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假如把中國歷代王朝看做一個企業——許倬雲《從歷史看組織》的啟示

假如把中國歷代王朝看做一個企業——許倬雲《從歷史看組織》的啟示

原標題:假如把中國歷代王朝看做一個企業——許倬雲《從歷史看組織》的啟示



作者==肖峰

來源==《中華讀書報》2017年12月06日10 版


史與思


中國自古有治史的傳統。如果說古代修史,主要是給君王將相提供博古通今的參考,那麼在文化分層客觀存在的當代,歷史書寫還同時面臨著走向大眾的任務。西方公共史學理念發展的成果之一,便是要求:歷史學應該走出課堂和專業的圈子,讓廣大民眾成為聽眾,給他們提供幫助。當然,實現這點並不容易。另外,通俗歷史也有高下之分,難免出現不顧歷史邏輯,為了討好大眾而不惜媚俗,把歷史描述成陰謀論的舞台之類現象。


有沒有既通俗易懂,又能不失準確,甚至還能聯繫當下實際的寫法呢?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有過堪稱成功的嘗試。他所著《從歷史看組織》就是一部深入淺出、將古代宰輔治國用兵之道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成功相結合的作品,自問世以來廣獲好評,多次再版。相信看過這本《從歷史看組織》的讀者都會不約而同地發出感慨:原來歷史可以這麼寫!


《從歷史看組織》說了什麼


在《從歷史看組織》中,許倬雲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講中國歷史:把中國比作一家企業。歷朝歷代的統治就好比是在管理這家企業,企業的產品就是對老百姓安全和社會繁榮的保障。而在企業內部,皇室是董事會,丞相相當於總經理。遍布全國的分封王國是分公司,地方行政單位則相當於各地辦事處。


為何能夠進行這樣的類比?許倬雲認為,治大國如烹小鮮,只要是人類的組織體系,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都會湧現,現代社會的複雜豐富程度,不亞於古代政府治理國家,這其中必然有共性和相通之處。於是,從先秦到清代,儘管幾千年來分分合合,但從「企業管理」這個角度來看,這不過是一家換了十多次老闆的企業的發展和成長史。每換一次老闆,這家企業的組織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有其特定的主題。周代相當於創業期,秦漢是擴張與深化期,魏晉南北是分解重組期,唐代是諫諍和決策權力的轉移,宋明提升已有組織的效率,清代則主要是組織轉變階段和對新資源的開拓時期。


通過這樣的梳理,有利於讀者建立起一種貫通性思考中國歷史的視角。同時,歷史上那些組織變化的經驗教訓,也足可為當下的企業管理提供鏡鑒。

《從歷史看組織》的緣起與「應用歷史學」


讀《從歷史看組織》,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二戰後台灣企業迅速轉型發展的寫作背景,二是許倬雲對「應用歷史學」不遺餘力的推廣。


許倬雲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講中國歷史經歷了一個從無意到有意的轉變過程。據許倬雲本人自述,這件事的緣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許倬雲的學生簡靜惠與台灣企業家洪敏隆共同創辦了洪建全基金會的文經學苑,為在企業界中培養人文素養,圍繞中國歷史上的各種領導形態多次舉行討論會,並邀請許倬雲出席講演。


這裡涉及當時台灣企業的發展背景。二戰後的台灣企業經歷了從公營事業獨撐大局,到中小企業逐漸發展,大型企業、集團企業逐漸成型的過程。這一轉型過程也對台灣企業管理的變革提出了要求。據台灣管理學家許士軍分析,當時台灣企業管理的最普遍的基礎結構是中國文化中有關規範人際關係的傳統倫理觀念,這種觀念下形成的組織追求按部就班,結果導致了一種僵化的官僚組織,不利於企業面對複雜的經營環境。雖然許多企業會向日本、歐美學習和效仿管理制度,但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企業如何與外來的觀念制度適應仍是個問題。


許倬雲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他的講演體現了他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他近距離看台灣企業的發展經驗,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基本上台灣的大小企業,沒有一家是真正有管理制度的,它們是一小撮一小撮鏈接起來,沒有形成集體。許倬雲認為,台灣面臨迅速的轉型,若只從組織形態與人的行為方式來討論,許多變化仍是萬變不離其宗,在歷史上每有可以比較參證之處。而以中國歷史上政治人物的行為及若干朝代的政治特色,作為討論企業領袖及企業組織的變化方式,借取其中的一些通性,能夠使我們對於今天的變化多一份領悟。

這些講演「意外」地引發了企業界和學界的熱烈呼應,相應文字也隨後出版,《從歷史看組織》即其中代表。《從歷史看組織》最先出版於1997年。其簡體中文版於200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相比《從歷史看領導》等其他幾部著作版權的幾度更迭,《從歷史看組織》版權一直保留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先後多次再版。


