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怎樣讀懂佛經?

怎樣讀懂佛經?

怎樣讀懂佛經?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佛經的基本結構,一般分為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 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


佛教經典雖然按內容來說有經、律、論之分,按派別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別,但這些典籍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一般分為經題、翻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 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它們是組成佛經的基本元素。


經題


經題是佛經的題目,一般由「人」(人名)、「 法」(教法)、「喻」(譬如)三個元素組成。這三個元素經過排列組合,共有七種命名方式:

以人名為佛經名的《維摩詰經》;以教法為名的《大般涅槃經》;以譬喻為名的《梵網經》;以人名和教法為名的《佛說人王般若經》;以教法和譬喻為名的《妙法蓮華經》;以人名和譬喻為名的《如來師子吼經》;同時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通過經題,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佛經的內容,也可以初步判斷它是屬於經、律、論的哪一部。


經:經題形式一般為《o o o經》,如《阿含經》。


律:經題形式一般為《o o o律》、《o o o戒本》,如《四分律》。


論:經題形式一般為《o o o論》、《o o o疏》、《o o o釋》,如《大智度論》。

另外,從經題我們還能大概判斷佛經的派別,可以看出它是顯教還是密教。


顯教佛經:大多能從經題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經典,經題形式一般為《o o o經》、《o o o律》、《o o o論》。


密教佛經:無法從經題文字上看出內涵的佛教經典,經題形式一般為《o o o教王經》、《o o o陀羅尼》、《o o o儀軌》。


雖然我們通過經題可以大致了解佛經的分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經題了解佛經的內涵。相傳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講解《妙法蓮華經》時,光解釋五個字的經題,就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經題是經文的綱領,如果要解說經文,必須先要了解經題的含義,所以高僧大德解說佛經時,都是先從經題說起,這也是解經的第一步。


翻譯者

當初釋迦牟尼說法時,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語,不立文字,盡量做到簡單易懂。在釋迦牟尼涅槃後,他的弟子將他的言教寫成巴利文的佛經。公元4世紀,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將巴利文佛經用梵文重新編寫,是為梵文佛經。


佛經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僧眾所用的漢文佛經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譯而來,由巴利文到漢文,佛經的翻譯幾經周轉,再加上中印兩國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漢文佛經的翻譯絕非一件易事。現在,我們讀到的佛經大多文字優美、不可增刪,這個結果是經過中外200餘位譯師的10個世紀的努力方才完成。在梵文佛經的翻譯中,主要以鳩摩羅什和玄奘所翻譯的佛經流傳最廣。


鳩摩羅什,他一生翻譯了300多卷、近300萬字佛經,影響深遠。在語言和文風上,鳩摩羅什和他的譯經團隊一改以往佛經翻譯過於樸實的不足,不僅充分地傳達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筆流暢優美,甚至成為文學名篇。如現在我們看到的《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佛經,最為流傳的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


以鳩摩羅什為界,中國的佛教翻譯被分為兩個時期,在他之前翻譯的佛經被稱為舊譯,自他之後翻譯的佛經被稱為新譯。唐代初期,因為漢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已經難以閱讀了,這讓當時的僧眾倍感困惑。於是玄奘前往印度求法,並帶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佛學精華,在他回到長安後,他組織了譯場對這些佛經進行翻譯。由於玄奘通曉中印兩國語言,他和他的團隊所翻譯的佛經更接近梵文經書的旨意,譯場所設立的潤文一職也保證了經書的可讀性。

正因為佛經的翻譯者人數眾多,水平各異,所以我們在閱讀佛經時一定要注意翻譯者,如果翻譯者不同,同一本經書的內容就很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進而影響到我們的理解。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影響最大的《金剛經》,從後秦到唐代,就有6種譯本,其中,我們最常用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其他版本就有些默默無聞了。


正文


正文是佛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正文,佛經的教義得以闡明,因此佛經的正文也是佛經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


