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爭 02–英法的態度
上篇《東方問題》裡面咱們提到,俄土之間矛盾糾紛的解決,兩個大國英國和法國是繞不過去,這兩個國家在土耳其問題上,是怎麼考慮的呢?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英帝國,國勢可謂是如日中天。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祥,殖民地遍及全球,皇家海軍統治著整個海洋。您要是想在國際上搞點兒大事兒,得不到超級大國大英帝國的首肯,怕是沒什麼好結果。沙皇尼古拉一世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想也好辦,咱拉上大英帝國一塊把土耳其給分了不就成了?怎麼說咱跟大英帝國也有著鮮血凝成的友誼不是?想當年俺們一起打敗了拿破崙……。於是從打1844年起,沙皇就給英國政府發送秘密外交照會,邀請英國一起探討如何瓜分土耳其的方案,但英國方面一直沒有積極回應。沙皇並不死心,以後逮到機會就跟英國駐聖彼得堡大使提這個事,說你看那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然病入膏肓,咱們得對這個形勢有個準備,貴國政府覺得咱們咋樣把土耳其大卸八塊比較合適?貴國打算要哪塊給俺們留哪塊?對土耳其生死存亡的問題,英國人的想法顯然跟俄國人不大一樣。英國人對俄國人的打算心知肚明,也知道,事實上的確如沙皇所言,奧斯曼土耳其這個西亞病夫正在衰亡,但是英國人有自己的算盤。
英國人的想法是,哪塊土耳其人的土地都不能給你。你佔了土耳其人的巴爾幹,就打開了進入歐洲的大門,整個南歐都可能落入你手。拿下君士坦丁堡和海峽,你的黑海艦隊就能進入地中海,不但會挑戰我在地中海上的霸權,連我大英帝國的印度都可能受到威脅。大家打開地圖看看,就知道這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有多麼重要了。想當年咱中國買了艘舊船瓦良格號,搞了多少年拖不回來,卡就卡在土耳其那裡。土耳其扼守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是黑海通往外面的唯一門戶。如果俄國人取得了這個地方,就為俄國的黑海艦隊打開了通往地中海的大門,海上霸主大英帝國肯定不喜歡這個局面。對英國人來說,這扇大門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就相當於掌握在英國人手裡。弱勢的土耳其人為了自保,必然會極力討好大英帝國,讓奧斯曼土耳其垂而不死,才最符合大英帝國的利益,這點便是俄英雙方在「東方問題」上分歧的根本所在。
英國是這樣想的,那麼法國人是怎麼想的呢?法國人跟俄國人也有矛盾?還是法國人愛土耳其人?要來趟這個渾水。
法國人跟俄國人還真有矛盾,說起這法俄之間矛盾的來由,那就要扯得更遠了,扯到俄國和土耳其發生恩恩怨怨之前。話說公元四五世紀的時候,隨著羅馬帝國的長期衰落,基督教也產生了分裂。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e)把首都遷到了拜占庭(Byzantium),基督教的領導們也跟過去了一半,一時基督教領袖出現了倆,一個留在西邊的羅馬,一個跟著皇帝來到了拜占庭,彼此成為分庭抗禮的對手。到1054年的時候分歧嚴重得不可調和,留在羅馬的大主教乾脆宣布開除東邊那位大主教的教籍。東邊的大主教一看,嗬,你有什麼資格開除我的教籍?我才是正統好吧?於是東邊的部分自立門戶,成為希臘正教派或者叫東正教,就由跟著皇帝來到君士坦丁堡那一派的大主教領導。西面留下的部分的由教皇領導,成為天主教派。雖然名字裡面沒有一個「正」字,但您要說羅馬天主教不是正統,那不論是教皇本人還是天主教徒都不會答應,兩個基督教就此掐了起來。
基督教最早誕生在中東,傳說耶穌誕生在現今屬於巴勒斯坦的伯利恆(Bethlehem),說耶穌是躺在那裡一個馬槽里出生的。拿撒勒(Nazareth)、伯利恆和耶路撒冷(Jerusalem)這都是基督教的聖城,都在今天巴勒斯坦/以色列、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土地上。後來伊斯蘭教興起,就把這些地方給佔了。然後歐洲的基督徒組成十字軍東征,說是恢復聖地實際上武裝搶劫的成分也不小。十字軍東征一開始還有成果,十一世紀結束的時候基督徒奪回了耶路撒冷,不過1204年耶路撒冷再度丟失,十字軍也繼續東征。
