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中醫是民國歷屆政府共識 陰陽五行理論是憑空杜撰
舊文兩篇。短史記微信號:tengxun_lishi
近代「廢除中醫」史
文 | 諶旭彬
迄於今日,關於中醫的種種爭論,實不過是政治鐵幕消失後,民國往事的翻版重演。
一、知識界的看法
中國知識界最早提出「廢除中醫」且產生一定影響者,當屬晚清學者俞樾。俞氏於1879年撰成《廢醫論》一文,明確建議廢除中醫;晚年又增補一篇《醫藥說》,認為「醫可廢,而葯不可盡廢」。
俞氏生活的時代,西醫在中國影響力極微,俞氏本人對西醫也無多少了解。其提出「廢除中醫」,並非以西醫為參照,而是基於其個人對中醫賴以依存的「理論經典」如《黃帝內經》等著作的深入考據。譬如:在俞氏看來,中醫所謂的脈象與臟腑的關係,各種「理論經典」眾說紛紜,並無一致意見,甚至連臟腑的具體名目,也不盡相同,天下中醫卻無不以脈象為診病依據,這實在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但俞氏不否認某些中醫藥方對治病有效,所以,在批評中醫「醫道」乃虛幻之物的同時,也保守地認為「葯不可盡廢」。
俞樾的弟子章太炎、章太炎的弟子陸淵雷,均曾深入研究中醫的各種「經典理論著作」。二人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廢除中醫」的口號,但其對中醫的基本態度,與俞樾大致相同。譬如:章太炎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說並不成立,《尚書》、《周禮》中拿五行來配五臟,只是為了祭祀,跟治病也沒有關係。《黃帝內經》超過四分之一的內容大談五行與臟腑的關係,進而推演出種種治病之法,實是謬論。章氏曾告誡門下弟子,若學習中醫,千萬不要去學中醫的醫理醫道,只可去學中醫的藥方,且對藥方的有效性需重新驗證。陸淵雷是民國年間提倡「中醫科學化」的領軍人物,與中醫界關係相當密切,曾與主張徹底廢除中醫的代表人物余雲岫激烈論戰。但陸同樣也認為,中醫的「理論基礎」乃是「憑空結撰」而來,惟藥方因有數千年不斷試錯的經驗在其中,尚值得學習總結。
康熙皇帝畫像。1693年,康熙罹患瘧疾,宮內御醫束手無策,後賴耶穌會傳教士使用西藥金雞納霜,方才好轉
晚清民國,並不止俞樾、章太炎對中醫的理論基礎持否定態度。在西潮衝擊之下,許多知名學者都曾努力鑽研過中醫的「經典理論著作」,試圖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以建立一種科學的學術體系,但無不鎩羽而歸。如嚴復認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其例之立根於臆造,而非實測之所會通」,乃是自我臆造,並無臨床實證為依據。梁啟超則認為,中醫建構在荒唐的陰陽五行學說上,「學術界之恥辱,莫此為甚矣!」態度最激烈者,當莫過於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的抨擊,在陳看來,中醫「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又「不事藥性之分析」,「惟知附會五行生剋寒熱陰陽之說」,動輒拿「古方」說事,「其術殆與矢人同科」——「矢人」,即造殺人之弓箭的工匠。在陳獨秀看來,所謂中醫,與殺手乃是同義詞。一心欲在中國傳統學術中尋求民族自信心、尋求救國之道的梁漱溟,同樣對中醫表達了激烈的難以認同:
「中國說是有醫學,其實還是手藝。西醫處方,一定的病有一定的葯,無大出入;而中醫的高手,他那運才施巧的地方都在開單用藥上了。十個醫生有十樣不同的藥方,並且可以十分懸殊。因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葯,都是沒有客觀的憑準的。究竟病是什麼?病灶在哪裡?並不定要考定,只憑主觀的病情觀測罷了!某葯是如何成分?起如何作用?並不問。只拿溫涼等字樣去品定,究竟為溫為涼,意見也參差的很。他那看病用藥,哪能不十人十樣呢?」
概而言之,除了中醫界,批判中醫、廢除中醫,幾成民國知識界的共識。
民國史學大家陳寅恪。陳先生曾謂:「寧願讓西醫治死,也不願讓中醫看病。」
二、歷屆政府的看法
終民國之世,無論中醫業界如何抗議,如何運動,中醫始終無法得到官方的正式認可,無法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否定中醫、廢除中醫,也幾成民國歷屆政府的共識。
1、北洋政府16年,一直將中醫排除在正規教育系統之外