文體


佛經的教義主要通過佛經的正文表現,而佛經的體裁就是通過佛經的文體表現。一般來說,佛經的文體通常分為長行、偈頌和密咒三種形式。


長行,是指直說佛教教義的長行散文。由於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極有文學底蘊,為了便於傳教,他廣泛利用了古印度的神話、傳說、格言等多種文學形式宣說教義,因此,他的傳教說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大都是天馬行空、揮灑自如的說教。


偈頌,是指與長行相對的韻文,主要分為應頌和諷頌。應頌是以韻文形式讚頌前面的長行詩文,重複前文的教義;而諷頌則是直接以偈頌體裁顯示教義,並不重複長行詩文的內容。一般來說,佛經中有二者混用的情況,並沒有過於明確地區分。漢譯佛經的韻文主要是五言、七言。


密咒,又名真言,是佛教諸聖的密語。因為密咒是凡人無法了解的大智慧,漢語中也沒有能表達其含義的詞語,所以佛經中一般只有密咒的音譯,並不翻譯密咒的含義。在佛門密咒中,一般人最熟悉的應該是「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大致意思就是「皈依觀世音菩薩!希望您的大力加持,使我顯現清凈無染、隨意變現的自性功德,到達我想去的任何境界!」

怎樣讀懂佛經?



什麼是三分科經?


三分科經是將佛經的正文內容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科經有助於我們對佛經進行提綱挈領的分析,做到井然有序而不混亂。


什麼是三分科經


佛經的正文部分是佛經的主體,由於許多佛經卷帙浩繁,閱讀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更清楚地了解佛經的主旨,讓百姓容易接受深奧的佛理,東晉時期,道安法師將佛經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每一部分再細分下去,就像生物學中綱、目、種、屬的分類,這種將經文的內容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劃分方法就是所謂的三分科經。自道安法師以後,三分科經的方法遂被僧眾所沿用,迄今不衰。


到了唐代,玄奘法師學法歸來,翻譯了《佛地經論》,書中將佛經正文分為教起因緣分、聖教所說分、依教奉行分三個部分,這與道安法師使用的序分、正宗文、流通分的三分科經大致相同,可見當時印度在佛經分類方面也有三分科經的傳統。


通過三分科經,我們大致將佛經正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研讀,這樣可以辨明佛經的文體,並且有助於我們對佛經進行提綱挈領的分析,做到井然有序而不混亂。


古代的三分科經


古代三分科經以代表字式和目錄式兩種:


代表字式,是指將佛經分為三個部分,然後以十天乾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為符號,來為經文劃分層次。如果天干字數不足,就拿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補足的劃分佛經的方法。


目錄式,是指將三分科經編為目錄,然後放在佛經的卷首,以便前後對照的劃分佛經的方法。


古代三分科經以代表字式和目錄式為佛經分門別類地劃分層次,隨著時變境遷,古代三分科經的方法已不適用於現在,在大多數人看來,古代三分科經的劃分方法過於煩瑣,也很難理解,反而為佛經的研讀增添了難度,所以,現在我們三分科經只分到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一分類,並未過於細分了。

怎樣讀懂佛經?



什麼是序分?


序分是指佛經中說明本經產生的因緣,序分一般位於佛經正文的開頭部分。讀了佛經的序分部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佛經的主旨。


什麼是序分


序分是指佛經中敘述本經產生由來的部分,序分一般位於佛經正文的開頭部分。佛經的序分部分,就是為讀經的人說明這部經文是因為什麼事情或什麼人而說,就是所謂的本經因緣。讀了序分部分,我們會大概了解一部經書的產生時間、地點、緣由等情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佛經的主旨。


序分,主要分為通序和別序。


序分的通分


通序基本為每部佛經所共有,一般包括「信、聞、時、主、處、眾」六部分內容。「六事」主要說明了釋迦牟尼講說此經的時間、地點、聽眾等信息,如果「六事」完全具備,則表明本經真實可信,符合佛法的,所以通序又稱為「六成就」、「證信序」。此外,有的佛經為了傳誦方便,有時也省略通序部分,《心經》就是典型的例子。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通序的內容,我們以鳩摩羅什所譯的《佛說阿彌陀經》為例加以說明。它的通序部分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希羅、離娑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僑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菟樓陀,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如是」為「信」,指本經所記述的內容,確實為佛陀親口所說;


