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哥倫布墓中的遺骸到底是不是他的?塞維利亞主教座堂-中

哥倫布墓中的遺骸到底是不是他的?塞維利亞主教座堂-中

上一篇:姐妹殉道者與聖母畫家牟利羅:塞維利亞主教座堂-上

走進教堂,立刻被它的宏偉氣勢所震懾。從折頁上的官方介紹可知,這座教堂最主要的哥特建築部分長126米,寬83米,十字交叉位置的最高點達到37米。

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依次為費爾南多?哥倫布(Fernando Colón,1487-1539)之墓、唱詩班坐席、主祭壇和皇家禮拜堂。費爾南多?哥倫布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二兒子,與大兒子迭戈?哥倫布同父異母。他小時候曾被送到宮中侍奉王子胡安,胡安王子19歲夭折後,他又成為伊莎貝拉一世的男僕。成年後,他成為一名學者,購買和收集了15000冊圖書。父親死後,他又繼承了父親的全部書籍,包括很多與哥倫布探索新大陸相關的極具價值的資料。最終他撰寫了哥倫布傳記,並將其擁有的全部書籍、手稿等捐贈給塞維利亞主教座堂。

唱詩班坐席區的西面充滿了浮雕和胸像,屬於巴洛克風格,最初由Miguel de Zumárraga於1619年設計,但直到1631年才由Pedro Sanchez Falconete(1586-1666)主持建設完成。兩扇門上方的金色銅質胸像分別為主教座堂的保護神聖胡斯塔和聖魯菲娜姐妹,由銀匠Lucas Valdes創作於1619年。

中間這個哥特風格的聖母子畫像則是公元1400年前後的老古董,創作者已不得而知。

繞到唱詩班坐席的東面,可以看到精緻的座椅後方雕刻著許多聖經人物,中間盡頭則是聖母子雕像。

兩側座椅上方是宏大的管風琴。據說原有的管風琴為18世紀西班牙最著名的管風琴製作大師Jordi Bosch i Bernat(1739-1801)於1779-1793年製作。這位大師當時掌握的獨特技術領先其他國家很多年,馬德里王宮中的管風琴就出自他之手。遺憾的是,1888年坍塌的穹頂砸壞了管風琴,現在的管風琴為Aquilino Amezua(1847-1912)於1901年重新製作的。

比較可惜的是主祭壇正在修繕過程中,我們無緣得見。

站在主祭壇和唱詩班坐席之間的十字交叉點上抬頭看,與多數哥特教堂樸素的尖肋拱頂不同,這裡的哥特式星形拱頂顯得異常華麗,而且還用燈光營造了氣氛。

旁邊的南門內就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之墓。此墓由西班牙建築和雕塑家Arturo Mélida(1849-1902)設計,其中抬著棺木的四尊雕像分別象徵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和納瓦拉四個地區。我們可以從雕像身前的圖案分辨出來,依次為城堡、獅子、豎條和鏈網。

不過關於此處埋葬的到底是不是哥倫布的遺骸曾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論。1506年哥倫布死於西班牙北部城市巴利亞多利德。1542年他的遺骸被親屬轉移到西班牙殖民地多米尼加首都聖多明各的大教堂,因為哥倫布1492年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時曾在多米尼加登陸,次年11月3日星期日這天又在這裡登陸,並以星期日(拉丁語音為多米尼加)命名該地,這裡被認為對哥倫布具有重要意義。1795年法國侵略多米尼加,西班牙人在撤退時為避免哥倫布的遺骸落入法國人手中,將其轉移到古巴的哈瓦那。但是1877年工人在聖多明各大教堂施工時挖出一個表面刻有「傑出和尊貴的男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鉛質箱子。多米尼加人認為這才是哥倫布的遺骸,西班牙人當年帶走的是另一個人的遺骸。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時,保存在哈瓦那的遺骸被送到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安葬,西班牙人堅持認為這就是哥倫布的遺骸。2002年起西班牙研究人員著手對塞維利亞主教座堂中保存的遺骸與哥倫布弟弟和兒子的遺骸進行DNA比對,結果表明該遺骸確為哥倫布本人。由於多米尼加政府拒絕研究人員開棺提取DNA的請求,至今無法判定保存在聖多明各的是否為哥倫布的遺骸。

環顧教堂,無數造型各異的花窗將五彩光影投射到牆壁上,也將我們從對往事的追憶中喚醒。教堂中共有八十多扇彩色花窗,從15世紀到20世紀製作的都有。這扇就是Enrique Alemán於1478-1483年創作的。

