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西抗戰路:一路打通萬骨枯,20萬人修路每公里死8人
20世紀中葉,當日本飛機大炮瘋狂攻入中國大西南時,蔣介石一面籌建第二陪都西昌,一面計劃修築一條打通重慶至滇緬的戰略通道——樂西公路。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蔣介石6次下令催促工事,築成這條抗戰血路,正如一名工人的日記所寫:抗日衛國一寸山河一寸血,築路架橋每米工程每米魂。
重新調整築路計劃,全力以赴趕工
自1938年起,重慶遭受日軍的轟炸襲擊,岌岌可危。國民政府考慮重慶淪陷後的戰事安排,內定西昌為第二陪都。蔣介石之所以在這個地方設立行轅,是有其深謀遠慮的。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變化,西南成為背靠同盟國的重要後方,西昌處於西南中心地帶,距印度、緬甸不算遙遠,又是連接川、康、滇諸省的咽喉要道,戰略位置十分突出。蔣介石打算在重慶難守時,把國民黨政府遷往西昌,據點駐守,依靠英美,繼續與日周旋。
當時,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是大量援華物資的戰略通道。為構建抗日大後方,使西昌連接滇緬公路,中印公路,蔣介石決定修建樂(山)西(昌)公路。1938年6月,蔣介石發出第一道指令:「樂西公路必須迅速完成。」隨著戰事的變化,1940年1月,蔣介石下達第一次手諭:「樂西公路務於本年12月完成,否則照軍事違命誤期論罪。」兩個月後,蔣介石又下第二次手諭:「樂山至西昌公路務於本年6月底以前完成。」
蔣介石的軍令下達,將樂西公路推上了沒有硝煙的抗戰前沿。國民政府交通部、川康兩省都只能加派力量,樂西公路工程處只能重新調整築路計劃,全力以赴趕工。
20萬人修路每公里死8人
樂西公路的修築,始於中重慶樂山王浩兒,止於西昌邛海湖畔的缸窰,全長525公里。此路自1939年5月開始路勘,至1941年底全線通車,共徵集了川康地區彝漢等各族築路民工20多萬人。
當年參與修築岩窩溝段公路的土工鄧克銀和村裡的其他十多人參與了樂西公路的前期修建。據他後來回憶,當時民工的待遇以實做工程數量計酬,以西康省規定普通土每立方米2毛錢(舊幣),雨天津貼每天1毛,彝族民工另發酒水費和額外獎金,但由於開工後糧價日漲,報酬雖幾次調整,但仍趕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加之修路環境異常惡劣,每日開工在10小時以上,民工苦不堪言。「我已記不清有多少人死在了岩窩溝。有一天,安排我背50斤米到工地去,我親眼看見對面一個工人用鋼釺撬一塊岩石,結果山體垮了一大片,一下就埋了十五六名工人進去;清理出屍體扔下懸崖後,又繼續干,工期緊啊!」
由於缺糧、疲勞、疾病、工傷等原因,傷亡人數多達3萬人,其中死亡4000多人,平均每公里便有8人獻出生命。至今,在樂西公路最艱險的路段蓑衣嶺、岩窩溝,荒冢和殘骨仍不難尋覓。由於工期緊迫,1940年3月1日,西昌行轅報呈蔣介石准撥十一補訓處駐西昌新兵兩個團參與樂西公路修築。當年8月13日得到批准,兩團新兵1500人參與築路。
運送戰略物資縮短295公里
樂西公路修築主持者、國民政府交通部總管理處長趙祖康是公認的「中國公路之父」,他與詹天佑、茅以升並稱為「中國交通工程三傑」。當年他因頻繁奔波於樂西公路施工現場,過度操勞而瘦得皮包骨頭,患上了咯血病。60多年後,趙祖康的女兒趙國明曾如此說:「父親修建樂西公路拍了一張照片,那個時候已經瘦得不像樣了,簡直像骷髏一樣。」
1940年,公路打通。樂西公路開放通車後,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在3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先後擔負起轉運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國際援助物資的重任,成為中國重要的抗戰物資通道。與當時主要運輸通道川滇東路相比,從滇緬公路西段沿西祥公路和樂西公路到成都,不必繞道昆明即可到達重慶,縮短里程295公里。其便捷性,極大地提升了抗戰期間物資運輸的速度和效率。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抗戰情勢急轉,遷都理由不再。抗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忙於內戰,公路建設與養護投資大為減少,川康地區的公路建設與養護迅速出現衰退現象,樂西公路許多路段都出現斷道現象。在此後的變遷中,樂西公路的某些路段先後併入省道和國道,還有部分老線在修建電站的過程中被淹沒,也有部分路段被劃作了縣道。樂西公路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胡蘭成一生有多少女人
※二戰倖存者憶日軍細菌戰:大片村落成為「無人區」
※袁克文將戀人讓給袁世凱後,又做了這件事
※二戰後日曾為美國女兵招慰安夫:每天3美元體力吃不消
※曾國藩早餐桌上教訓李鴻章:李鴻章滿臉通紅「悚然久之」
TAG:老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