「我聞」為「聞」,指本經是我親耳聽見佛陀講說的,這裡的「我」是指阿難;


「一時」為「時」,指佛陀講說此《阿彌陀經》之時;


「佛」為「主」,指說法之人,即釋迦牟尼;


「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為「處」,說法的地點,今尼泊爾南境;


「與大比丘僧……無量諸天大眾俱」為「眾」,聽法的弟子。


序分的別分


所謂別序,為每部佛經的序分部分中所獨有的內容,是指一部佛經發起的因緣。由於不同的佛經,是世尊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對不同的人講說的,所以每部經的發起因緣都不相同,所以,別序又稱為「發起序」。

怎樣讀懂佛經?



什麼是正宗分?


正宗分是佛經的正文,能證明經書的要義。佛經的正宗分部分,一般包括了佛法教義的闡明、論證及修行法門,是一部佛經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什麼是正宗分


正宗分是佛經的正文,所謂「正宗」,是佛的說法一定是正說,而且也是能證明經書的要義的意思。佛經的正宗分部分,一般包括了佛法教義的闡明、論證及修行法門,是一部佛經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正宗分的重要性,所以歷代高僧都對正宗分非常重視,不惜花費諸多精力來進行分析,一般來說,佛經的正宗分的解法主要分為「佛答問題」解法及「信、願、行」解法。


二、正宗分的「佛答問題」解法


佛經的正宗分一般都採取問答的體例,先是佛弟子提出問題,然後釋迦牟尼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在問答的過程中,佛法義理得以闡述和論證,修行的法門也能有所體現,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正宗分部分的佛與諸弟子的答問過程進行分析,進而對佛經進行解讀。


關於佛弟子的發問,佛經中一般分為以下五類:


1、不解故問,道理不明而發問;


2、試驗故問,為了考驗老師或長者而發問;


3、疑惑故問,見到問題有所疑惑而發問;


4、輕觸故問,突然想起,隨便提問;


5、利樂眾生故問,提問者沒有疑惑,只是為了眾生而發問。


對於佛弟子的這些發問,釋迦牟尼通常會予以讚歎,一般以「善哉善哉」表示,有的佛經會解釋讚歎的原因,有的則就此帶過。


在讚歎後,更重要的是釋迦牟尼的回答。在他傳法的49年內,他一直本著因人制宜的精神,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教化方式,而對於眾生提出的各種的問題,釋迦牟尼的回答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在佛與諸弟子答問的過程中,佛法的教理得以闡發,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釋迦牟尼富含技巧的答案,更能看到他圓滿無礙、直達人心的智慧。


釋迦牟尼回答問題一般分為四種形式:


1、一向記,對問題予以肯定的回答而不躊躇。例如對於人最終會不會死的問題,給以明確的回答,說人一定會死;


2、分別記,如果一個問題中含有幾個不同方面的問題,對於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回答;


3、反詰記,對問題不做正面或反面的回答,而是採用反問的方法來回答問題;


4、舍置記,對一些與『修行無關的問題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從《金剛經》看「佛答問題」


《金剛經》是佛陀弟子須菩提向佛請教眾生如何安住的佛經,是典型的問答形式。


一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讚歎:「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一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二問: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二答:「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三問: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三答:「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四問: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四答: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五問:爾時,惠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五答: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六問: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六答:「須菩提!菩薩所受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如上所述,《金剛經》通過須菩提的發問和佛陀的回答,解釋了空的智慧,須菩提的提問逐層深入,佛陀的回答富含哲理,我們通過分析須菩提和佛陀的問答,本經的佛理也逐漸明了。


三、正宗分的「信、願、行」解法


「信、願、行」解法是凈土宗獨有的解經方法,所謂「信」,是指起信;所謂「願」,是指發願;所謂「行」,是指立行。信、願、行,也稱「三資糧」是往生凈土必備的條件,也是凈土法門修行的宗要。


