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試飛員:兩代空中加油人的精神對接

中國試飛員:兩代空中加油人的精神對接

有人說試飛員是「刀尖上的舞者」,也有人說試飛員是「和平時期離死神最近的人」。毫無疑問,試飛員是勇敢者的職業。然而更重要的是,60多年來中國空軍試飛部隊累計完成了數萬架國產飛機和數萬台發動機的試飛任務,一代代試飛員接力拚搏,用青春和熱血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和航空事業書寫了壯麗篇章。

《翱翔者之歌》

天空是永恆的主宰

而我們只是匆匆過客

翱翔抑或墜落

命運由時光去勾勒

做一隻孤獨的飛鶴

無論大地崢嶸與蕭瑟

張開生命的翅膀

融入歲月的長河

引吭高歌

哪怕歌聲魯莽而羞澀

因為即使征程荊棘坎坷

終點都將如出一轍

謹以此書獻給66年來所有在國防科研試飛中犧牲的英雄!

徐勇凌正是試飛員中的傑出代表,從著名的功勛試飛員到資深的軍事理論家,他的人生極富傳奇色彩,《鶴舞凌霄中國試飛員筆記》以散文體記錄了他精彩的試飛生涯和人生思考。全書以親歷者的口吻揭秘了中國幾代新型戰鬥機試飛的內幕,無論是壯志凌雲的訓練試飛,還是驚心動魄的意外事件,無不反映了試飛員這一鐵血精英群體的獨特風采,足以讓每個讀者真實感受「忠誠、無畏、精飛」的試飛精神,理解強國強軍夢的深厚內涵。

書號:978-7-03-055246-4

責任編輯:朱萍萍 吳春花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中國試飛員的風采吧!

2009 年的4 月,在中國第一代空中加油項目啟動20 年後,我對空中加油第一人常慶賢進行了一次深入採訪。經過4 個月的精心寫作,文章「老常的空中往事」最終發表在當年的《世界軍事》雜誌第9 期上。這是一次充滿情感的寫作歷程,而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是我們兩代試飛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20 年多前的情景如今依然歷歷在目。那時我還是一名試飛學員,在下課後的行進路上,時常能看見老試飛員飛行後拎著飛行帽的疲憊身影。有時我和老常會點上煙,蹲在飛行樓前聊一會,我也些許了解了空中加油項目試飛的困難。一項英國人在1948 年原創的加油技術,當年美國人也只有採用購買的方式才掌握了此項技術。中國人要在沒有任何技術借鑒的條件下自己攻克空中加油的技術難關,即使是在20 世紀80 年代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空中加油的技術難點不僅在於加油裝置的技術複雜性,更體現在加油對接的飛行駕駛技術上,美國人在幾十年的加油飛行中損失了上百架飛機,當時世界上能夠掌握空中加油技術的國家只有4 個。

老常由於技術突出被選為空中加油首席試飛員,已近停飛年齡的他必須與時間賽跑,留給他的時間不足3 年。每天試飛結束後老常都要與試飛總師侯玉燕等專家一起研究到深夜:加油對接的方法,避免相撞的安全防範措施……

由於條件的限制,加、受油機和加油器材都沒有備份,任何一點技術上的閃失都意味著整個項目的失敗。對於這種高風險的重大試飛項目,科學的規劃是成功的關鍵,為了降低試飛的技術風險,加油試飛分為三個階段。在完成預定的超密集編隊和模擬對接試飛後,老常終於迎來了關鍵的對接試飛科目,然而試飛卻出現了人們意料之外的困難。根據收集到的國外相關資料,以所謂「標準」的對接方法試飛,出現了加油探管折斷的重大險情。儘管在作戰使用中探管折斷司空見慣,但試飛階段發生這樣的問題,使我們對加油系統的技術能力產生了懷疑,甚至可能顛覆幾年艱苦努力後的研製成果,而單機加油如果不成功,後續的雙機加油更是無從談起。試飛的「攔路虎」給技術團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作為首席試飛員的老常壓力最大。此時試飛團隊的力量是攻克難關的「利器」,科研人員加緊試驗和驗證,試飛員團隊加強技術研究,老常的愛人秦醫生利用晚飯後的散步,做老常的思想工作以緩解他的精神壓力。

試飛難題的疑點千頭萬緒,而要找到那個唯一的突破口卻難上加難。是軟管的問題、空中氣流的問題還是對接方法的問題?雙機加油試飛員湯連剛通過研究,對國外的對接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大速度差對接儘管可以提高對接的成功率,但對加油探頭的衝擊力也大,而且帶來了可能空中相撞的危險,能否突破對接必須用大速度差「撞擊」的技術誤區,用緩慢推進的方法柔和對接呢?儘管大家對這種新的技術理念爭論激烈,但試飛的效果卻出奇得好,探頭折斷的技術難關終於攻克了。1991 年12 月23 日,老常駕駛殲-8 戰機完成了中國人的第一次空中加油。

兩年多的空中加油試飛歷程,體現了科研團隊合作攻關的力量,更體現出中國空軍試飛員愛國敬業、不畏艱險、敢於拼搏、攻堅克難的精神品質。而我在這兩年里不知道多少次與老常交談,這不僅是因為作為學員對空中加油的技術好奇,更多的是因為老常身上的一種獨特的氣質吸引了我,我們也因此成為試飛的忘年交。