中、西醫之爭,自晚清始,至民國已在政、學兩界基本形成共識。1912年7月,以袁世凱為總統的北洋政府舉行教育會議,制定新的《壬子癸丑學制》,首次明確將中醫排除在正規教育系統之外。11月, 當局又頒布《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其中醫學、藥學兩大學科各開設有數十門課程,中醫、中藥不在其中。
此種設置,曾一度引發當時中醫業界的恐慌與抗議,並聯名上書教育部,要求增設中醫課程。當局不但無視此種抗議,更於1913年由教育總長汪大燮出面,否決了中醫界申請註冊「北京中醫學會」的要求,汪大燮並公開表示:「吾國醫毫無科學概要根據」、「余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指將中醫納入教育系統)一節,難以照準。」事情最後鬧到國務院,國務院的回複比汪大燮柔緩,雖聲稱未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系統,「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但同樣明確表示,正規教育系統所定課程,須「先其所急,(對中醫)致難兼采」。換言之,中醫界自己願意怎麼玩都可以,但當局絕不會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系統。
基於當局的此種態度,1915年,曾有中醫界人士自行創辦中醫學校,要求當局立案註冊。北洋政府的應對之策,是將此類學校視作衛生機構,劃歸內務部管轄,教育部則仍持拒絕接納之立場。此後數年,中醫界自行創辦了不少中醫學校,但沒有一所中醫學校,得到過教育部的承認。中醫界曾在1925年發起過一場聲勢頗大的運動,要求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系統,但教育部的回復是:「(中醫)不合教育原理,未便照辦」。
概而言之,北洋政府時代,雖處亂世,教育總長如走馬燈般不停更換,但當日的教育界人士,堅定反對中醫的立場,卻始終未變。歷屆政府,對教育部的這種立場,也一直是支持的態度。
左:民國反對中醫之領軍人物余雲岫(1879-1954);右:余氏批駁中醫之名作《靈素商兌》目錄。因余氏深通中醫「理論經典」,故該書對中醫醫理、醫道的批評入木三分,以至於中醫界破口大罵余氏做了「洋人的孫子」。
2、國民政府直到1949年,始終頂著壓力,未讓中醫進入正規教育系統
1927年北伐成功之後,民國進入國民黨執政時期。國民政府在政治立場上雖然是北洋政府的對立面,但在對待中醫的態度上,卻如出一轍。
此前偏安時,國民政府已出台過取締中醫施行細則及禁止中醫進入大學法令。北伐完成,遷都南京後,中央衛生會議又一度作出「廢除中醫」的決定——事件的起因,是國聯1928年來華考察,發現偌大中國竟然沒有衛生部,提出批評;政府及國人也深受刺激,決定成立「全國衛生委員會」。要成立該機構,首先就需要解決「誰有資格算醫生」這個問題。1929年,首屆「全國衛生委員會」委員們齊聚南京,開會商討這個問題,委員們一致認為,醫生需要一定的醫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知識。中醫從業者嚴重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故而不具備醫生資格,國家應該逐步廢除中醫。但考慮到目前國內西醫數目有限,難以承擔全國的醫療衛生職責,故決定不搞一步到位,而以40年時間為限,來逐步廢除中醫。
中央衛生會議「廢除中醫」的決定引發了全國中醫界的大恐慌,隨之掀起大爭論、大抗議。雖然國民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公開表示對中醫並無歧視,並解釋稱「廢除中醫」的提案雖獲通過,但暫時不會執行,然而另一方面,不久之後,教育部和衛生部又有通令,禁止中醫參用西藥及西醫器械,並將中醫學校降格為中醫傳習所或中醫學社,不準其使用學校名稱,不得列入學校系統,中醫醫院須改稱醫室。1931年,在馮玉祥等落魄政客的投機性支持下,南京曾一度設立過「中央國醫館」,但始終未獲教育部及衛生部的明確支持,與「中央國術館」(也是馮玉祥投機性支持設立,收攏了一批民間武術界人士,曾上演過一場少林大戰武當的鬧劇)一併迅速衰微。
