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

當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

原標題:當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



《中國大歷史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中國大歷史》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黃仁宇先生一生經歷可謂傳奇。


在抗戰期間,他棄筆從戎毅然參軍,抗戰勝利後,他先奔日本,後赴美國,以44歲的「高齡」投身學術。


40年前,他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在歐美學術界遭到冷遇,但是在國內卻一時洛陽紙貴,這就是《萬曆十五年》。


這本書對八零年代及後來史學界的影響,可用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學勤的一句話來形容:「初讀《萬曆十五年》,如受電擊,至今記憶猶新。」


《萬曆十五年》自出版至今天40多年,近半個世紀以來它竟然始終暢銷不衰,一直能在各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上佔有一席之地,一本講歷史的書,本身成為了歷史,並且改變了歷史。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本《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先生使用宏觀的視角,立於雲端,冷眼俯視中國歷史,他用三百多頁篇幅構築的中國通史,對於不了解中國史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對中國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來說,這本書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淺出的講述,會幫你建立更大的視角,更高的格局。


我將縱橫捭闔梳理千年歷史,三言兩語點破王朝利弊。下邊,讓我們一起來讀《中國大歷史》:



文明的前夜


如同其他所有民族,歷史的源頭都是神話,中國的早期歷史上溯到三皇五帝乃至夏朝,都是不可考的。


關於「夏朝」的傳說雖多,卻沒有考古的實證確斷它的存在。


現在能確切證明之中國歷史,始自公元前約1600年的商代,它的文字確切地存在,出土的「甲骨文」碎片數以十萬計。


不過商的歷史雖然久遠,但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應該從周算起。


商周兩個民族或國家,文化和宗教上的差異極為明顯,商人也可以視作「商民族」,商人尚鬼,這種萬物有靈的信念自周而中斷,代之則為周代的祖先崇拜,周人認為綿延宗嗣是後代的義務,商民族國王傳位一般採用兄終弟及的制度,偶爾父死子繼。


此外,關中的黃土地帶很可能是中國農業的發源地,商民族雖已從事農業,卻仍保持著漁獵的傳統,他們在500多年的歷史內,遷都的次數在6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經常有狩獵的記載,然而早期周人流傳的民歌,就提及很多不同種類的耕作物。


叛商的領袖,成了一代英雄,他所創建的朝代,自後連亘約八百載,整個看來周人實為中國初期各種制度的創始者。



第一帝國


中國在公元前221年的統一,是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秦始皇即位之前約一百年,秦就將周朝的封建革新進而由一個國王通過官僚機構直接統率全民的制度。


這種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創造了一個驚人的記錄,在此後千百年間樹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傳統。


中國政治體系的早熟在當時不失為一種成就,可是中國人也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因為國家的機構便形成流線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無從成長發展,以日後標準看來尤其如此。


直到最近中國仍缺乏一種司法體系,其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


始皇一死,秦帝國蕩然無存,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功績並不因之而湮滅,不出10年,漢帝國繼之勃興,自後延續達400年,全盛時管轄的人口約6000萬,足可與羅馬帝國相比擬。

就是從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時間上講,兩個帝國也可以相提並論,但中國內在的凝聚力卻遠勝西方。


同時,漢帝國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成為中國整個帝制時期的楷模。


在兩漢中間,穿插著王莽改制,王莽一方面被指斥為篡位者、偽君子和操縱言論的好手,可是另一面也被恭維成理想主義者,甚至是一個帶革命性的人物。


王莽略帶理想色彩的改革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環節:中國傳統的官僚組織,不同於近代西方,近代西方可以用數目字管理,但在傳統中國,不能用數目字管理。