西側主立面上的玫瑰花窗則出自Vicente Menardo之手,製作於1557年,中間部分表現的是四位福音書作者。

大殿四周有幾十個禮拜堂和各種功能的房間,如果一一瀏覽估計要半天的時間,我們重點選擇了幾個藝術品豐富的參觀。首先是緊鄰哥倫布之墓東側的聖杯聖器室,它最早由Alonso Rodríguez於1509年設計,1511年被解僱後由Diego de Ria?o接手,但1534年Diego不幸去世,最終這個聖器室由他的學生Martín de Gainza在1537年建設完成。這間聖器室更像一個小型畫廊,裡面收藏有胡安?桑切斯、蘇巴朗和戈雅等眾多大師的作品。

正中最醒目的位置懸掛著戈雅1817年的作品《聖胡斯塔和聖魯菲娜》。姐妹倆手持象徵她們手藝的盤子和碗,腳下是被砸爛的雕像和溫順的獅子,讓人想起她們殉教的經歷,身後則是受她們護佑的吉拉爾達塔。

聖杯聖器室向東是更大更華麗的主聖器室,由以西班牙銀匠式風格(estilo plateresco)著稱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家Diego de Ria?o設計。銀匠式風格起源於哥特時期,持續到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流行於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它實際是對摩爾風格、火焰哥特式,以及後來引入的文藝復興元素的折衷與融合。它常常以植物、樹枝、扇貝以及各種奇特的造型裝飾建築的表面,其繁複細密和精雕細琢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時期流行的銀器。因為工藝類似銀匠的細工,故被稱為銀匠式。Diego de Ria?o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我們看到,無論柱子還是屋頂都雕刻著繁複的圖案,柱子之間形成的壁龕則飾以扇貝造型的拱頂。

燈籠形的中央穹頂及其周圍的橢圓窗巧妙地將自然光引入室內,頂部的浮雕表現的主題是最後的審判。

四周牆壁上布滿了名家之作,其中就有牟利羅繪製於1655年的《聖伊西多羅》。伊西多羅(556-636)在公元599-636年做了37年塞維利亞大主教,是一位倍受尊敬的神職人員和學者。他在天文、地理、歷史、禮儀、神學、名人傳記等各方面都有大量論著,是一位多產的學者。其撰寫的20冊共448章著作內容涵蓋了神學、歷史、文學、藝術、法律、語法、宇宙學、自然科學等幾乎所有方面,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在這幅畫中年邁的伊西多羅正在專註地閱讀一本翻開的大書,是他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現的一種神態。

聖器室中當然少不了各種聖器,大多為金銀製品,擺在玻璃櫃中。下面這件是放在牆角的聖體匣。

主聖器室再往東,也就是教堂東南角採光最好的地方,是議事堂。首先要進入議事堂門廳,這座長方形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由Hernán Ruiz Jiménez(1514-1569)於1564年設計建造,四周是一圈浮雕,頂頭的窗戶上方寫著拉丁文「PAX VOBIS」,意為「祝你平安」。屋頂採用雕刻的方格設計,在這座教堂中顯得比較獨特。

議事堂正廳同樣是一座充滿浮雕的文藝復興式建築,最初亦由Hernán Ruiz Jiménez設計,但最終由Asensio de Maeda(1547-1607)完成於1592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橢圓形穹頂上的裝飾畫均為牟利羅創作,中間描繪的是聖靈感孕,周圍一圈是八位塞維利亞聖人。

另外還有一座禮拜堂值得一看,就是位於教堂西北角的聖安東尼奧禮拜堂。它也是主教座堂的洗禮堂,站在門外就能看到禮拜堂中央白色大理石製作的洗禮池。

迎面的巨幅油畫為牟利羅1656年為此禮拜堂創作的《聖安東尼奧的幻象》,描述的是聖安東尼奧在修行中眼前突然出現幻象,聖嬰耶穌在一群天使的簇擁下來訪,安東尼奧立刻停下來跪在耶穌面前,張開雙臂迎接小耶穌。畫面中的耶穌散發出強烈的光芒,成為焦點,整幅畫的光線明暗對比處理得恰到好處。這幅畫也經歷過一些波折,1810年法國入侵西班牙時,拿破崙軍隊的Jean de Dieu Soult元帥搶走了這幅畫,後來教堂用牟利羅的另一幅畫將其換回。1874年又被小偷切割後竊走,賣給紐約的一個古董商。最終西班牙駐美大使館購得此畫並請人修復後歸還給塞維利亞主教座堂。此畫上方的小畫《耶穌的洗禮》也出自牟利羅之手,是他1668年的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歐根親王傾力打造的美景宮和大花園,難怪奧地利國家條約都選這簽署
費拉的時光就是走街串巷逛教堂,順便參加個希臘式婚禮
花季的誘惑:大阪天守閣的花兒與少年
姐妹殉道者與聖母畫家牟利羅:塞維利亞主教座堂-上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