1933年,中醫界再度要求國民政府仿照《西醫條例》,制定《中醫條例》,實際上是要求政府表態承認中醫的合法醫療地位。但被行政院否決。行政院認為:頒布《中醫條例》,「不但有關國家人民生命,亦有關國際體面,若授國醫以行政權力,恐非中國之福」。後雖在馮玉祥等失意政客的投機運作下,於1936年終於頒布了《中醫條例》,但其中規定:中醫資格的認定,須從中醫學校畢業獲取證書;而中醫學校,特指在教育部備案或地方教育主管機構立案的學校。鑒於教育部自北洋時代以來,始終堅持將中醫拒之門外,實際上意味著按這一《中醫條例》,絕大部分中醫從業者都不可能獲得中醫就業資格。當局在條例上玩弄這種花招,正可說明其廢除中醫的堅定決心。
此後抗戰爆發,當局雖出於戰爭救護需要,對中醫界多有言辭褒獎,但在實際措施上,仍堅持之前的既定政策,不許中醫設學校、辦醫院、登廣告之外,並成立了「審查國醫資格委員會」,由政府組織考試,未通過者不許行醫,此種審查,一度使絕大部分中醫從業者喪失了從業資格。1943年,中醫界曾一度取得「短暫的勝利」,終於在國民參政會上將《西醫條例》和《中醫條例》合并成一部《醫師法》,但該法到1946年,又被衛生署否定,新《醫師法》重新規定:中醫一律只能稱「醫士」,不許稱「醫師」,並嚴禁中醫使用西藥。同年,教育部還取締了上海中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和上海中國醫學院等三家機構,理由是這三家中醫學校未經教育部批准,系「擅自設立」。中醫界再度赴南京請願,要求政府承認中醫有辦學的權利,但遭到冷遇,無功而返。此後,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大陸,中醫始終未能獲得教育部和衛生部的正式認可。
馮玉祥。馮政治失意後,屢在「傳統文化」上做文章。馮雖對外推崇中醫,但其本人屢受中醫戕害,如1905年腹部生瘡為中醫所誤,後轉至北京教會醫院,方才治癒。
3、民國政客對中醫常持兩面派立場,公開表示認同,內心意見則未必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代,中國已步入「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時代,國民黨政客在對待中醫的問題上,多持兩面派立場,其言論往往不足以說明其對中醫的真實態度。遠者,如孫中山雖多次公開發表尊重中醫的言論,但也曾屢次明言,「予平生有癖,不服中藥」,病重之際,反對中醫的胡適來勸他對中醫「不妨一試」時,孫的回答則是:「適之,你知道我是學西醫的人!」後世中醫多以孫中山臨終前夕曾看過中醫為根據,稱孫支持中醫,但這其實不過是孫被西醫確診為肝癌晚期,已無可救藥之後的一種「病急亂投醫」罷了,並不代表孫對中醫的真實看法。
近者,如汪精衛,因同意孫中山臨終時「病急亂投醫」去看了中醫,曾招致學者湯爾和的抨擊。為廓清責任,汪氏公開刊文反駁湯爾和,罵他「名為科學家,實則頑固派」。但汪精衛內心裡對中醫其實是持全盤否定態度的,1933年中央政治會議討論《國醫條例》時,汪氏公開講:「國醫言陰陽五行,不重解剖,在科學上實無根據,至國葯全無分析,治病效能,殊為渺茫。本人患病經驗,深受國醫國葯之誤,主張純採用西醫西藥,根本廢除國醫國葯,凡屬中醫,不準執業。全國中藥店,限令歇業。以現在提倡國醫,便等於用刀劍去擋坦克車。」
最典型者,莫過於蔣介石。1929年「廢止中醫風波」中,蔣氏曾對前來請願的全國中醫代表們明確表態支持中醫,但這種表態並不代表蔣對中醫的真實看法,更多的代表了蔣的現實權謀——據林森講,此次中醫界到南京請願,是「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之後,第一件引起全國反對的大案件」,牽動中央地方許多利益,為此,「四川方面有過一個電報到中央,說四川的經濟以國葯出產為大宗,要是一旦廢止中醫藥的話,就會失去四川民心。」葉楚傖也講:「北伐底定以後,忽然有一部分西醫提出廢止中醫問題,動搖了民間擁護政府的情緒,引起好多人因此事而反對政府,使政府受到許多打擊」。蔣既不能單純從學術層面考慮中醫的存廢;中醫請願代表又別具心思打出「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藥以防經濟侵略」的民族主義旗幟,並祭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招牌,高呼中醫就是「三民主義」,就是「極端之極端的民生主義」等口號,將學術問題扯入政治領域,以民族主義為號召、以孫中山接班人自居的蔣介石,也就只剩下支持中醫這一種選擇了。但有意思的是,蔣對中醫的支持是有限度的,雖時常發表支持中醫的公開言論,但直到1949年敗退大陸,中醫也沒能如願以償進入國民政府的正規教育系統。事實上,蔣晚年在台灣的醫療小組,乃全部由西醫組成。
結語
