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閩都風土】閑話福州上元與象園

【閩都風土】閑話福州上元與象園

原標題:【閩都風土】閑話福州上元與象園


《閩縣鄉土志》記載「右南台區」有二十二個村莊,其中有兩個村莊一個叫上元,一個叫象園。它們很有意思,一個村莊不知什麼時候沒了,但是村名卻保留下來了;一個是村莊在,村名卻被張冠李戴了。因此,現在很多人都把象園當作上元。


《閩縣鄉土志》


消失的村莊


象園,按現在的說法,如果是因耿精忠養大象的園子而得名的話,其歷史最早只能追溯到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即耿繼茂入閩那年。但是,它什麼時候消失的?又怎麼把這個村名戴到「上元」頭上?筆者尚未找到相關的文字記載。


但是,筆者發現跟象園村一樣消失的,還有兩個村莊,它們都在象園村周邊,一個在東面,叫象東村,一個在西面叫象西村。它們到哪兒去了?也許它們的消失,只不過跟今天的許多村莊一樣,因為某種需要而拆遷,一夜間,存續了多年的村莊連名字都一起消失了,或把村名挪個地方存續下來。

原先的象園村具體地理位置應當在哪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南公園附近還有一個叫象園頭的地名,大致在國貨路南公園西側附近舊路的十字路口。既然頭在那裡,那麼「身子」也不會離得太遠吧?如果象園村是在這附近,歷史上還真有過需要動遷的三件事:


一是福州建了第一條公路,叫福新路。福新路從水部門開始,經蓮宅、王莊,到上元的下甲,過十二橋到象園頭,向南通往十三橋、十四橋等。



如今的福新路


二是在道路的東側,建了福州第一座發電廠,人們叫它「電光廠」。

三是在道路的西側建了一家醫院,叫「合祖(今市一醫院)」。


它們剛好以福新路為軸線,一個在東,一個在西。那麼,象園、象東、象西這三個村莊有沒有可能就是因修路、蓋電廠、建醫院被拆遷掉的?筆者覺得這種可能性還是蠻大的。至於其他可以讓這些村莊消失的原因,也還是有可能的,只是因為過去的象園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沒有人去關注它。


話說上元


上元,它的地盤較大,現在的王莊街道、象園街道、新港街道的部分地方曾經都是它的地盤,史料里有的按福州方言發音,也把它寫為「上王」。它的歷史比象園久遠,文化底蘊比象園深厚,在官方史料、地方碑刻里,到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如明萬曆年間編的《福州府志》就有它的記載,「汪文盛,字希周,崇陽人。嘉靖三年知福州」,「為郡興水利,開上王舊港,塞新河,灌田四千餘頃」。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載:「弘治十一年間,鎮守鄧太監利夷貢之便,改易從古舊河,竟將上王地方,鑿透大江,名曰新港。」乾隆《福州府志》載,「弘治間,鎮守鄧太監惑番舶厚利,於上王地方鑿新港,徑趨大江,舊河淤塞。河口以東,民日敝。至是,蕡上疏陳新港六害,乞塞之,以甦地方,弭海寇。詔下鎮巡,興工填塞」。

這些歷史文獻中的上王就是上元了。明朝弘治年間,有個姓鄧的鎮守為了便於朝貢的船隻進入福州內河,在上元這個地方開挖一條新水道,使原先要從小橋彎彎曲曲地進到城裡的水路,變成可以直接進入內河的通道,這就是今天的新港。這本來是件好事,它帶來了交通上的便利,但也帶來了城防安全上的弊端,特別是在倭寇橫行、戰亂頻仍的年代,它給城市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地方官員為上元這個地方的「堵」與「疏」的事情頭疼不已。史料上,記載上元的,遠遠不止這些東西。



上元公園


其次,上元村是福州地區為數不多的、保留著保甲制痕迹的村莊。它從東到西依次有一甲、二甲、三甲、四甲和下甲等五個居民群落。這個下甲,不知什麼原因,後來被人叫作雁塔。上元為福州後人認識保甲制留下一個難得的歷史遺產。

保甲製作為一種鄉村政治制度,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開阡陌,編什伍,實現連坐制,但其本質上是將軍事制度應用於民間。它真正作為一種概念和基層政治制度則緣自宋代王安石變法,在社會基層實行保甲制度。此後,一直延續至20世紀初。雖名稱、轄戶等常有變更,在不同的時期它又被稱作鄉里制度、村社制度以及里甲制度等所代替,但它的最本質特徵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漢代的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唐代的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里」;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提出了十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元朝又出現了「甲」,以二十戶為一甲。至清代,終於形成了與民國時期十進位的保甲制極為相似的「牌甲制」,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這種保甲制,一旦遇到移民,就將新建的村莊用保甲的名字進行編號,用保甲來命名村莊,比較好區分帶姓氏的相似村莊,以免混淆。



保甲制


木刻之鄉


在民間民俗方面,上元村的「得道佛」,在民間有著許多美好的傳說,在境內外有著眾多的善男信女。


上元是木刻之鄉,很多村民從事木刻工作。過去,從村裡走過,木槌敲擊雕刻刀的「咔咔咔」聲不絕於耳。上元人的木刻技藝精湛,流傳甚遠,是福州城市的一張重要名片。


上元,在明、清、民國等各時期的府志里,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文獻資料里,都能找到它的蹤跡,如上元道等。


如今,有人說是「把福州晉安區王莊街道說成清朝靖南王耿精忠的王府所在地,這幾成共識」。晉安區的王莊街道是近些年才形成的,此地過去是包括上元等村的農田。假如上元過去曾經是耿王府,《閩縣鄉土志》應該記載:「上元,有耿藩故庄」,而不是「太保境,有耿藩故庄。」在重視歷史文化的今天,保護上元的歷史文化,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來源:《福州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文史趣談】「秦晉之好」的說法由來
【榕城故事】開閩王傳奇
【文史趣談】趙匡胤巧妙應對南唐使者 綿里藏針又不傷和氣
試論林則徐及其同時代文人對嘉慶道光之際銀貴錢賤問題的議論
【家風家訓】杜氏家風賡百世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