起信是要深信按照佛經念佛一定能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發願是在相信佛法的奧妙後,發願要往生凈土;


立行是告訴眾生要怎樣修行,是修行的法門。


信、願、行出自凈土宗祖師藕益大師的「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一語,對修行凈土宗的人來講,信、願、行三者是缺一不可的,這三者也是凈土宗典籍中必備的三個部分,所以,當我們研讀凈土宗的佛經時,就要按照「信、願、行」的分類來解讀佛經。


從《佛說阿彌陀經》看「信、願、行」


《佛說阿彌陀經》是凈土三經之一,也是佛經中極少數的不是由佛陀弟子提問,而是佛陀不問自說的經典。本經的起信部分主要宣講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以及阿彌陀佛佛號的由來與意義;發願部分則勸導眾生要立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立行部分告訴眾生修行的法門,即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從《佛說阿彌陀經》看正宗分:


1、起信部分,介紹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情境: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日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2、發願部分,發願前往極樂世界: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3、立行部分,怎樣才能到達極樂世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怎樣讀懂佛經?



什麼是流通分?


流通分是佛經正文的結尾,在佛經教義陳述完結後,還要讓佛經在世間流傳,進而傳於後世,以便利益眾生,所以,佛經的結語一般被稱為流通分。


所謂「流通」,是指佛法像水一樣往四處流動。譬如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就叫流通到中國。總而言之,佛法傳到某地,就叫流通到某地。在許多寺院,都有供僧眾交流佛經的地方,這些地方一般也被命名為佛經流通處。


在佛經中,流通分大多是讚頌佛法的功德,說明修行的利益,也有的是與其他法門進行比較,讚歎佛經的獨一無二,從而引起信眾的興趣。


流通分的基本形式大多是「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大家在聽了佛陀的說法後,內心無比歡喜,恭敬地接受了佛陀的教誨,並發願依照佛陀的教導而修行。


比如《金剛經》的流通分部分:「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意思就是佛陀講經完畢後,須菩提長老和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天、人、阿修羅等,因為聽了佛陀的法義,無不歡欣鼓舞,誠心信仰並恭敬奉行著佛陀的教誨。


對於一些篇幅較小的佛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判斷流通分,但對於一些篇幅較大的佛經,我們就不能簡單分析判斷流通分了。藕益大師在講解《佛說阿彌陀經》時說道: 「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意思就是三分科經時,一旦經文稍微涉及教義,就立刻將其劃入正宗分。這樣一來,序分和流通分就成了套路,變成了前面說好、後面也說好的形式。因為對這個模式不滿,藕益大師提出應該按照經文的功用來分科:如果是序分的功能,就應該判為序分;如果是流通分的功能,就判為流通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應該是同等重要,各有各的作用。


圖文:網路


佛法 | 智慧 | 高僧大德 | 靈魂 | 因果


人生 | 善男女 | 般若 | 命運 | 關照| 覺悟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臘月二十二,恭迎文殊菩薩成道日
墮胎危害,高僧大德開示!
心燈
因緣(深度好文)
淡然處世,樸素為人

TAG:般若五台山 |

您可能感興趣

佛學問答 怎樣讀懂佛經
怎樣念佛?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念佛或誦經怎樣做才能夠功夫成片?
你經歷過怎樣的騙局?
怎樣才能見到佛?
怎樣讀懂女人的心?
怎樣誦經才有功德?
怎樣才是真正的讚歎佛陀?
怎樣寫好隸書?
怎樣才算是好死?
連「佛」都不認識怎樣能夠成佛呢?
怎樣才能忘記悲慘的經歷?
讀博讀傻是怎樣一種體驗?
怎樣畫蝦?原來是這樣!
我們總想知道怎樣讀書,其實更應該知道怎樣不讀書
養花究竟該怎樣施肥?你都知道嗎?
佛教怎樣解讀慾望?慾望也有善惡之別?
你真的知道怎樣利己嗎?
怎樣?這種時髦的穿法你敢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