或許是一種巧合,12 年後我居然成為殲-10 戰機空中加油的試飛員。儘管我曾經在編隊飛行中發生過重大事故,但十幾年的試飛歷練塑造了我過硬的心理品質,而領導和戰友的信任也給了我無窮的力量,當團長湯連剛把任務交給我的時候,我只說了一句話:「一定完成任務!」

說實在的,在領受殲-10 飛機加油任務之初,我們對於整個試飛的預期還是比較樂觀的:加油技術已經成熟,我們有前人可以借鑒的試飛經驗,更何況殲-10 飛機的飛行品質要比殲-8 優越很多。但無論我們對於殲-10 加油的預期多麼樂觀,科學的規劃依然不可少,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前期的科研試飛步驟清晰、內容充分。2003 年7 月23 日,經過超密集編隊和模擬對接試飛階段後,試飛進入了關鍵性的對接階段,然而試飛的結果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我用「幾乎不可能完成」來形容這次試飛的困難。其實對於這個結果我們是有心理準備的,過往的試飛經驗告訴我們,人們的設計預期與真實的技、戰術需求之間總是存在著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需要試飛來驗證並加以攻克的。在殲-10 大錶速試飛和雷達試飛等重大試飛科目中,我們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但最終都通過我們團隊的共同努力攻克了難關。

我第一時間給團長湯連剛打了電話,團長的回答令我倍感力量,他說:「困難不可怕,讓我們一起來攻克它!」

2003 年7月25 日,湯連剛、老常、侯玉燕等領導和專家驅車2000多千米來到了試飛前線,他們一下車就馬不停蹄地直奔會議室,與參試人員一起觀看試飛錄像,研究下一步的攻關方案。會後,老常與侯玉燕總師分別找我談心,老常給我傳授當年攻克難關的經驗和心得,侯玉燕從氣動、飛行控制和馬赫數對飛機安定性的影響,給我分析造成對接困難的原因。遠在成都的飛機研製團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加油風洞試驗,很快一套完整嚴密的攻關方案就制定出來了,經過幾次試飛驗證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所在,而對接試飛定在了8 月23 日。在試飛前夜的決心誓師大會上,我用兩句話表達了決心:「人生能有幾回搏,你我都是真英雄!」

試飛當天,湯連剛團長親臨塔台指揮,老常在監控大廳負責技術監控和指揮。我記得那個旭日東升的早晨,我駕駛殲-10 戰機和加油機穩穩地編隊與太陽一同升起,很快就進入了加油高度層。當我滿懷信心操控飛機完成對接時,加油傘套與殲-10 飛機發生了意外碰掛,座艙內的黃色告警燈閃亮,老常發出了終止對接的緊急口令。看著漸漸遠去的加油機,我的內心異常冷靜,我知道試飛失敗對整個團隊意味著什麼,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必須排除故障再次進入。

「報告指揮員,故障可以排除,請求再次進入!」

「可以再次對接!」無線電傳來團長沉著堅定的指令。

再次回到加油編隊,我沒有因為小小的挫折而動搖信心,我把對接動作完成得更加精確細緻。

「注意對接的飛機狀態。」老常的提示口令給了我巨大的信心。

5 米、4 米、3 米、2 米、1 米,我看見殲-10 飛機的加油探頭穩穩地、一點點地伸進了加油傘套,只聽到「咔嚓」一聲,加油對接成功了。在後續的5 次對接中,都是順利的一次成功,殲-10 飛機的首次對接試飛終於圓滿地完成了。

在試飛成功的那個晚上,我與老常在沙漠的湖邊聊到深夜,仰望皎潔的月光,內心的喜悅與快樂無以言表,而我們的手也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作者簡介

徐勇凌,空軍功勛試飛員,中國航空學會理事,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網路研究中心高級顧問,殲-10飛機首席試飛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劉亞樓軍事理論獎獲得者。

名家推薦

昔日藍天逐夢,今日夢回長空……昔日壯志凌雲,今日書齋點兵!讓我們一同感受試飛英雄勇凌老哥的《鶴舞凌霄》……

——軍事專家 房 兵

該怎麼描述勇凌呢?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勇士」;一位肯學習、善思考的「專家」;一位有情懷、有文華的「才子」。志存高遠,真誠豪爽,視昔日榮譽、耀眼名號為浮雲。

——航空專家 張聚恩

天邊心膽,雲端豪情,風月詩酒,流於筆端。徐勇凌不僅飛行技藝精湛、軍事理論功底深厚,還有一手錦繡文章。俗謂文武雙全,雅稱俠骨柔腸。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仗義擔當的好軍人、多才厚道的奇男子。

——軍事專家 戴 旭

將穿越天際的壯志豪情,裁成筆下阡陌的風雲縱橫,徐勇凌以詩意的筆觸續寫他獨具魅力的空中傳奇。

——軍旅作家 張子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李伯重:《清代關稅:1644—1911 年》序言
他是中國諸多「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老師,對中國的物理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能不憶江南?千木勝地 百鳥競啼
粉絲超百萬,顏值創新高:一本科學書為何能紅40年?
心理學的十萬個為什麼來了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