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中日之間三次大規模的戰爭,戰績兩勝一敗
原標題:古代歷史上中日之間三次大規模的戰爭,戰績兩勝一敗
縱觀中日歷史,是戰爭與和平糾纏不休。古代的中國與日本之間,爆發過三次:白江口之戰(勝)、蒙日戰爭(敗)和萬曆援朝戰爭(勝)。下面我就給大家詳細的說說這三次大規模的戰爭。
中日第一戰:唐日血戰白村江
朝代:唐朝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
公元660年,唐軍跨海進軍朝鮮半島,聯合新羅準備先滅百濟,次滅高麗,以雪唐太宗討伐高麗戰敗之恥。百濟國受到新羅和唐朝聯軍的進攻,王城陷落,國王被俘,百濟遺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濟君臣內訌,新羅乘機進攻。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為保護這個精心扶持的半島跳板,傾其國力應援百濟。這就是史稱的「白村江之戰」。
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日軍進入白村江河口。嚴陣以待的唐和新羅聯軍,派出170艘戰艦迎戰。日本諸將輕視對手,自以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向大唐堅陣發起進攻。唐軍以逸待勞,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巧施包抄合擊之術,予以反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白村江的戰敗,也加深了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經此慘敗,日本試圖在朝鮮半島上擴張勢力的野心成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戰後與唐重新修好。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戰以唐朝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失敗了的日本如夢方醒,終於發現了它那草台班子似的烏合之眾絕不是一個制度完備、組織成熟的帝國的對手。「以勝者為師,與強者為伍」,或許就是從那時起成了日本人的處世之道。它開始虛心的向師傅學習,先後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艱險西行渡海「求經」,就像是十九世紀明治維新時的全盤西化一樣,大化革新也使國內全盤唐化。盛唐雄風恩澤日本,哺育日本,更強壯著日本,它的羽翼日漸豐滿。
中日第二戰:元朝及高麗入侵日本之戰
朝代:元朝及高麗
又稱蒙日戰爭,指中國(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隊入侵日本的戰爭。這個事件在日本被稱為「元寇」或「蒙古襲來」。
自唐朝以後,被注入了盛唐精氣的日本在中國面前越來越自信了,而中國的朝廷相反卻在日本人面前越來越沒面子了。元世祖忽必烈滅掉南宋後,建立了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大蒙古帝國,1259年高麗投降,元朝遂於日本隔海相望。這時,與元朝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遍及兩大洲,唯獨日本不通友好。忽必烈於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麗使者攜國書赴日,書中要求日本效法高麗來朝「通好」,否則將至「用兵」。
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書辭無理」,拒絕接受。幕府執權北條時宗令大宰府備戰,加強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備。其後忽必烈又兩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見。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後發動兩次侵日戰爭。1274年l0月3日,任命征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l 0月5日至14日相繼襲擊對馬、壹岐。16日逼近肥前沿海諸島,使幾百名日本武士喪生。19日元軍兵船駛進博多灣,翌日登陸。守護藤原經資指揮日軍英勇戰鬥,但在元軍步兵集團戰法和火藥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軍處於不利地位。激戰至暮,日軍撤至大宰府水城。劉復亨受箭傷,元軍撤至船上。當夜意外颱風刮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忻都連夜乘剩餘船隻撤退回國。第一次戰爭就此結束。
但元政府不甘心失敗,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滅南宋後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準備。第二次征日兵分兩路。東路軍4萬人由忻都、洪茶丘統率;江南軍10萬人由范文虎指揮,兵船共4400艘。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5月初東路軍仍自合浦起錨,一路掃蕩對馬、壹岐守軍後,6月初兵船駛抵博多海面,占志賀島。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武士多次乘小船襲擊元兵船,雙方互有傷亡。7月初江南軍到達,兩軍匯合於平戶附近.下旬兩軍主力到達鷹島。在即將發動全面進攻的7月30日夜,颱風驟起,元軍兵船為無龍骨江船,不完全具備海上能力,大部沉沒,范文虎、忻都及部分兵卒得以生還。第二次征日又告失敗。
蒙古人特殊的裝備忽必烈東征是中日之間唯一一次由中方主動發起並以日本國土為戰場的戰爭,如果不是太平洋的颱風庇佑,戰爭的結局極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一個習慣於馳騁在大陸上的國家面對海洋時是那樣的無奈!於是,元朝征日戰爭在悲壯、宿命、神秘中結束了。忽必烈飲恨日本海。
這兩次侵略企圖儘管最終失敗,但其在宏觀歷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兩次戰爭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並且由於其在阻止蒙古帝國和元朝擴張上所發揮的作用,使得它們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遭遇,這兩起失敗的入侵嘗試應該算是日本一千多年來面臨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脅了。此後的日本更加跋扈,在兩國關係中開始更加主動的挑釁,原先的學生要教訓他的老師了!
中日第三戰:明朝抗日援朝戰爭
朝代:明朝
史稱萬曆援朝戰爭。發生在1592至1598年(大明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三年)間日本豐臣政權與明朝、朝鮮之間爆發的戰爭。萬曆援朝戰爭又稱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日本稱之為文祿之役,第二次稱之為慶長之役,或合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征伐,征韓;朝鮮及韓國稱之為壬辰倭亂,第二次稱之為丁酉再亂;中國稱為朝鮮之役,與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稱為萬曆三大征。
萬曆援朝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朝鮮引起。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為了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貪財牟利的慾望以及他自己驟然膨脹的野心,便開始了對外擴張。他乘朝鮮李氏王朝耽於黨爭內訌,朝綱紊亂,決定通過武力征服朝鮮入侵中國,進而稱霸東亞。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秀吉於1592年4月正式開始了侵略朝鮮的戰爭。
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覆,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戰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日軍戰略進攻階段,在短短的時間日軍迅速佔領朝鮮全境。第二階段是明軍的反攻階段,明軍通過一系列戰役,最終收復了平壤、開城等地。第三階段是相持和議和階段。第四階段是日軍再次入侵,明軍和朝鮮展開戰略總反攻,最終日本軍隊被全部趕出了朝鮮。
因朝鮮的宗主國是大明帝國,是故向中國求援,明神宗應請求派軍救援,日本佔領朝鮮並試圖殖民同化朝鮮的行動受阻,朝鮮民族文化火種得以保留。這場戰爭波及到了朝鮮全境,其間曾於1593年議和並休戰;但於1597年(丁酉年)戰事再度爆發。最後由於豐臣秀吉的病逝,日本軍隊於1598年全部從朝鮮撤退。日本佔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朝的行動最終失敗。
明朝扶弱伐強支援朝鮮,取得道義上的勝利。但是由於明政府政治腐敗,將領無能,戰爭七載,「喪師數十萬,靡餉數百萬,中國與朝鮮迄無勝算」。明朝國力更加虛弱,加速走向衰亡。日本的損失並不小於明朝,各大名造船靡餉,人力物力的損耗同樣巨大。然而,中國封建王朝並沒有在戰爭中學到什麼,日本人卻受益良多。日後,甲午中日戰爭日本人最終成了先生。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上下五千年
薦語:上至盤古開天闢地,下至神州改革復興,說不盡的歷史,道不完的故事。
魯迅全集
薦語:用高亢的筆調,喚醒國民沉睡的靈魂;用深沉的目光,審視人們麻木的思想。
佛經故事大全
薦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聆聽佛經故事,走近佛教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宋元明清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唐宋元明清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