課堂及課後的熱烈反響是許倬雲沒有料到的,這也給許倬雲帶來了啟發。他稱自己「憬然驚悟」:「其實從歷史中提出的許多經驗,於今日仍有可供參考之處。長久以來,史學工作者埋首於專題研究,竟忽略了『歷史』本身應予發揮的功能!」


如果說,一開始許倬雲用歷史知識來講企業管理是事出偶然,轉變為自覺後,許倬雲的側重點便從企業管理教學轉移到大眾歷史的推廣,將這一類主題稱為「應用歷史學」。許倬雲稱自己「越來越感覺應盡此生余年,專心傳輸知識,使知識不再是專家們的禁臠。也許有些同行以為我『不務正業』,然而只要我這一工作有意義,知我罪我,我已不再介意」。


歷代政治組織的兩種模式

《從歷史看組織》的一條重要線索是君權和相權的關係。二者的制衡是考察中國古代政治史的重要視角。許倬雲的獨到之處是將古代中央政治組織的兩種典型模式與現代企業管理進行了類比。這兩種模式分別是:以漢代為代表的A模式和以唐代為代表的B模式。


在A模式下,君權和相權相互獨立。換到現代企業管理的角度,就是監督者最好不要同執行者處於一個層次,要分開。在B模式下,獨攬大權的丞相已經沒有了,換之以集體宰相制度,這就好比總經理沒有了,換成三個秘書處,都直接聽董事長指揮。


在這兩種模式中,許倬雲似乎對A模式的評價高過B模式,他明確指出漢代能長期延續統治是得益於君權和相權的分離,這種運作體系相當符合經營一個公司的原則。這裡也許會引起讀者的一點誤讀,以為漢代政治制度一定好過唐代。實際上,這一比較是基於古代政治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類比,這些文字本身預設了企業管理者這一類讀者對象,其背後是當時台灣的特殊時代背景。將中國比作企業,用企業管理來類比治理國家,確實可以方便讀者輕鬆地閱讀歷史,但作為讀者,不宜機械地把這理解為歷史的本身。


可以看出,在面向大眾的書寫中,許倬雲在主動地「低就」讀者的閱讀趣味。在此前的正兒八經的學術研究中,他對這一問題的分析要深刻得多。在學術性論文《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中,許倬雲從漢代丞相社會來源的角度分析了漢代政權能延續四百年之久的原因。西漢初年的丞相主要來自功臣後代,漢昭帝和漢宣帝之後的丞相大多來自地方的官吏,漢元帝後更多來自儒生,這反映了漢代士大夫階層的形成及其與統治政權的合作,這種緊密合作使得西漢政權建立了延續的社會基礎。


《從歷史看組織》的多方面啟發


企業立足的根基是社會,再先進的制度理念也應該考慮本土化的問題。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很多來自歐美,但不能照搬,需要與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演講時,許倬雲就提出,管理學不能只跟經濟學靠攏,還要考慮社會學、哲學、歷史學,培養出一套東西。《從歷史看組織》產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台灣企業發展轉型的背景下,而今天大陸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恐怕比當年程度更甚,這種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做法值得重視。


從歷史書寫的角度看,《從歷史看組織》生動地詮釋了大眾歷史寫作的問題。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一個人人都可以發聲的時代,歷史書寫和談論的門檻降低了。《從歷史看組織》的啟發是,不必每個人都是專業歷史學家,只要大家都培養起歷史的眼光,用歷史的態度去對待身邊的問題,不光可以從歷史看組織、看領導、看管理,還可以看許許多多與我們密切相關的事物。


這是一個知識「碎片化」的時代,而許倬雲依然堅持著對歷史進行綜合性的思考。王晴佳在《台灣史學史》中總結了台灣史學界的現狀。當代台灣史學界的突出特徵是「小的就是美的」和「自下而上」,學者們熱衷於開拓新的歷史研究領域,把目光聚焦在許多專題的、小的歷史題材,例如社會生活史、醫療文化史、婦女史等等。這種貴「專」不貴「博」的情形,與傳統的講究綜合的歷史研究似乎背道而馳,雖然開拓和豐富了歷史研究的範圍,但不免帶來「碎片化」的弊端。而且,這種情形並不局限於中國台灣。不過,在這種情形之下,仍有學者重視開展宏觀的歷史考察,比如許倬雲《萬古江河》一書就是對中國歷史的通論。《從歷史看組織》也是一部貫通性思考中國歷史的著作,反映出許倬雲作為「台灣第二代歷史學者」的代表人物的學術堅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漢學研究 的精彩文章:

圖說 | 封面裡的至美中國史
講座預告 | 美中教育交流的根源:庚子賠款獎學金
賀蕭(Gail Hershatter)《記憶的性別》這本書講了什麼?
嚴歌苓丨讀書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
李歐梵:《上海摩登》再版序

TAG:海外漢學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