人類不能自己生產鹽,只能從自然環境中獲取,因此那時人們的活動範圍一定程度上是受鹽產地限制的。但隨著人類文明與生產力、運輸力的發展,人類的活動範圍就越來越廣泛了。但是無論遠古還是現在,鹽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當然,食鹽攝取過量會導致心血管、排泄系統等疾病,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應尤其注意。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倉梁 的精彩文章:

TAG:倉梁 |

您可能感興趣

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旅遊,遠離城市的喧囂
在廣州不遠,有個遠離陸地的海島,風景僅次於西沙群島
雨中巴黎,遠離塵囂的凈地
夫婦二人在湖面建造漂浮島居住,徹底遠離城市喧囂,遠離污染
遠離大陸的喧囂,巴瑤族人的海上人生
遠離太閑的人!
遠離城市的喧囂,尋找久違的寧靜
在遠離家鄉的城市裡,有多肉的陪伴並不孤獨!
一國首都為何遠離本土,建在遙遠的海島上?
遠離都市酷暑的空中樹屋,簡直就是夏天絕佳的去處
鏡頭下的朝鮮:遠離平壤的地區,大多數女人只有一套內衣
遠離市區的自然風景區
此國首都為何遠離本土,建在遙遠的海島上?
生活的藝術:遠離城市喧囂,在湖光山色下享受一頓美食
港媒: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購物中心日益遠離市區
江西崇義縣樂洞鄉是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竹海深處有人家
最美好的旅遊勝地,其實是你正在遠離的故鄉
泰國之旅,遠離城市的喧囂,讓你有一份好的旅遊攻略
布爾諾:遠離喧囂的城市 歷史悠久美的動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