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圍城為何圍三缺一,留個缺口供敵突圍
原標題:冷兵器時代,圍城為何圍三缺一,留個缺口供敵突圍
在古代戰爭中,圍城是個常見的事情。不過一般大軍圍城時,都只圍三缺一,意思就是四個城門就圍三個,另外一個不管。
在《孫子兵法》中,就提到過「圍師必闕」。他是孫武列舉的用兵打仗八條原則之一。這其中的「闕」,通假字「缺」,「缺口」之意。強調包圍敵人時要虛留缺口。
孫子兵法
那麼我們就很奇怪了,為什麼勝利唾手可得了,還要給敵人留下逃生之路呢?按常規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然而,你如果仔細想一想,便不難理解孫子這一主張的奧妙之所在。
如果簡單來說,就是從心理上給對方留條後路,打破敵方破釜沉舟之心。
圍城
那麼具體來說,無論在野戰陣地還是在城寨防守作戰中,你會發現,面臨被圍境地的敵人,很可能出現三種想法:一是投降;二是死戰;三是觀望,聽命於上司。而大多數都會選擇第三種,畢竟誰也不想死,也不想什麼都沒抵抗,就開門投降。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己方如果四面合圍敵人,就可能促使敵軍指揮官下定拼個魚死網破的決心。相反,如果故意留一個缺口,就可能使敵軍指揮官在逃跑還是死戰之間搖擺不定,同時也使得敵軍士兵鬥志渙散。
城門
說白了,就是促使守城的人產生變化,烏龜殼是打不動的。只要有了變化就有利用的空間和可能,下一步才好採取相應的戰術。
不過留個缺口,並不是說放任不管了,而是要在敵人逃跑的必經之地預設埋伏,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埋伏圈中。
你們想想,一旦敵人棄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戰戰場上徹底消滅敵軍。相比之下,與逃竄之敵作戰的難度顯然要比與死戰之敵作戰要小得多,代價也會少得多。稍微有頭腦的將領都能算過這個賬來,所以「圍師必闕」是歷代戰將常用的一個戰法。
※為何關羽龐德投降無損他們光輝一生,但于禁投降卻成為一生的污點
※古代在位的皇帝還沒駕崩,怎麼很多臣子三番兩次要提前立儲君
※為何李淵佔領了關中就能建立唐朝,曹操也只能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
※為什麼「逐鹿中原」 這個詞會用鹿來做比喻,而不用其他動物呢?
※中國古代都城裡皇宮為何貼著一側的城牆,而不在城池的正中位置呢
TAG:青史回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