毛澤東在1949年說過:「中醫是舊醫,西醫是新醫,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但到1954年7月9日,劉少奇轉而指出:「歧視、排斥中醫是一種極端卑鄙的惡劣的資產階級心理的表現」,自此,中醫的存廢已與學術無涉,完全成了政治問題。迄於今日,關於中醫的種種爭論,實不過是政治鐵幕消失後,民國往事的翻版重演。
附文
中醫理論基礎「陰陽五行」,本是一種政治理論
文 | 諶旭彬
2016年4月,科技部出台了一份《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提出了132個公民應該掌握基準點。結果引起了非常多的爭議,如第48個基準點要求公民「知道力是自然界萬物運動的原因」,被網民嘲笑:「那所有初中生都不具有科學素養了,因為他們的老師一直教的是『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基準》的第9個基準點,要求公民「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
「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只是一種政治理論,無科學性可言
陰陽和五行,本來都是實物。《詩經》里的陰陽,乃是指日光的有無;春秋時代,「陰陽」又與「風雨晦明」合稱為「六氣」。「五行」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洪範》,裡面說: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會滲到土裡,味道變咸;火會烤焦東西,味道變苦;木有曲直,結出的果實有酸味……這些內容,其實類似「科普手冊」,是給執政者所設立的「水火木金土谷」六府之人閱讀的。這種「科普」在當時很先進,但在今天,則早已經成了常識。
當然,科技部也不是要求公民知道這些常識。第9個基準點講得很清楚,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才是公民必須知曉的科學素質。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這種「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1、「陰陽五行」學說的鼻祖是鄒衍,但鄒衍自己是不相信這套學說的,他只是拿「陰陽五行」作幌子,來忽悠君王,變相推銷自己「仁義節儉」的政治理念
春秋戰國時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是不言陰陽五行的。真正把陰陽五行糅合在一起上升至「哲學思想觀念」的人物,是稍晚於孟子的鄒衍。鄒衍雖可算陰陽五行學說的開山鼻祖,但他自己,其實是不信這套東西的。
這一點,《史記》當中講得特別清楚。《孟子荀卿列傳》里說:鄒衍認同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節儉」,但早於他的孔、孟,試圖向君王們推銷「仁政」、「王道」,全都失敗了,且被譏笑迂闊不著邊際。所以呢,目睹君王們奢淫無度、不講德行、禍及黎庶,鄒衍改變了推銷的方式,造出了一套關於陰陽五行的「怪迂之變」——按鄒衍的說法,每個政權都會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德對應,得到該德的支持。等到這一德衰弱,就會被「相生」的另一德取代,政權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比如,土生木,木生火,所以黃帝那時候是土德;大禹那會兒是木德;……《史記》里說,鄒衍把這套東西拼湊出了「十餘萬言」,體量很能唬人,希望拿它來節制君王們的私心私意。最開始,君王們覺得鄒衍懂得推演「天運」,很歡迎他;但不久,發現他是想要節制王權,就對他不感興趣了。
所以呢,史學界評價鄒衍和他的「陰陽五行學說」,或說它「實在是孔子學問一路走下來一個不得已的選擇」(李山),或說「鄒子所說的這一大套,並不是代表他的真正思想,而只作為使當時國君接受他真正思想的工具」(徐復觀)。簡言之,「陰陽五行學說」的始祖鄒衍,自己並不相信「陰陽五行學說」,只是他實在沒有辦法讓君王們接受「仁義」,才只好出此下策,搞出這麼一套怪力亂神的東西,來忽悠君王們。看過鄒衍著作的司馬遷,也是因為體諒他的這番苦心,才將他的傳記,放在《孟子荀卿列傳》里,把他列入了儒家。
那麼,問題來了:鄒衍這種「陰陽五行」,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嗎?
