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95)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95)

「我今示汝不生滅性」——《楞嚴經》參習(9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這一段經文相當有意思,希望同修們要細心去領會。經是一部大經,而且是有相當深度的經,我們聽一遍,能夠聽懂多少就算多少。如果要發心去研究,諸位必須要曉得,要研究經教,不能從這部經下手,這是我特別要奉勸諸位的。如果說有心將來要是專攻《楞嚴》,現在下手可以說從背誦上倒是一個好辦法,就是背誦經典,如果能夠發心連註解都背,那是最好的。你要這樣背,背個十年、二十年,也許就有開悟的一天。這個辦法雖然是笨,但是給諸位說,非常牢靠,就是靠得住,能夠有開悟的一天。要想研究,一定要由淺而深,按照順序來學,這個樣子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乘尤其是了義經,可以說法味是無有窮盡,愈看就愈有味道,多看一遍那法味必定是更濃。所以古人發願一生專弘一部經,實在是很有道理,就是專精,精才能夠入得進去,入才能夠通達。雖然一切都通達,他一生還是弘揚這一門,給後學做為一個榜樣,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這段裡面,可以說已經明白指出我們人生生死大事究竟是什麼,所謂迷是迷這個生死大事,所謂悟也是悟這個生死大事。我們從前面世尊跟波斯匿王對答上,波斯匿王已經觀察到變化密移,這在唯識裡面統統是講行陰之苦。行陰之苦,連無色界都免不了,我們平常講三種苦,欲界裡面三種都有,苦苦、壞苦、行苦都有;到色界天,色界有壞苦、行苦,苦苦沒有;到無色界天,他連壞苦也沒有,但是行苦還是不免。所以佛教給我們三界統苦,統苦是迷的時候才有苦,可是悟的時候就沒有苦了,悟的時候不但在無色界裡頭沒有行苦,就在欲界裡頭連苦苦也沒有。我們要是曉得這樁事情,才曉得佛法自始至終追求的就是一個覺、就是一個悟,不覺不悟沒有辦法離開苦。而行陰之相,經裡面常講剎那九百生滅,「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是行陰的形相。不但我們凡夫粗心大意不能夠覺察,連小乘聖者、權教菩薩都沒有辦法能夠覺察到還有行陰,這是多麼微細的功夫。

解決的方法就是在修定,唯有甚深的定功,像本經裡面只說一個問題,就是楞嚴大定,阿難所希求的。楞嚴大定是稱性之定,換句話說,是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大定,叫做性定,不是屬於修得的。諸佛如來性定的受用現前,我們凡夫有沒有?有,不是沒有。有沒有喪失掉?沒有喪失掉。沒有喪失掉,為什麼現在亂成一團、亂糟糟的?我們是把性定迷了,所以我們自己的楞嚴大定不能現前、不能起作用。而在諸佛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人人都在楞嚴大定中,他看我們是在定中,我們自己倒不覺得我們在定中。凡是見到性的菩薩,都能夠見到一切眾生統住在大定之中,為什麼?性定。諸位能夠要體會到這點意思,大乘佛法重視定,但是重視在性定上,而不是重視在修定上。為什麼?修定還是在生滅心裡頭,依舊是在行陰裡頭,逃不出行陰。五種受裡面叫做舍受,四禪八定都是舍受,身離苦樂,心離憂喜,苦樂憂喜都沒有,這個身心很安定,這是什麼情形?舍受,四禪八定都是舍受。再把標準提高一點,阿羅漢所證的偏真涅槃也是舍受。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還沒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還沒有到這程度;換句話說,他依舊不出行陰的範圍。這個我們聽聽就聽聽,實在講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這個境界太高。

佛法裡面有,所謂有一乘圓頓根性的人,他一開頭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修,可是那要是個圓機。圓教的根性人不多,圓教的根性人,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最不相同地方就是圓教根性人心量大,對人對事都沒有界限,能夠包容,這樣的人這根性學大乘佛法是方便多了,他不執著、他不分別,他能夠隨順。所以十大願王裡面恆順眾生,就是圓頓根性人修行入手之處。《行願品》裡面說得清清楚楚,無上菩提是從菩提心來的,菩提心是從大悲心來的,大悲心是從恆順眾生來的。不能順著一切眾生就不能夠有大悲心,沒有大悲心就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沒有無上菩提。大乘圓教從哪裡學起?要從恆順眾生學起。這點就相當不容易,也就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做得到,可是走這條路是捷徑,成就的確是快。圓頓根性的人心量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有定力、有智慧,智慧是能夠揀別,定力是如如不動,這樣的人他發心要是正確、方向也正確,在一生當中可以說沒有不開悟的,決定會開悟。

在此地波斯匿王所示現的,這就是漸漸覺悟的一個相,知道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原來是剎那遷流。這種情形,我們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也有覺悟,諸位讀過歐陽修的《秋聲賦》,歐陽修在文章里也有幾句話,我們讀文章像這些地方都應當把它記住,文裡面有所謂「百憂感其心」,這是心與外面境界相感,傷感的事情太多了;「萬事勞其形」,許多事情勞身,勞心、勞身。一個人一生身心勞苦,諸位想想這就是不正常。歐陽修又說,「有動乎中,必搖其精」,這就是講人生之秋。下面幾句尤其說得好,「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在打妄想,力量根本辦不到的,去想它;做不到的,要去想去做它,這在佛法里講妄想。我們所想的,一定要想到我們自己的能力、我們的環境能不能做得到;超過我們的能力,超過我們的環境,你再要去想是自己找苦吃。所以聰明人,曉得自己有多大的福報做多少事情,做得很自在。人家做的事情,做很大很大的事業,人家福報大,我們看到用不著去羨慕,用不著去跟他比賽,那叫自找苦吃。自己必須衡量自己的智慧、衡量自己的福德,我們盡心儘力,這個功德就是圓滿的。歐陽修有覺悟,歐陽修也是個學佛的,他是皈依佛教的三寶弟子,所以他的文章裡面很多的禪意,很能夠發人深省,這都是我們必須要曉得。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之後自己才能夠選一條正確的方向、道路,我們這一生就不至於空過。