儘管兩個基督教派都信上帝,這也並不能避免他們之間的內訌。有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沒去耶路撒冷,而是去把東正教的君士坦丁堡洗劫了一把。隨著聖城丟失越來越久,兩個基督教的敵意日漸加深。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於穆斯林手中拜占庭滅亡,兩個教派徹底分離。
穆斯林土耳其拿下君士坦丁堡打開了通往歐洲的大門,奪取了廣闊的原屬東正教的領土。一開始,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統治對東方的基督徒相對比較寬容,不但讓東部的教會繁榮起來,還讓東正教在北面的俄羅斯發揚光大。很快俄羅斯就成為東正教最大的團體,繼任的沙皇認為他們繼承了拜占庭的衣缽,是東正教的保護者。
1690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為了分化瓦解基督教拉攏法國人,就把基督教聖地拿撒勒、伯利恆和耶路撒冷的統治權交給了羅馬天主教會。1740年甚至同天主教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達成了一個協議,明確了天主教在巴勒斯坦的權力,聖地的那些老教堂都成了天主教堂。
雖然說基督教聖地的統治權被蘇丹交給了天主教會,但是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幾百年來,無數虔誠的俄國人不遠萬里,前往巴勒斯坦的聖地去朝聖。他們翻越高加索山脈,穿過庫爾德斯坦和敘利亞,來到巴勒斯坦,歷盡千辛萬苦,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那些法國天主教徒對聖城的虔誠,可就遠遠比不上俄國的東正教徒了,他們來聖城就像是觀光旅遊,走走看看寫寫微博發發朋友圈就完了。到了十九世紀,隨著啟蒙運動以及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西歐人的思想越來越世俗化,宗教的思想也越來越淡漠。於是這幾百年來,實際上主要是東正教的教會出錢出力維護著聖地的教堂。前面說了,最大的東正教團體是俄國人,沙皇自認為是東正教的保護人,當然對聖地的保護權責無旁貸,這便是法國人和俄國人矛盾的由來,是不是扯得相當遠?
信眾虔誠度可以有差別,兩個教派的教士們可不敢懈怠。既然名義上聖地歸天主教管,教皇自然要任命一位大主教在那裡,但是這位主教一直是名義上的,因為他一直住在羅馬,根本就沒去聖城耶路撒冷。但是1847年,前一年當選的教皇庇護九世(Pope Pius IX)要求主教必須長住耶路撒冷,因為1845年,東正教的主教住到了耶路撒冷。兩邊的教士們都到了聖地,矛盾就明面化了。教士們為了表現自己的虔誠和正宗,在聖殿的爭奪上就不能不儘力,爭執起來不光文攻還要武衛,武衛起來不只是動拳頭,還要抄傢伙,比如燭台什麼的還有供奉耶穌的聖器,一時斯文掃地。教士們打打架倒也無關緊要,頂多算是個治安事件,然而1852年的時候兩邊的皇帝要摻和進來事情就要鬧大了。
沙皇想把奧斯曼土耳其治下的東正教保護起來,宗教是面兒上的理由,覬覦土耳其的土地特別是那個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是里子的緣由。而這,法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就不能同意,您說拿破崙?此拿破崙非彼拿破崙,此拿破崙是彼拿破崙的侄子,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民選總統。不過此時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已經解散了議會,打算把法蘭西從第二共和國變成第二帝國,自己成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拿破崙三世。要從總統變為皇帝,當然需要獲得儘可能多的支持。法國再怎麼世俗也是個天主教傳統的國家,爭取到廣大的天主教徒,才能團結大多數,完成成為一代帝王的偉業。再說,你沙皇不是瞧不上我嗎?我就是要給你找找彆扭看,不蒸饅頭也要爭這口氣。於是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決定在巴勒斯坦干出點兒漂亮事兒,把聖城掌握在天主教手中。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打算怎麼做呢?請看下期《法俄較勁》。
TAG:永遠的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