2、董仲舒版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也與科學無關。董的目的是想為儒生爭取「天意」的解釋權,來約束皇權;結果自己差點把命搭進去
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是政治產物,和科學沒有半點關係。鄒衍之後的「陰陽五行學說」,也同樣都是政治產物,和科學沒有半點關係。
先是秦統一六國,為了論證自己統治的「歷史必然性」,直接把「陰陽五行學說」拿了來做宣傳,說什麼按照「陰陽五行五德」的輪轉,周是火德,秦是水德,所以理該取代周的天下;且把黃河命名為「德水」,來強化宣傳效果。
然後漢武帝時,又有董仲舒,重拾鄒衍的故技。先是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將其推上「宇宙終極真理」的高度;然後再鼓吹「天人合一」,以人有「小節三百六十六論」可對應天每一年有366日,人有五臟可對應天有五行,論證出「人身即是一小天地」;由這兩項前提,再推論得出:人道運作也必然與天道運作遵循完全相同的「規律」。天道有陰、陽,好比人道有刑、德;天道陽氣繁盛陰氣肅殺,故人君治國,應采儒家之「德」而非法家之「刑」;天道按「水火金木土」五行運作,相生相剋;故人君治國,一舉一動,也都在天意的注視之下,有不合天道之處,就會降下相應的五行災異來警告。董仲舒幻想以抬高皇權(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餌,來誘使皇權接受「天意」的制約(「天意」的解釋權握在儒生手中),其實只是一場春夢。漢武帝爽快地拿走了「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卻拒絕把「天意」的解釋權交給儒生——試圖解釋「天意」的董仲舒被武帝扔進了死牢,赦出之後「不敢復言災異」。
那麼,問題來了:董仲舒這種「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嗎?
3、光武帝版的「陰陽五行」學說,被閹割成了對現實政治毫無批判力的「讖緯之學」,更是毫無價值的糟粕
董仲舒選擇了閉嘴,但武帝暴政數十年,搞到天下戶口減半人吃人的程度,反倒刺激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學說在民間的傳播。很多人拿這套理論,來攻擊漢帝國的統治已經喪失了合法性,說什麼按照「五行生剋」,漢朝的「火德」天命已終,應該禪讓給「土德」。為應付輿論,漢哀帝只好舉行儀式,宣布自己不再是「火德」支持下的「漢朝皇帝」,而是承受了「土德」天命的「陳聖劉太平皇帝」。後來王莽取代漢朝,也說自己是「土德」,用「陰陽五行」之說來粉飾統治合法性。
光武帝復興漢室後,充分吸取了「歷史教訓」,把董仲舒所創造的這一套「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學說,閹割成了用儒家經典來算命卜卦的「讖緯之學」。公元56年,光武帝下詔,由官方頒布圖讖;所有讖言,只能出自官方圖讖;所有讖言的解釋權,也全都收歸官方;嚴禁民間私造讖緯。如果說「陰陽五行」還有那麼一點點政治理想的話,那麼,讖緯學完全只是怪力亂神,在思想上對皇權起不再有任何批判性。終東漢一朝,政府一直致力誘導知識分子學習讖緯學。只有搞讖緯,才能得到朝廷青睞,才能有學生門客追捧。當然,讖緯也有一個壞處,就是容易誘發權臣們的野心,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有天命做皇帝,所以從曹魏到隋,朝廷又轉而開始嚴禁讖緯。
那麼,問題來了:光武帝的讖緯學,這種閹割版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 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嗎?
