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聖人都自認無知——日習論語第212天

聖人都自認無知——日習論語第212天

子罕篇第七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原 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注 釋

鄙夫:孔子稱鄉下人、社會下層的人。

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無知。

叩:叩,叩問、詢問。如叩門,使門內人聞聲開門。又如叩鐘使自鳴。孔子轉叩問此鄙夫,使其心自知開悟。

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上下方面。凡事必有兩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兩端反問而問之。

竭:窮盡、儘力追究。

義 釋

《四書集注》:孔子謙言己無知識,但其告人,雖於至愚,不敢不盡耳。叩,發動也。兩端,猶言兩頭。言終始、本末、上下、精粗,無所不盡。程子曰:「聖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猶恐眾人以為高遠而不親也。聖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則人不親,賢人之言,則引而自高,不如此則道不尊。觀於孔子、孟子,則可見矣。」尹氏曰:「聖人之言,上下兼盡。即其近,眾人皆可與知;極其至,則雖聖人亦無以加焉,是之謂兩端。如答樊遲之問仁知,兩端竭盡,無餘蘊矣。若夫語上而遺下,語理而遺物,則豈聖人之言哉?」

《四書蕅益解》:不但無人問時。體本無知。即正當有人問時。仍自空空。仍無知也。所叩者。即鄙夫之兩端。所竭者。亦即鄙夫之兩端。究竟吾何知哉。既叩其兩端而竭之。則鄙夫亦失其妄知。而歸於無知矣。

江謙補註:空空如也。即是鄙夫與佛平等之佛性。兩端即鄙夫之虛妄分別知見也。竭則性相不二。自他不二。何有兩端。兩端即空。一亦不立。

《論語譯註》:孔子本人並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論語新解》:於此兩端,窮竭叩問,使鄙夫來問者,對其本所懷疑之事之兩端均有開悟,則所疑全體皆獲通曉,更無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識,專待此鄙夫之問。孔子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開悟,故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正為此鄙夫心倥倥如,誠愨有疑,又自承無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開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見,不誠不愨,別懷他腸而來問難,則孔子雖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見,深閉固拒,不能有所開悟矣。故孔子雖善教,此鄙夫亦善學。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認無知。此鄙夫之善學,亦正因其心空空誠愨求問。蓋問者心虛,而答者亦心虛,敬使答者能轉居於叩問之地位,而問者轉居於開悟對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躍然明顯,不明顯於孔子之口,乃明顯於此鄙夫來問者之心頭。此章亦孔子循循善誘之一例。」

本章言學問求知,必心虛始能有得,此其一。學問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開悟,此其二。學日進,心日虛,得一知,必知更多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無知也。』此非謙辭,正乃聖人心虛德盛之徵,此其三。學者當取與知之為知之章合參。」

今 譯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我實在所知不多。如果有鄉下人來問我,一副很誠懇的樣子。我也就同樣誠懇地從各方面反問他,然後把心得告訴他。」

主 旨

孔子自謙無知,只是誠懇地與人互動。

引 述

東方聖人孔子和西方聖人蘇格拉底,有共同的看法,那就是自認無知,而不是以高級知識分子自居。現代人口口聲聲自稱為老師,處處以專家自居,實在並不合乎孔門的標準。

對於不誠懇請教的人,我們何必多言?孔子提倡交互主義,大家彼此彼此。誠懇請教,我們更不能信口開河,否則反而害人。每一件事情,除了共同性之外,往往具有特殊性。我們把共同性告訴他,如果他忽略了特殊性,不能做出合理的調整,豈能有效?所以孔子的態度,是同樣誠懇地,從這件事的各方面,反問到底。使請教的人,自己經由多方面的思慮,貼近特殊性,做出合理的解答。

孔子這種看似虛無,卻真正實有的教學方式,便是我們常說的啟發式教學。孔子對同一問題,時常出現不一樣的答案,便是對不同的人,給予不相同的點化。

生 活 智 慧

(一)點化既不精彩,也不顯得十分特別。當事人卻能夠被點醒,獲得很大的助益,這才是誠懇的態度。

(二)給人家答案,遠不如幫助人家好好思慮,自己去發現答案。啟發重於灌輸,這是最好的教學。有人說孔子盡量地詳盡告訴請教的人,應該不是這樣。

(三)提供自己的心得,促使請教的人,自己獲得答案,既尊重自己、又看重別人,這種互相尊重的態度,大家都喜歡。

建 議

不要以老師自居,處處要教導別人。凡事大家好商量,提供一些線索,共同尋找答案,皆大歡喜。

別 裁

這是孔子的真正修養,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講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孔子說,你們以為我真正有學問嗎?我老實告訴你們,我一點學問都沒有,我什麼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來問我,我實在沒有東西,就他的程度所問的,我便就我所知的答覆。如果他本身很鄙俗,來問我一個問題,我的確答不出。那我怎麼辦?因為沒有主觀,沒有成見,就「叩其兩端而竭焉」,反問他提出問題的動機,就他相對思想觀念的正反兩面研究透了,給他一個結論。所以我沒什麼學問,不是我給他答覆,是他自己的意見提出來問我時,我替他整理作個結論而已。教育本來就是這樣,真正的學問修養也是這樣。知識最高處就是「無知」,就是始終寧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不但孔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學家,都是如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西方文化中的孔子——蘇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樣,出身貧苦,什麼都懂,行為作人也很相似於孔子,他說:「你們把我看成有學問,真笑話!我什麼都不懂。」這是真話。釋迦牟尼也講過這樣的話。他十九歲放棄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歲開始傳教,八十一歲才死。四十九年之間,他最後自己的結論說:「我這四十九年中,沒有講過一個字,沒有說過一句話。」真理是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的。我們可以退一步說,孔子所講的「無知」,是俗語說的「半罐水響叮噹,滿罐水不響。」學問充實了以後,自己硬是覺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覺到沒有東西嘛!空空洞洞的沒有什麼,這是有學問的真正境界。如果有個人表現出自己很有學問,不必考慮,這一定是「半罐水」。從學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沒練到家的人,就喜歡比劃,他是筋骨發脹,並不是故意的。而練到了家的人,站在那裡好像風都會把他吹倒,打他兩個耳光,他會躲開,絕不動手。學問也是一樣,一個人顯得滿腹經綸的樣子,就是「有限公司」了。所以孔子這一點,就是學問修養成就的真正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習經典 的精彩文章:

有學有守——日習論語第197天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日習論語第192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日習論語第168天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日習論語第153天

TAG:日習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