王莽的改革失敗後,他被反叛的農民組成的武裝部隊所殺,劉邦的九世孫劉秀以洛陽為國都,是以,前漢為西漢,後漢為東漢。




失落的三百年


漢朝末年,以皇室家族內衝突作導火線,擴張的權力鬥爭將所有有關的社會問題一齊掀動。


底層農民在宗教組織的煽動下,開展的黃巾起義席捲全國。

很多有政治遠見的官員知道漢帝國大廈將傾,預料天下將亂,於是紛紛回鄉築塢,組織私人的軍隊自衛。


可是沒有人能料想到中國會因此失去其對稱與平衡狀況達300多年。


自公元220年漢帝國之覆亡後,中國陷入一段黯淡無望的長期動亂時代,至589年隋朝興起統一,當中是一段長期混亂和令人失望的時代。


一如西羅馬,官僚系統的腐敗,政治鬥爭的激化,外部蠻族的入侵,終於在公元476年壓垮了羅馬帝國。


司馬皇室的一段家庭衝突,因為各皇子的關係而牽連到各地域,導致內戰爆發。


北方少數民族也藉機起事,北方出現的「五胡亂華」混亂局面,中國北部不少地方人口為之減少。


異族入侵對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統一僅10年的好夢被驚破,晉王朝終於在公元311年永嘉南渡,社會秩序徹底瓦解。


當騷擾普遍時,各處村落組織自衛武力,築塢堡自保,這是從漢末黃巾叛亂時已經開始的,到了公元4世紀,在北方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公元400年前後,關中有堡壁3000所,小的或許只有少數村落,大單位則多達10萬戶,胡漢人口混雜在內,他們推選出領袖,相互結盟,中國儼然進入另一個新形態的戰國時代。


這時的中國,陷於歷史上的最低點。



第二帝國


公元六世紀中葉,由北向南、東西向東,鮮卑的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最終統一了中國北部。


通過宮廷政變,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堅完成了北朝最後一個王朝的興替,隨後,隋帝國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了全國,三個半世紀的分裂局面就此結束。


隋唐重建長安城後,將第二帝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具世界主義色彩的朝代。


唐帝國對宗教非常開明,除了傳統的佛教和道教外,帝國還准了許景教的傳播,拜火教在西安寺廟裡的僧侶受到文官五品和七品的待遇。


恆河邊印度的王子接受唐帝國的宗主權,高麗派出的使節來進駐長安城,日本的留學生在這裡居留長達幾十年,朝廷里做官的外國人數以千計,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中國的都城常年有敘利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安南人在這裡定居。


這時的大唐,是世界性的帝國。


直到東北方的叛將安祿山帶兵攻向西安,唐帝國走向衰亡。

平定叛亂後,地方勢力各自為政,中央政府愈發孱弱,甚至無法任命地方上的行政長官。


就這樣過了一百五十年,九世紀末,發生了大規模的民變,曾經的落地秀才,如今的流寇領袖黃巢,於公元880年攻入長安城,雖然他沒有隻手摧毀這個帝國,但是帝國在他造反後,很快崩潰。




中世紀現代化城市


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貨幣流通比以前更加普及。


在11、12世紀內,中國大城市裡的生活,不遜色於當時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火藥、火焰器、航海用的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不漏水艙壁等,都在這時出現。


然而,由於失去了地理上的屏障和強幹弱枝的國策,面對半游牧民族:契丹和西夏的威脅,趙宋在軍事上始終是軟弱不振的,它的軍旗從未在北方草原地帶展開過,更不用說向東北或西北延伸到中亞腹地去了。


為了富國強兵,北宋第六個皇帝任用王安石,開啟了一系列變法革新。


保守派認為生產總值是常量,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就是與民奪利。

而王安石視圖用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他已經意識到了信用借款,加大生產和流通等方法可以刺激經濟增長。


然而九百年前這種現代觀點,在當時是不容於世的,神宗皇帝死後,變法措施很快被廢黜。


歷經「靖康之難」的劇變,宋高宗群臣於風雨飄搖中,在杭州重續宋朝命脈。


這一身兼製造業中心的南宋國都,繁華不下於《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汴京景象。


然而,儘管帝國掌握了豐富的資源,但缺乏適當的服務性事業為之周轉,使得經濟上未能突破,影響所及,軍事也積弱不振。


因此,在金和蒙古人的連番入侵下,只有走上滅亡一途。




暮年


從草原殺出來的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東征西討,蒙古軍隊在歐亞大陸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直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

