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自成的軍隊打得贏明軍,卻為何鬥不過清軍?

李自成的軍隊打得贏明軍,卻為何鬥不過清軍?

農民軍與明軍

李自成麾下的農民軍在碰到清軍之前,基本上只和明朝官軍交戰,其實力亦是在雙方戰鬥中成長起來的。

農民軍起於1627年陝北王二的民變,當時並沒有成為流寇,而以占城池圖享受為目標,但這樣很容易被官軍聚而殲之。1630年-1632年,農民軍在陝西中部縣、山西遼州作戰就被官軍「共進力擊」而敗。

鑒於此,農民軍遂徹底改變「襲取城池—據守」模式,轉為「襲取要地—劫掠」,並擴大騎兵比例,機動作戰,攻官軍所不備,取官軍所急需,即曹操(羅汝才)所言「縱橫天下」。在這一作戰方針指揮下,農民軍在澠池強渡黃河,1635年正月,又成功襲取鳳陽(中都)。

李自成的農民軍

農民軍這一階段的作戰特點不妨概括為:「高機動性、裹挾、劫掠、協同作戰」。

而在農民軍多頭林立的情況下,相擁取暖是常態,這種戰術能使看似脆弱的一支,在短時間集聚很多的作戰人員,沖亂官軍陣型。明季第一良將曹文詔即死於這種戰術。不過這種戰術也有兩種弊端,一是沒法陣地戰,二是遇到協調性很強的統帥時會雪崩,高迎祥當年遇到孫傳庭的那一場大敗,就是吃了這個虧。

總兵曹文詔戰死、張全昌被俘之後,朝廷大為震動,意識到單個總兵統領部隊作戰已不合時宜,遂決定組建一定規模的兵團,很快,朝廷建立了兩個大的作戰系統,讓總督、總理各領兵三萬剿寇。這時明朝全國野戰軍也就40萬,而剿寇兵力就佔了12萬。調整起到的效果很明顯,1638年,農民軍在官軍的剿殺下進入低潮。

左衝右突之下,1640年,李自成率軍進入鬧饑荒的河南,一呼百應,攻取河南府,開始了對開封的漫長圍困,在這期間,又殲滅陝甘總督汪喬年部,擊敗督師丁啟睿部。第三次開封圍城戰後,明軍遂一改之前的戰術,集結多軍團一塊兒作戰,1642年5月,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岳偕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率兵18萬(號稱40萬)會師朱仙鎮。

可以說,農民軍經歷1638年的低潮後,往往利用明軍的後勤弱點,擊敗其諸鎮合營的野戰部隊。兩次大會戰中,農民軍在陣戰中步兵節節敗退,說明這一兵種不佔優勢,其優勢是擅長途奔襲的輕騎。不過,農民軍遇到的對手,並不是明朝最精銳的野戰軍,其精銳在遼東及沿邊,應對清軍。

明軍與清軍

清軍在與李自成交戰前,亦多和明軍作戰,實力如何,不妨以明軍為對象來進行比較。

清軍打仗的策略,脫胎於努爾哈赤時期頻繁的攻寨(小城)作戰與狩獵行動,遇敵以「楯車—弓箭手—重甲步兵」模式攻堅,並輔以強悍的格鬥能力,頻繁的狩獵,亦讓部隊長於奔襲。

這些戰術在與明軍作戰中,屢試不爽。譬如清河攻堅戰中,明軍薊遼精銳邊軍6000餘堅守,只一日,後金軍即破城;在撫順追擊戰、薩爾滸戰役的馬林營盤中,後金軍在楯車掩護下攻入格鬥戰勝明軍;薩爾滸之戰中的明軍杜松部之敗,乃因碰上了後金軍重騎。

可以說,這一時期,明軍在與後金軍的野戰與守城中根本不佔優勢,戰線得以持久穩固,根本原因是其不錯的後勤補充能力。

明軍引入西洋大炮後,防線益固。

清軍與農民軍

清軍與農民軍的實力都是在與對手交戰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不同對手的實力差異,也影響著二者自身的成長程度。

清軍的對手是明朝傾全國之力打造的關寧禁旅及各邊、各地抽調的精銳,還有合營訓練的大兵團,也正因為這樣,清軍仿照對手,建立了高效的炮兵,而步騎炮協同作戰更是升級了作戰能力。

農民軍的對手是抽調的部分邊軍與就地招募邊練的行軍,稍麻煩一點應對的也只是朝廷臨時合營訓練的兵團。

裝備上,清軍之敵——遼東的明軍既有良馬又有精甲。自袁崇煥開始,明邊軍騎兵大量裝備鐵甲,馬匹也裝備甲胄;火器步兵也裝備綿甲,並且一改車營步兵不著甲的習慣。所以,重甲騎兵在廣渠門之戰中,能讓袁崇煥等人「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也打響了「鐵騎營」、「關寧鐵騎」的赫赫名聲。明「火器專家」孫元化在1630年就主張,騎兵部隊中,馬甲、騎甲比人、馬還要重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遼東各城都有裝備紅衣大炮,李自成似乎在內地作戰,似乎並沒有遇到(《守汴日誌》與《豫變紀略》沒有提及)大炮,農民軍的「炮兵」用到的武器,更像是投石機。在與同一個對手明軍的較量中,農民軍的優勢是高機動性,而這一點,清軍更不在話下,其步騎炮協同能力,更是農民軍所不具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怪 的精彩文章:

此人曾主張一夫一妻制,但自己卻娶了5個老婆,62歲時還納了一妾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美女,何故先後嫁給父子三人?
劉禪為何立張飛兩個女兒為皇后,卻不娶關羽之女?
盛極一時的吐蕃,後來何故銷聲匿跡?
古代日本經常派遣使者來中國學習,但是中國卻很難東渡日本呢?

TAG:史怪 |