早在1922年,梁啟超就曾撰文釐定陰陽五行的歷史源流,批評其對中國文化造成了莫大傷害
作為政治理論的「陰陽五行」被皇權消滅,惟在中醫典籍里存身
4、《黃帝內經》版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照搬董仲舒等人的政治理論,鼓吹「聖人治病」,釀成了中國醫學史上的大災難
「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本是出於制約皇權的政治目的,而生造出來的一套理論體系。被皇權閹割摧毀後,就只好在中醫里存身了。最早把董仲舒等人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理論照搬過去的中醫典籍,是著名的《黃帝內經》(該書很多詞句照抄《史記》,可知其成書時間,當在西漢中後期)
這種照搬,可以說是中國醫學史上的一場大災難。本來,董仲舒並不是什麼科學家,更不是什麼醫學家。但是呢,他為了證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卻不憚於用「陰陽五行」大講特講「天人合一」。說什麼人有366個關節,對應天一年有366天;人有12個大關節,對應天一年有12個月;人有五臟,對應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對應天有四季;人眼有開合,對應天有晝夜……這些東西,顯然是牽強附會,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且,單就關節而言,董仲舒就沒有把數目數對;有些「國學家」把關節替換成骨頭,也還是湊不足366塊。
《黃帝內經》大量照抄了這些說法(如《靈樞·邪客》一節)。因為其「醫學理論」抄襲自政治理論,所以在《黃帝內經》的作者看來,最好的醫生不是職業大夫,而是「聖人」。書中一再不厭其煩地稱讚「聖人之治病」,是如何如何懂得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之道。比如,被春天的東風吹傷了,那一定是「病在肝」;被夏天的南風吹病了,那一定是「病在心」;被秋天的西風吹病了,那一定是病在肺;被冬天的北風吹病了,那一定是「病在腎」……這當然,完全是扯淡。《黃帝內經》所開啟的中醫「聖人治病」的傳統,究竟對中國傳統醫學造成了多大的傷害,迄今還幾乎沒有得到任何的檢討。時至今日,《黃帝內經》仍在以權威典籍的身份頻頻出鏡。
所以,問題又來了:《黃帝內經》中牽強附會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 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嗎?
「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理論,在今天最大的存身之處,乃是中醫界
參考資料:《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漢書·五行志》;徐復觀,《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收錄於《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三聯書店,2001;章啟群,《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商務印書館,2013;李山,《先秦文化史講義》,中華書局,2008;呂思勉,《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李零,《從占卜方法的數字化看陰陽五行說的起源》;等。
※美蘇「太空爭霸史」上,最後的登月者去世了
※蔣經國是如何脫離蘇聯控制,回到中國的?
※湯恩伯與胡宗南,在抗戰中的真實表現
※蔣介石視他為身邊第一人才,懷疑其被日軍毒害
※斯大林:是不是你們捨不得丟掉漢字?
TAG:短史記 |
※中國共產黨宣布退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國旗的故事:國民政府檔案中有關之史料
※挾「國會」以令諸侯 孫中山創「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棚屋整治與思考
※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關係:國民黨政府結束了北洋政府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第一屆內閣成員
※韓國民眾在青瓦台前舉牌示威 譴責政府非法部署「薩德」
※韓國民眾遊行抗議政府:美國是你主子 民眾如豬狗
※中國國民政府為何不敢向日本帝國宣戰?
※論國民政府對西南邊疆及邊疆民族的治理
※法媒稱日本政府欲復興軍國主義法令民眾困惑:簡直胡鬧
※韓民眾在青瓦台前示威 譴責政府非法部署「薩德」
※英國政府推行中國教學法 負責人稱初見成效
※新版美國《國家軍事戰略》中政府認知的變化
※邊區政府也曾使用國民政府的《六法全書》
※英國承認參與空襲敘政府軍行動
※美國聯邦政府行政分支一覽
※日本要求韓國新政府履行慰安婦協議
※美軍輪姦國民黨高官女眷,國民政府卻強力封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