但蒙古人始終沒有融入農耕文明,90年後,史上空前的大帝國被明王朝取代。


中國歷史開始新的階段——第三帝國。


第三帝國的高度中央集權使得社會整體上失去了活力,在歐洲開始大航海的時代,中國則變得停滯而無生氣。


財政實施缺乏強迫性的管制工具,賬目數字雜亂,無從標準化,因之隨處都有錯漏,某種程度的不盡不實,只好任之聽之。


在高度集權的權力架構下,雖然中央政府在上端以嚴格的標準行事,但因為技術上的困難,缺乏現代化、數字化的管理方式,財政稅收無法標準化,下級政府隨處都有錯漏,加上上級政府的任之聽之,導致越到基層越鬆懈,執行效率也越低。


明帝國財政早已破產,面對流寇及滿洲人的內外侵擾,暮氣靄靄的帝國迅速土崩瓦解。


來自長城外的異族入主中國,儘管他們曾大肆屠戮漢人,但歷經清初四帝的勵精圖治,清帝國迎來了兩千年帝制消亡前的迴光返照。




新的黎明


西方人因為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文明大躍進,開啟了現代國家的序幕,但明清的中國由於法律和民間組織結構的限制,雖然經歷過數次政策的改變和反覆,但始終是僵化和停滯的。


有朝一日中國被迫改造,革命程序定要推翻一千年來的作為,這樣的革命一定是曠日持久且悲痛慘烈的。


太平天國破壞了儒家的傳統社會結構;洋務運動則以接受西方科技作為基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了百日維新,就已經準備制定憲法,從制度和根子上進行改革。


但是無論自下而上的太平天國,還是自上而下的洋務運動,以及皇帝親自主持的百日維新,都以失敗而告終。


從這段歷史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歷史阻力之大,以及中國進入現代的艱難。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百日維新失敗後,又過了21年,歷史終於進入了民國。


這不是清帝國的結束,而是秦始皇所創造的,歷時2132年中國帝制的終結。


但要談論中國現代史,此刻還不到時機。


曠日持久的改革如同一個隧道,此刻的中國還在隧道中探索,隧道之中的人們常常會被眼下困難的途徑所迷惑,但中國終將完成自己的蛻變,這個古老的國家必將完成現代化。



這本書看中國歷史的眼光既迥異於以儒家傳統為中心的正史觀,也不同於美國漢學界主流的「顯微鏡」眼光。


中國學者以道德論史,西洋學者以考據為文。


中國史學家習慣於將歷史看做帝王家史,著眼於一人一事,但黃仁宇先生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而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同時,他重歸納、重綜合、試圖從長時段看歷史的研究風格,在這本書里完全展現了出來。


他用宏大的架構探討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不在細節上多做停留。


黃仁宇先生從15英寸等雨量線與長城大致符合這一事實指出,長城東南的氣候使得這裡更適宜培育出農耕文明,中國歷史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鬥爭史。


從各個帝國財稅制度的成敗進行分析,得出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發展;若財稅不符合歷史進程,因缺乏有效的技術管理手段,王朝必然會衰亡。


《中國大歷史》沒有冗長的敘事,沒有學究式的尋章摘句,不用道德去審判一個時代和歷史人物,而是冷靜、理性、客觀地去進行宏觀思考。


黃仁宇用一把梳子,把歷史盤根錯節之處梳理了一番;同時提供了一個上帝視角,俯瞰三千年歷史。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十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文:秦九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左手進化論,右手金剛經;時而謠言粉碎機,時而命理研習師(個人公號:老秦翻書)。



今日話題


縱觀中國大歷史,你最喜歡哪個朝代,為什麼?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與百萬書友交流討論,組隊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懷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一切充滿了善,卻到處是不湊巧
沒見過世面才會選貴的

TAG:慈懷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