波斯匿王他這個覺悟就是代表我們說的,經過他這樣一番分析之後,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要明了,人生就像過路的客人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長住的。真正懂這個道理,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好爭的,還有什麼好求的?你又能爭得什麼,你又能求到什麼?假如你真正能夠爭得到、求得到,那值得,你這爭求值得;你求不到,你也爭不到。古大德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你能夠真正覺悟到這個關頭,到這個境界,你自己必然得自在,身心清凈一塵不染,這才是真正的福報現前,心就定了。可見這個定是性定,稱性之定,不是修來的。你們再要不信,你去念《了凡四訓》,袁了凡居士跟雲谷大師兩個對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雲谷大師佩服得不得了,他一生當中沒有見過幾個人能夠有這麼深的定功。了凡居士修過定沒有?沒有。他功夫從哪來的?本來具足的。為什麼?他曉得一生都是命定的,還有什麼求?求也求不到。命既然定了,他不求,所以他沒有妄念。這個大定不是修來的,放下,定就現成的,就是於事無求、於人無爭,大定就現前,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絕不是說,了凡居士跟雲谷禪師在那裡盤腿面壁的時候三天三夜不打妄想,他放開腿子走起路又打妄想,他還是不打妄想。這就是說明一個真正能夠相信命運的人,他心也定了;凡是心定不下來的,他連因果報應都不相信。他要真正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怎麼不得大定?

袁了凡是標準凡夫,我們連標準凡夫都不夠。為什麼說他是標準凡夫?他雖然有定功,他並沒有開悟。他的受是舍受,不修就得來,人家要修上他那個功夫,可不是簡單的事情,禪宗裡面說總得蒲團坐破幾十個,才能夠到他那個境界,但是還沒有他那個自在。他遇到雲谷禪師之後,只要他一回頭,他就有了不起的成就,在世間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得苦。在世的時候有求必應,舍報之後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想想,還不是垂手可得嗎?有什麼難事!這是個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者,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諸位要問,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了凡居士這《四訓》學起,那是穩穩噹噹,非常的牢靠。你要用這個東西來做基礎,好好的學三年,再去看經,那個境界就不一樣、就不相同。你要不在《了凡四訓》、《感應篇》上認真打個三年基礎,你學三十年的大經大論,三十年學完之後,可以送兩個字給你,「不通」。這麼學三十年的這些老居士不乏其人,從前張齡居士就是個榜樣,張齡居士是皈依虛雲老和尚的,學了一輩子,經典都通達。他聽我講經,他跟我說,「法師,你講上一句,下一句我都曉得是什麼」,可是他很老實也跟我說,他說「我自己可是一團糟、亂糟糟的,你叫我上台我一句講不出來;你叫我聽的時候,聽到上一句我就曉得下一句」。這是什麼原因?沒有打底子。

這一段,佛要指示我們,就在我們身心之中,有一樣東西是不生不滅的。如果我們把這個不生不滅的東西找到,就要用它做本修因才能夠速成無上道。看看這個我們會不會?如果諸位是真正找到,經上給諸位念一念、給你講一講,也似懂非懂,說不懂你也會懂,你馬上能說得出;說懂,你不懂,為什麼?你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用分別、還是打妄想,換句話說,你還是用生滅心。真正懂了就會用,日常生活當中就用這個不生不滅。你什麼時候會用不生不滅,你就證得無生法忍。會用不生滅的心,境界就不生不滅,妙極了,楞嚴大定立刻就得到,無量的智慧從這個定中生起。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有資格傳持大法。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長者是在家佛;玄奘大師在印度,勝軍居士是在家菩薩。民國初年,在家菩薩不比出家菩薩少,大家都曉得,像楊仁山、歐陽竟無、李圓凈、徐蔚如、江味農居士,都是在家菩薩,都是傳佛大法之人。所以大家不要以為,「我是在家的人,佛法之興衰與我沒有關係」,那就錯了。在民國年間,在家菩薩的貢獻比出家菩薩要大得多。

這一段的大意就是如此,佛問波斯匿王,你已經觀察到這個身是遷改不停的,所以終於變滅。再反問他,你這身體裡頭還有不滅的,你曉不曉得?波斯匿王不知道。這就是代表我們凡夫,不曉得我們自己的身中有一分是不生不滅的。下面佛給他開示,『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這意思說,你既然不知道,我現在給你指出來。這個話正是照應波斯匿王前面的啟請。

——依凈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佛法修習方法漫談:「念覺支」與「擇法覺支」(七覺支)
佛法修習:「七覺支」
「故知我身終從變滅」——《楞嚴經》參習(94)
「覺」與「參究」——佛法修習漫談
佛法修習漫談:「覺」與「參究」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